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粘性对武汉城市群发展绩效的影响研究

2017-04-18 23:00吴建伟李薇
中国市场 2016年51期

吴建伟+李薇

[摘 要]随着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梯度发展也已然形成。然而,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规模和趋势并不是很明显,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形成了产业转移粘性。那么,产业转移粘性对中部城市群发展究竟有何影响,成为了文章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产业转移粘性;武汉城市群;发展绩效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1.049

1 产业转移粘性的测度

产业转移粘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国内的大部分学者将其归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收入和基础建设的极化聚集和制度因素等。从中提取了一些可以量化的影响因素:在岗职工平均工资gz和从业人员数cy、固定资产投资额gd、专利授权量zl、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sr、公路里程gl和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dw。

假设各产业的生产函数为三要素投入,采用广义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将导致产业转移粘性的因素具体代入上式,得到本文具体的应用模型:

与中部地区相比较,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六省市与中部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差距最为明显,它们与中部地区的产业梯度差也就最大,最容易发生向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因此,本文选择这六个省(市)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

结果表明,各个地区的固定影响因素不同。同样的产业转移粘性因素,对各地区的固定影响并不同。广东、江苏和天津受到的固定影响更大些,北京、上海和浙江受到的固定影响更小些。同时,在造成产业转移粘性的因素中,居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数对各地区产业转移的影响最大,交通便利性、工资水平、技术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较小。

2 武汉城市群发展绩效的度量

城市群发展绩效指标体系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经济发展指标有:人均GDP、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进步指标有:地方财政收入、每万人拥有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每万人拥有病床数、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专利授权量、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客运量、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环境保护指标有: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单位GDP能耗。

为评价中部城市群发展绩效,本文以综合实力较强的武汉城市群为典型代表作为实证研究对象。考虑到仙桃、潜江、天门均属于副地级市,统计口径上有差异,而且数据缺乏,因此武汉城市群中提取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等城市的发展数据作为研究对象。2002—2011年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

城市群发展绩效的评价是对其综合性的测量。在综合性评价方面,客观赋权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从武汉城市群各城市2002—2011年得分情况整体看,武汉城市群的综合得分越来越高,说明武汉城市群发展绩效越来越好。但近年来,第二主成分和第三主成分的得分为负,说明武汉城市群有待通过发展社会和环境因素尤其是社会因素来进一步提升发展绩效;从各城市的得分来看,各城市的发展梯度差越来越大,2002—2011年,各城市的排名几乎反过来了,鄂州和武汉作为城市群的中心越来越发挥自身优势,排名从2002年的倒数第一、第二上升到2011年的第一、第二。由此可见,武汉城市群应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避免中心城市独大的现象。

3 产业转移粘性对武汉城市群发展绩效的影响

已对产业转移粘性和武汉城市群发展绩效做出了定量分析,得出了产业转移粘性系数和发展绩效综合得分。据此,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产业转移粘性对武汉城市群发展绩效的影响。

武汉城市群发展绩效y对东部六个省市产业转移粘性和人均GDP进行LS-Least Squares的回归,结果如下表:

回归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符合,产业转移粘性对武汉城市群发展绩效是阻碍作用。从表可以看出,广东和上海的阻碍作用是最大的,天津和北京的则相对较小,而浙江和江苏的居中。

4 政策建议

4.1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武汉城市群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吸纳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政府要舍得投入,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更好的硬环境,为产业转移的物质、人员流动提供方便的渠道。

4.2 创造条件吸引劳动力流入

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庞大,但是由于多年来的劳动力向东南沿海地区聚集,导致中西部成为劳动力的洼地。而正是这些流向东部地区的人用他们的劳动和智慧促进了东部地区产业的发展。那么,未来武汉城市群一定要在劳动力流入上下功夫。

4.3 合理选择承接东部转移产业

武汉城市群在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既要促进附加值高的产业转入,又要积极防范承接产业转移可能带来的风险。目前武汉城市群虽然还远远不如珠三角、长三角,但要目光长远,一方面,有重点、有計划地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产业,另一方面,不把产业转移变成“污染转移”,综合考虑各行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4 努力培育自身优势产业

产业发展不应该只依赖于承接东部转移产业,而是要学会用两条腿走路,同时努力培育自身优势产业,懂得“内外兼修”,以此促进产业发展,进而提高城市群的发展绩效。因此,武汉城市群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立足实际,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培育自身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1]冯根福,刘志勇,蒋文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2):1-10.

[2]曹力维.产业转移与重庆市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城市规划,2010(2):84-88.

[3]张存菊,苗建军.基于Panel-data的区际产业转移粘性分析[J].软科学,2010(1):75-79.

[4]杜传忠,韩元军,张宪国.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力及粘性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5):5-11.

[5]王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绩效测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长沙:湖南大学,2009.

[6]成祖松,王先柱,冷娜娜.区域产业转移粘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3(11):73-83.

[7]郭丽.产业区域转移粘性分析[J].经济地理,2009(3):39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