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剑 李金鞠 汤丹 胡华
摘要:为筛选松褐天牛最佳引诱剂,有效监测和降低松褐天牛成虫种群密度。使用ZM-60型松褐天牛专用诱捕器,在宜昌市开展了采用APF-1型和BF-1型引诱剂诱捕松褐天牛成虫的研究。结果表明:APF-1型引诱剂效果略好于BF-1型引诱剂。松褐天牛的羽化高峰期在6月-8月,也是防治松褐天牛的最佳时期。
关键词:松褐天牛;诱捕效果;引诱剂
中图分类号:S7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6-0042-03
Comparison of Two Kinds of Attractants on Monochamus alternatus Trapping Effect
Gu Jian(1)Li Jinju(1)Tang Dan(1)Hu Hua(2)
(1.Forest PestManagement and Quarantine Station of Yichang CityYichang443001;
2.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Yichang CityYichang443111)
Abstract: In order to select the best varieties of Monochamus alternatus attractant, monitor and reduce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M. alternatus adults. We compare the effect of APF1 and BF1 attractant which both use Zm60 Trap in Yicha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PF1 attractant effect was slightly better than the BF1 type attractant. The emergence of M. alternatus peak is June to August in Yichang, this time is the best time controlling M.alternatus.
Key words:Monochamus alternatus;trapping effect; attractant
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又名松墨天牛,天牛科Cerambycidae、溝胫天牛亚科Lamiinae、墨天牛属Monochamus [1]是我国松树Pinus spp.上的重要的蛀干害虫,尤以马尾松Pinusmas soniana受害最重,可引起成片松树枯萎死亡。此虫还是松树毁灭性病害-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2],在中国具有广大的适生区。近几年,宜昌市松褐天牛种群密度和危害日趋严重,每年发生面积近 066万hm2,致死松树10万余株,给宜昌的经济、生态造成巨大损失[3]。利用化学性引诱剂监测和诱杀松褐天牛,能有效降低松褐天牛成虫种群密度,监测其种群动态研究,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重要而有效措施之一[4]。为此,于2015年用两种不同引诱剂在宜昌市进行松褐天牛诱捕研究,以筛选松褐天牛最佳引诱剂,并使用其中一种引诱剂在宜昌市进行小范围的推广,为有效控制松褐天牛的发生和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1样地概况
1.1对比试验样地
对比试验地选择在猇亭区(试验地A)(111°29′45.97″E ,30°30′44.21″N) ,松林面积3 104 hm2,该区域设置监测点23个,其中APF1型10个,BF1型10个,引诱剂空白对照3个,海拔126 m,坡度15°以下,树龄10~30 a,郁闭度04~06,平均胸径12~20 cm,为马尾松纯林或樟树、栎树和马尾松的混交林,松褐天牛平均有虫株率14%,发生程度中度。
1.2推广试验样地
夷陵区(试验地B)(111°4′58.23″E,30°52′14.39″N),松林面积58 480 hm2,该区域设置监测点110个,推广使用APF1型,海拔287 m,坡度30°以上,树龄20~30 a,郁闭度05~07,平均胸径14~26 cm,为马尾松纯林或栎树和马尾松的混交林,秋冬季有松枯死树,松褐天牛平均有虫株率15%,发生程度中度,局部区域发生程度达到重度。
点军区(试验地C)(111°15′1385″E ,30°45′4942″N),松林面积6 927 hm2,该区域设置监测点30个,推广使用APF1型,海拔235 m,坡度30°以上,树龄20~30年,郁闭度04~06,平均胸径12~20 cm,为马尾松纯林,有零星马尾松枯死树,松褐天牛平均有虫株率12%,发生程度中度。
三峡旅游新区(试验地D)(111°15′44.11″E,30°46′25.73″N),松林面积533 hm2,该区域设置监测点24个,推广使用APF1型引诱剂,海拔171 m,坡度20°以上,树龄10~20 a,郁闭度04~06,平均胸径12~16 cm,为马尾松纯林或樟树、栎树和马尾松的混交林,秋季有松枯死树,松褐天牛平均有虫株率11%,发生程度中度。
金银岗林场(试验地E)(111°27′33.72″E ,30°39′58.92″N),松林面积263 hm2,该区域设置监测点10个,推广使用APF1型,海拔150 m,坡度20°以下,树龄10~20 a,郁闭度02~05,10~20 cm,为马尾松纯林或樟树马尾松,有零星马尾松枯死树,松褐天牛发生程度中度。
兴山县(试验地F)(110°46′13.32″E,31°20′59.20″N),松林面积40 389 hm2,该区域设置监测点10个,推广使用APF1型,海拔689 m,坡度35°以上,树龄20~30 a,郁闭度04~07,平均胸径12~20 cm,为马尾松纯林或杉树、栎树和马尾松的混交林,秋冬季有零星松枯死树,松褐天牛发生程度中度。
湖北林业科技第45卷
第6期古 劍,等:两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诱捕效果的比较
2试验材料和方法
2.1试验材料
本实验使用一种诱捕器和两种不同引诱剂,诱捕器是ZM60型松褐天牛专用诱捕器,引诱剂1是APF1型松褐天牛引诱剂,药剂为黑色独立包装,由广东省佛山市森本源生物科技公司生产,引诱剂2是BF1型松褐天牛引诱剂,液体绿色塑料瓶包装,附带缓释袋,由浙江农林大学研制。空白对照采用ZM60型诱捕器不装引诱剂。推广部分采用引诱剂1。
2.2试验方法
实验于2015年5~10月进行,选择在马尾松为优势树种或纯林的连片林分的山顶、林缘、林中开阔、通风较好区域设置诱捕器,诱捕器呈三角或网格状布置,相邻诱捕器距离80~150 m,诱捕器离地高度15 m。设处理3个,引诱剂1,引诱剂2,各10个重复,空白对照3个重复,推广部分184个,随机排列。引诱剂1每月更换一次诱芯,引诱剂2每45 d更换一次诱芯,每15 d统计诱捕到松褐天牛雌雄和其他昆虫数量,并清除集虫瓶中的杂物。
2.3数据分析
使用SPSS22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应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显著性水平p=005,分析2种引诱剂的诱捕效果和分析不同地区推广效果。
6018.4014.4017.8012.0016.6028.32
CK0000000000
3结果与分析
3.1引诱效果
根据表1可知,引诱剂2前期较引诱剂1诱捕松褐天牛数量多,后期引诱剂1比引诱剂2诱捕效果略好。引诱剂1在5~10月平均每个诱捕器诱捕到松褐天牛成虫为270头,引诱剂2在5~10月平均诱每个诱捕器捕到松褐天牛成虫为255头。再根据图1两条线不平行可知,引诱剂和观测区间这两个因素在松褐天牛诱捕量上有交互作用。通过误差方差的齐性 Levene's 检验a结果P=0000,小于005,表示组间差异显著;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来看,引诱剂和观测区间两个因素交互作用显著(P=0000,小于005),观测区间的差异显著(P<005),引诱剂间的差异不显著(P=0478,大于005)。总的来说,引诱剂1诱捕效果略好于引诱剂2。6~8月松褐天牛引诱剂诱捕到的松褐天牛数量多,也是松褐天牛羽化的高峰期,随着羽化高峰期过去,诱捕器诱捕数量明显降低。
3.2诱捕松褐天牛成虫雌雄比例
本次对比试验和小范围推广共诱捕到松褐天牛成虫45 861头,其中雌成虫31 761头,占总诱捕总数的6925%,雄成虫占总诱捕总数的3075%。试验结果表明:宜昌市松褐天牛雌成虫占比较高,松褐天牛种群数量仍有扩大的趋势。
3.3推广实验
推广区域设置松褐天牛诱捕器184个,5~10月共诱捕松褐天牛成虫40 604头,平均每个诱捕器诱捕到松褐天牛成虫221头。根据表2图2可知,试验地B、C、D、E基本平行,说明这些区域趋势趋同,这和松褐天牛随时间羽化量趋同。试验地F和以上区域有差异,分析可能是因为海拔不同引起松褐天牛羽化期不同。
3.4APF1推广成本分析
APF1型长效型诱芯采购70元/个,ZM60型松褐天牛专用诱捕器采购价100元/个,本地劳务成本150元/天,5~10月观测10次,换诱芯5次,统计天牛数量,观测换诱芯需要三个人一辆车,劳务成本为280元/个诱捕器,林间使用成本合计约730元/个。
3.5宜昌地区松褐天牛羽化时期分析
根据实验观察数据,试验地E于2015年4月中旬已经在诱捕器中发现有松褐天牛成虫,试验地F于2015年10月上旬仍能发现少量诱捕器中有零星松褐天牛成虫。可以得出,宜昌市松褐天牛羽化期在4月中旬~10月上旬,根据月份诱捕器数量曲线,宜昌市松褐天牛羽化高峰期在6~8月。
3.6引诱的其它昆虫
在推广区域,集虫瓶中发现约5 100头其他昆虫,初步鉴定主要是丽眼叩甲、日本脊吉丁、松瘤象、马尾松角胫象、金龟子、小蠹虫等,可以说明引诱剂对这些昆虫也有引诱效果。
4讨论
基于对比实验中诱捕到松褐天牛成虫数量,总的说来,组间差异性显著是因为引诱剂和观测区间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显著造成,APF1和BF1型引诱剂差异不显著,再从总平均值来看,APF1引诱效果略好于BF1型。从推广区域的结果来看,推广诱捕数量存在差异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林分结构、海拔、诱捕器位置、松枯死树数量,以及人为因素等。因此,该实验结果来看,APF1引诱效果略好于BF1型,APF1和BF1型引诱剂都能有效降低松林松褐天牛种群密度,都是适合在宜昌市推广的松褐天牛引诱剂。
参考文献
[1]王玲萍.松褐天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4 (3): 2326.
[2]肖柔刚.中国森林昆虫(2版)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483485.
[3]汤丹,李金鞠,古剑,等.花绒寄甲不同释放方式防治松褐天牛试验[J].湖北林业科技.2015,44(6):1113.
[4]黄照岗,郑建国.M-99引诱剂有效引诱范围及余杭区松褐天牛成虫发生规律[J].中国森林病虫,2005,(1)47.
(责任编辑:夏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