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常催促孩子?那就需要反思了

2017-04-18 17:44鲁稚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7年4期
关键词:抵抗展馆展品

鲁稚

你以为对孩子的催促都是合理、有意义的吗?

也许,你的催促就是“瞎急”,或者借着这股“急”劲儿来发泄另外的情绪。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学快迟到了,我一路催促不停。过马路时,他停下来,认真地左看右看,然后对我说:“老师说,就算快迟到了,也不要着急,慢一点儿,不要跑,安全第一。”“老师真是这么说的?”“是,老师就这么说的,要慢一点儿。”

那一刻,我突然很感动:能够嘱咐孩子“慢一点儿”的老师,一定是个好老师!我们每次听到“慢一点儿”,心中都会升起暖意,因为所有的“慢一点儿”,都带着某种关心。“慢点儿吃,别噎着”“慢点儿走,扶稳”“慢点儿开车,别着急”……所有关于“慢点儿”的嘱咐,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本身才是最重要的。而那个嘱咐你“慢点儿”的人,愿意放慢自己的节奏,来等待你、包容你,这才是真正对你的关心和尊重。

如果允许“慢点儿”是尊重,那么,“催促”的背后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不尊重,尤其是家里最弱的人—孩子,他们作为依附于父母的个体,很容易被父母忽视他是一个生命个体。

也许你已经习惯了催促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真的不计较,真的对“不被尊重”无动于衷。任何被催促的人,心里都是不舒适的,因为“催促”暗含着责备和攻击,代表着我对你不满意(太慢),我否定你目前的状态(太慢),我要求你达到我期望的节奏(要快)。这其实就是不尊重,是把你置于孩子之上,要求孩子按你的节奏来,一旦与你不合拍,便会遭到催促,而且态度是生硬的。

于是,孩子为了抵抗这种不尊重,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往往会故意慢悠悠的。

“我就是不听你的。”

“你凭什么老指挥我。”

有时,为了不让这种抵抗太明显,孩子会下意识地寻找理由,让这些不合拍显出合理性。譬如,我的性格就是这样,改不了了;我摔了一跤,走不动了;我丢三落四,是我粗心,但不是故意作对。接着,很多标签就贴到了孩子的身上,比如,笨、粗心、娇气、丢三落四……到最后,以至于孩子自己都开始认为那是真的。

那么,如果孩子不抵抗,完全服从于父母,那会怎样?那会更糟,因为他失去了自主,他成了木偶,他人性的价值大打折扣,将来他就是一个习惯被控制的人,离开了别人的督促和指引他就无所适从。

再回头想想,我们催促孩子的理由,就真的是“理由”吗?

有时候,催促孩子确实是出于无奈。比如,早上时间很紧,送完孩子上学,还要赶去上班,你想爭分夺秒,孩子却慢悠悠的,这时候你想不急也不行。但你细细体会一下,你这时候的急,是因为孩子快迟到了而着急,还是因为你送完孩子还要赶去单位而着急?

有时候,催促看上去是出于效率,完全是为了孩子好。譬如,作业做快点儿,才有时间练琴、看书、玩耍等。但是,如果对于效率的追求是需要用催促来达到的,那么,效率对孩子来说是不是就成了一种压力?而且,这种所谓的“高效率”,是不是每时每刻都有意义?假如一个孩子去参观博物馆,半天时间就把几个展馆的展品全部看完了;另一个孩子却用半天时间待在一个展馆里,甚至在一件展品前就看了半天,谁的收获更大?

还有很多时候,父母的催促是发生在时间并不紧张的情况下,也许你的催促就是“瞎急”,或者借着这股“急”劲儿来发泄另外的情绪。

譬如,孩子吃饭的时候,慢悠悠地吃了半天。虽然他并不需要立刻吃完去做别的,但你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催他“快吃”。为什么?因为孩子吃不完的话,你只能陪着,做不了自己的事;或者认为孩子打乱了你的节奏、耽误了你的时间、增加了你的麻烦。说到底,你还是为了自己。

也许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成天催着孩子急急忙忙往前赶,却完全忽略了沿途的风景,他的人生是高效的、丰富的、美好的吗?

有许多书在教导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包括行动快捷、作息时间精准到分秒等,假如这些培养方法丝毫不尊重孩子内在的感受、不尊重孩子本身的节律,你把孩子培养得越好,大概对孩子的害处也越大。

猜你喜欢
抵抗展馆展品
展品被盗了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新馆落成
《Radio World》公布IBC 2019“最佳展品奖”名单
广州国际车展展馆参观指南
拥抱改变
2009中国(昆明)东盟赏石石材博览会展品选登
我们的世博会
第五届莫斯科国际航展展品选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