苗红+赵蕊+马茜
【摘要】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的检出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患者行DWI并联合DCE-MRI的图像特点。结果 原发性肝癌ADC值为(0.72±0.53)×10-3 mm2/s, 肝转移瘤ADC值为(0.97±
0.62)×10-3 mm2/s, 肝血管瘤ADC值为(1.94±0.38)×10-3 mm2/s, 肝囊肿ADC值为(2.54±0.67)×10-3 mm2/s。肝血管瘤的ADC值远高于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联合DCE-MRI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分别提升到100%、98%。结论 DWI联合DCE-MRI可提高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 能比较准确的判断肝脏占位病变的性质, 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结节性病变;弥散加权成像;肝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8.046
磁共振多参数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已被广泛认同, DWI成像可以在无需屏气的状态下获得高分辨率图像, 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是肝脏病变诊断的重要方法[1-5]。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DWI联合DCE-MRI在肝脏局灶性病灶检出率及鉴别诊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140例經手术及病理证实、回访的资料完整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患者, 其中原发性肝癌44例, 肝转移瘤37例, 血管瘤27例, 肝囊肿32例。
1. 2 实验设备与方法 Siemens Avanto 1.5T超导MRI。平扫8 mm层厚;12 mm层间距。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脂肪抑制。体部DWI:4 mm层厚;0 mm层间距;轴位采集40~60层;NSA 4~8次;SENSE加速因子2.0~3.0;对部分患者行全身多部位大范围扫描, 筛查远隔病变。增强扫描:FL3D加脂肪抑制。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通过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入, 0.1 mmol/kg, 3 ml/s。
1. 3 影像分析与数据测量 以轴位ADC图像为测定平面, 采用ADC值作为弥散程度大小的指标。取病灶最大层面上测量ADC值(b=800 s/mm2), 测3次取平均值。观察肝脏局灶性占位病变的三期强化形式、强度及特点, 并对其进行后处理, 由三位高年资医生分别同时进行, 并综合分析确立统一强化曲线类型。强化时间-信号曲线分为三种类型[1]:Ⅰ型先迅速上升, 后快速下降;Ⅱ型先快速上升而后缓慢下降;Ⅲ型缓慢型, 上升和下降速度均较低。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肝内良性与恶性占位病变的ADC值比较 原发性肝癌ADC值为(0.72±0.53)×10-3 mm2/s, 肝转移瘤ADC值为(0.97±0.62)×10-3mm2/s, 肝血管瘤ADC值为(1.94±0.38)×10-3 mm2/s, 肝囊肿ADC值为(2.54±0.67)×10-3 mm2/s。肝血管瘤的ADC值远高于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肝脏疾病强化时间-信号曲线分类 研究发现原发性肝癌分布于Ⅰ型曲线;肝转移瘤多分布于Ⅱ型曲线;肝血管瘤则多分布于Ⅲ型曲线。
2. 3 DWI联合DCE-MRI诊断与单项诊断符合率比较 见表2。
3 讨论
3. 1 DWI技术的特点 DWI是基于活体内水分子弥散运动的MRI功能成像技术[2], 不仅可以通过图像反映组织器官的病理解剖特点, 还可以通过ADC值等功能成像参数来准确反映组织的分化程度, 判断组织的性质[6-11]。本研究发现, 肝血管瘤的ADC值远高于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文献报道较为一致。原发性肝癌、转移瘤、血管瘤及肝囊肿的ADC值呈递增趋势。血管瘤、转移瘤及原发性肝癌与肝脏的比值依次递增。
3. 2 VIBE技术特点及价值 VIBE动态增强扫描时利用三维扰相回波技术对病灶进行扫描较普通扫描具有采集速度快, 分辨率高, 微小病灶检出率高的特点。GD-DTPA增强作用主要取决于病理血管的异常状态[3], 富血供恶性肿瘤的动脉期即高度强化, 如肝细胞癌出现早期强化, 动脉晚期达高峰, 门静脉及平衡期信号减弱, 表现“快进快出”强化形式[4]。本组肝癌中有32例属于此型, 另外4例强化方式不典型;门静脉及平衡期可观察乏血供型肿瘤。有研究指出, 原发性肝细胞癌病灶进展过程中, 门脉血供减弱, 肝动脉血逐渐成为供血主力时, 时间-信号强化曲线呈现“快进快出”即Ⅰ型曲线。表现为Ⅱ、Ⅲ型曲线的原因可能是肝癌处于进展期, 门脉血供仍较多, 未完全处于动脉增强。肝转移瘤则因病灶大多乏血供, 肝实质强化的最高峰在门静脉期就已出现, 所以大多表现为Ⅱ型曲线。而肝血管瘤多表现为Ⅲ型曲线, 因其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周边明显“花边样”强化, 病灶有丰富血窦, 静脉及延迟期向中心扩散, 所以上升下降均呈较缓慢。而肝囊肿无强化。比较三者强化曲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VIBE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曲线对病灶具有重要鉴别价值。
DWI联合DCE-MRI可大大提高微小病灶的检出率, 提高肝脏局灶性占位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特别是对常规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上表现不典型的病变, 可增加诊断信息量及准确性, 减少误诊率[12-14]。
综上所述, 肝脏局灶性占位病变建议行DWI及动态增强扫描, 二者联合应用可大大提高病灶检出率及诊断正确率。
参考文献
[1] 齐滋华, 李传福, 马祥兴, 等. 3. 0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与弥散加权成像对肌骨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2, 34(2):138-145.
[2] 丁建林, 易旦冰, 梁韬, 等.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64层螺旋CT双动脉期的价值.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7):1105-1107.
[3] 张京霞.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河北医科大学, 2009.
[4] 周志强, 孙宏, 王哲.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河北医药, 2010, 32(20):2832-2833.
[5] 胡学梅. 磁共振动态增强、弥散加权成像和波谱分析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6] 郑建刚, 许建兴, 顾勇坚, 等.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局灶性病变中的价值. 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20):3014-3016.
[7] 钟锐, 张敏, 何浩强, 等. B值800 s/mm2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 9(6):1-4.
[8] 夏林峰, 闫瑞芳, 闫海龙, 等. 多b值DWI对肝脏局灶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6, 22(2):138-142.
[9] 贺斌. 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和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结节性病变与小肝癌诊断的对比研究. 肝脏, 2015, 20(7):510-512.
[10] 封海龙, 李彩英, 王英杰, 等. 3. 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初探.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1, 27(4):400-402.
[11] 郑晓林, 徐辉雄, 吕明德, 等. 扩散加权MRI定性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研究.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5, 39(2):173-176.
[12] 程华才, 陈家祥, 马岩, 等. 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 9(2):49-51.
[13] 吴文娟, 王成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肝脏, 2013, 18(1):15-17.
[14] 戚喜勛, 李祥胜, 张莹莹, 等.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肝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9(4):311-313.
[收稿日期:2017-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