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晨
天柱盲警
◆ 陈 晨
宽敞的大厅里,前方有一块巨大的屏幕,占据了差不多一面墙,大屏幕由20多块电子屏组成,随时切换着各处的监控情况。大屏幕的对面,有一排操作台,上面摆放着电话和电脑。一位民警身着警服,眼戴墨镜,端坐在操作台前,在电脑上进行操作。民警的左臂已高位截肢,右手仅剩中指和小指。随着中指和小指在键盘上的快速敲击,一行文字出现在屏幕上——某时某分,接报警人某某电话,某地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伴随着文字的还有语音。
这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的接警大厅,使用读屏软件在电脑前操作的是天柱县公安局民警张秀昊。
他是一位盲人,一位双目失明、一级伤残的盲警!
一
“如果知道那枚自制的炸弹早就埋伏在你26岁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它将把你的人生炸得面目全非,你是否还愿意选择当一名警察?”
“如果知道18年前的那次处警会导致你双目失明、肢体不全,终生生活在黑暗中,你是否还要义无反顾以身涉险?”
这是18年里,张秀昊始终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他在黑暗里思考时自问最多的假设。人生没有假设,“如果”没有意义。即便知道后果如此严重,结局如此惨烈,人生从此改写,18年前,他依然会选择把危险留给自己。
18年前,在偏远的贵州黔东南州天柱县,不可能有精锐的排爆部队,不可能让战友冲在前面,不可能牺牲无辜的群众,不可能置之不理一走了之……
当时他是天柱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凤城中队的中队长,参与处警的只有他和同事李斌,而且冲锋在前一直是他出警时的习惯做法,把危险留给自己一直是他的行为模式。
那枚与他狭路相逢的自制炸弹,是他失明前仔细看过的最后一样物品,并且,此后的18年里,这枚炸弹无数次在他的梦中突然炸响,让他一次次唤起惊惧和剧痛的回忆。他永远记得它的模样。
那枚自制炸弹被装在一个鞋盒里,与两盒西洋参和一封匿名信一起,以礼物的形式,出现在了村民罗传政的出租屋内。匿名信上写道:“罗兄,听人说你在辣子坪发了大财,现我有事相求,恕不能登门拜访,送上礼物一件,望小心对付。祝美女如云,财源滚滚。黑旋风。”字写得歪歪扭扭,内容不伦不类,不知所云。
张秀昊事后才知道,其实那个报警人罗传政做下了亏心事,他婚内出轨,那间出租屋是他与情妇同居租借的房子。因为一直担心会被“教训”,所以一见到这个从天而降的“礼物”,老罗吓得心惊肉跳。但是面对前来处警的警察,他并不老老实实地交底,只说这个“礼物”来得蹊跷,十分可疑。
张秀昊遵照规范的程序迅速地对现场进行了勘查,记录了匿名信的内容,绘制了房内设施的方位图,并判断这个胶带封着的鞋盒里面很可能是自制的炸药。张秀昊所在的黔东南州天柱县,盛产贵金属,发生过多起不法分子私制炸弹炸山盗矿的案件。这种自制炸弹大多采用硝铵等材料,稳定性差,极易自爆,杀伤力极强。如果不及时把爆炸装置拆除,很可能会造成屋毁人亡的严重后果,而且这一带的房屋建得比较简陋,屋子连着屋子,一间房子爆炸,很可能殃及旁边的房子和村民。
情况紧急,张秀昊命令李斌带着当事人撤退:“李斌,你们快撤,这里面很可能是炸弹!”
“让我来!”干过缉毒、巡警工作的李斌非常勇敢。
“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快走,万一是定时炸弹……”张秀昊不由分说,强行将李斌推出房间。
看到有警车在这里,越来越多的群众围过来看热闹。张秀昊一看,急了,严厉禁止群众继续围观,告诉他们屋内很可能有定时炸弹,责令他们立即疏散。群众一听,吓得四散而逃。
人群散去,四周出奇地安静,听得见心脏加速跳动的声音。张秀昊蹲下身子,定了定神,开始小心翼翼地拆除炸弹。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几分钟后,张秀昊撕下贴在盒子封口上的透明胶纸,成功地摘除了一枚电雷管。他轻吁一口气,以为爆炸装置被解除了,没想到,当他的手接触到盒盖的另一侧时,犯罪分子安装的另一套引爆装置接通了电源,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他眼前一黑,失去了知觉……
这枚自制炸弹威力极强,砖木结构的房子被猛烈的气浪冲成一片废墟,退在外面但未远离的同事李斌和报案人老罗都受了伤。所幸群众都已疏散,没有伤亡。
那天是1998年12月19日,那是他生命中最铭心刻骨的一天。从那天起,他再也没见到过太阳,再也没有见到过亲人的脸庞,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
二
张秀昊苏醒的时候,距离爆炸已过了整整三天三夜。
他不知道他已经在鬼门关上走了一圈,不知道在他昏迷的三天三夜有多少人在为他悬心。
他不知道上至省公安厅、下至县公安局的领导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着他的生命,让医院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抢救。他的战友得知他大量失血,一个个红着眼圈、撸起袖子,抢着对医生说:“我来,我来,抽我的血,我是O型血……”此刻,他的血管里流淌着很多战友的血。
经过医院紧张的抢救,20日凌晨,疲惫不堪的医生推着浑身缠满白色绷带的张秀昊走出了手术室。医生告诉大家:张秀昊的生命保住了,但双眼球已被摘除,左手高位截肢,右手只剩两根手指,双耳耳膜被震破,右脚肱骨骨折。
尽管大家早有思想准备,但这个结果还是让候在手术室外面的家人和同事震惊不已,大家哭作一团。
昏迷了三天三夜后,从死神魔掌中挣脱出来的张秀昊,噏动着香肠一样肿胀的双唇,意识模糊地说出了被炸伤后的第一句话:
“枪,我的枪,记录本,李斌,群众……”
他的战友知道他在记挂着什么,连忙凑到他跟前告诉他:“张队,你放心,群众没事,没人受伤。李斌和报案人受了点伤,但没有生命危险。”
张秀昊缓缓地点了点头。
队友又说:“三名涉案的嫌疑人已经抓捕归案了。”
张秀昊又缓缓地点了点头。
张秀昊不知道,他被自制炸弹炸伤后,震惊了省公安厅的领导,要求全力破案,缉拿犯罪嫌疑人。他的战友们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投入到侦查破案之中,很快查明此案真相,并抓捕了唐维政、杨清和、唐秀英三名犯罪嫌疑人。原来唐秀英是报案人老罗的妻子,因为对丈夫老罗与其他女人在外姘居不满,多次向弟弟唐维政哭诉,并且与弟弟一起密谋如何教训这个“禽兽”。唐维政决定为姐姐出气,就和朋友杨清和一起,用硝铵制造了炸弹,装在鞋盒里,放到了老罗的出租屋里。得知最后把一名警察伤得那么重,三名犯罪嫌疑人后悔不已。
三
苏醒后,复原的过程缓慢而痛苦。尽管26岁的张秀昊体质良好、意志顽强,但来自体内的断裂和疼痛还是让他无法抵挡,时不时地陷入昏睡状态。间或醒来,浑身上下哪里都是锥心刺骨的疼痛,整个人被纱布包得严严实实,丝毫动弹不得。秀昊知道自己伤得很重,但仍然心存一丝侥幸,暗暗祈祷:断手断脚都不要紧,但一定不要伤到眼睛。
秀昊向家人询问自己的伤势,家人心有不忍,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十天后,秀昊脱离了危险期,伤势稍稍稳定。在他的连连追问下,妻子终于对他说出了眼球已摘除的实情。
他听了,如一记闷雷砸在了脑袋上,差点晕过去。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最担心的预想,最不能承受的结果,最终还是不偏不倚地降临到了他头上。起先,他和家人还有一些不甘心,缠着医生问,还向北京、上海大医院的权威眼科医生打电话咨询,有没有可能通过移植眼球的方式,让眼睛复明。得到的都是否定的回答,因为他伤到的是玻璃体,整个眼球都已摘除,根本没有复明的可能。
他听了,一次比一次沉默。他看到自己生命里亮着的灯一盏接着一盏熄灭,他想象不出用什么照亮未来的路。
妻子李兰怕他想不开,一遍一遍在他耳边告诉他:“以后,我就是你的眼睛,我会照顾你一辈子。”
他还是不说话。
他的父亲张孟修,那年60岁出头,从天柱县民族中学语文老师的岗位上退休不久。在儿子面前,他永远都是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似乎在告诉儿子,有爸在,一切都会没事的。但是,有一天,他在上厕所的时候,突然想到儿子双目失明,只剩下两根手指,将来连上厕所都需要别人帮忙,后面几十年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啊……不禁悲从中来,放声大哭。那一通长哭,如山洪,如海啸,让他积压在心底的悲怆奔泻而出。足足哭了半个小时,他才擦干眼泪,振作精神,重新走进儿子的病房。
眼泪流过之后,张孟修心想,儿子已经这样了,要接受这个事实,一家人都沉陷在悲伤之中是没有出路的。他苦苦地思索着怎样在精神上鼓励儿子,让他有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感谢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他的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经给多少困境中的人带来战胜困难的勇气,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偶像。这一次,保尔·柯察金又一次成了灯塔,指引着秀昊的人生方向,让秀昊获得了绝处逢生的力量。父亲从图书馆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借来,一页一页地读给儿子听。他以一个语文老师四十年的修为读给他听,以一个父亲全部的爱读给他听,他期盼着他的朗读唤醒所有的神灵,庇佑着他的儿子坚强起来,他幻想着他的朗读延展成无数有力的臂膀,托举起他的儿子挺立起来……
父亲读累了,妻子李兰接着读,每个清醒的时刻,秀昊的意识都跟随着父亲和妻子的读书声走进保尔的精神世界。也许,是因为榜样的力量,也许,是因为亲人的安慰和陪伴,也许,是因为性格中固有的坚强和乐观,张秀昊慢慢地接受了自己残疾的事实。
想到不能再给温柔的妻子和年迈的双亲增添新的悲痛,秀昊终于说出了知晓伤情后的第一句话:“我没事,你们放心。”
四
在万般煎熬中,张秀昊送走了他的1998年,迎来了他的1999年。从来没有想到过,辞旧迎新是一件如此让人伤感的事,因为他送走的是他耳聪目明、身手矫健的1998年,迎来的是身体残疾、缠绵病榻的1999年。
这天,他正躺在病床上听父亲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突然听到了妻子的声音:“宇宇,叫爸爸,快叫爸爸。”随后,他听到了儿子迟迟疑疑的叫声:“爸……爸……”
二十多天没见到儿子,猛然间听到儿子的叫声,张秀昊一激灵,本能地想坐起来,挣扎了两下没能动弹,他沮丧得想落泪。他想起12月19日早上他离开家时,儿子张开小手要他抱,他亲了亲儿子说:“宇宇乖,等爸爸下班回来再抱你。”时隔三个星期,儿子就在跟前,但他残缺的手臂无法抱起儿子,失明的双眼无法看见心爱的儿子。
一同前来的母亲和岳母看到他黯然神伤的样子,连忙岔开话题,告诉他,今天是1月10日,是宇宇的一周岁生日,大家就在病房里给宇宇过生日。
陆陆续续地,来了很多家人,他的姐姐哥哥,还有他的岳父岳母,坐满了病房,所有的亲人都在说着吉利宽心的话。
一周岁的宇宇,先是胆怯地看看这个浑身包着白色纱布的人,不敢靠近,后来在张秀昊柔声细语的召唤中,渐渐地认出了爸爸的声音,胆子慢慢地大起来,终于敢靠在病床边叫“爸……爸……”。
那一声声“爸……爸……”,口齿不清,奶声奶气,钻进张秀昊的耳朵里,格外地动听,瞬间让他的心柔化了。他忘记了伤痛忘记了自己,心里只有这个小小的人儿。那一天,他的耳朵始终捕捉着儿子的一举一动,儿子走到哪里,他的心就跟到哪里。他感觉到自己的心里有柔柔的温情在慢慢地荡漾,他听到有一种力量从自己的心底慢慢地生长。那是爱的力量。
那一刻,他甚至有一丝庆幸,虽然自己已是残疾之身,但到底保住了生命,他的父母还有儿子,他的妻子还有丈夫,他的儿子还有父亲。只要人还在,那么希望也还在。
他想,既然不能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那么我就听着儿子长大吧。
五
几个月后,张秀昊出院了,回到家中休养。
处处都是看不见的障碍,处处都是意想不到的羁绊,处处都是难以预料的崎岖不平,再也不能来去如风,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再也不能健步如飞,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过后,张秀昊不得不重新调整原先的行动模式,一点一点摸索着前进。
受伤前的张秀昊,是个喜动不喜静的人。受伤后,即使行动不便,他也不愿意坐在黑暗里胡思乱想。腿上的骨折慢慢痊愈后,他就一心想着要积极锻炼,逐渐恢复体力。
天柱师范学校的后面有一座山,名叫洪家山,山上有茂密的树林,还有一汪清泉,泉水不知名,但甘甜可口。以前,这座小山曾是秀昊和李兰的热恋之地,现在这里成了秀昊的康复和散心之地。每天清晨,李兰牵引着秀昊,穿过天柱县城的街道,穿过清晨的薄雾,穿过林中崎岖的小路,一步一步往山上爬。
清晨的小山上,幽静而宁和。树木无声,以华盖给他们庇护;鸟儿宛转,以鸣叫向他们问候;山泉叮咚,以甘甜给他们滋润。
在泉边,他和妻子李兰并排坐着,静静地听着风吹过的声音。他想起了很多年前与妻子初次相识时的情景,那时,他高大帅气,她窈窕漂亮,两人都喜欢运动,常常能在运动场上见到对方的身影。学生时代的他们,尽管彼此心生爱慕,但从来没有表白过,直到大家都走上工作岗位,才在热心人的撮合下,牵手走到了一起。
结婚后,秀昊的心里只有忙不完的工作,眼里只有破不完的案子,根本没有时间陪伴妻子,甚至在李兰生儿子的当天,他都没能陪在身边。
现在,他再也不能风风火火地赶来赶去,他终于安静地陪在她身边了。那一刻,李兰的心里有了小小的满足。
听够了鸟儿的歌唱,听够了泉水的和喧,他们就把带来的空瓶满满地装上泉水,背回家去。
有时候,他们还会一起去天柱县城郊外远足。天柱县城的东郊,有一个天然石柱,几丈高,取名“石柱擎天”,天柱县由此得名。眼睛受伤之前,秀昊曾经多次看过石柱,如今故地重游,他只有靠回忆来想象石柱突兀峻拔、凌云擎天的丰姿。那石柱,渐渐地成了他心中的图腾,内化为他对自己的精神要求。他想,男子汉大丈夫,也当如这石柱一般,顶天立地,岿然不动。
经过几个月的远足和爬山训练,张秀昊渐渐地恢复了体力,双腿重新有了力量。
行动渐渐自如以后,秀昊想到妻子还年轻,他不愿意连累妻子,不想让她终身都守护在他这样一个残疾人身边,他希望她有更好的生活,于是就几次三番主动提出要离婚,甚至不惜故意找茬,逼着李兰离婚。几次吵吵闹闹分分合合之后,两人发现彼此谁也离不开谁。李兰对秀昊说:“我们这个家不能散,儿子还小,不能少了爸爸也不能少了妈妈,我们一家人风雨同路。”
是的,这一路注定会比别人走得更艰辛,所以更要与爱的人在一起,迎风送雨,携手同行。从此,她是他的眼睛,是他探路的盲杖,是他前行路上的灯盏;而他,则是她精神世界里的支柱,即便身有残疾,却依然是她可以倚靠的大树。他沉静的内心是辽阔的海,能够收纳命运给予的大不幸,也能够收纳日常生活中各种琐碎的小烦恼,他是她的主心骨。
六
张秀昊的英勇事迹经过国家、省、州等各级媒体报道之后,鼓舞和激励着广大群众,尤其在黔东南自治州公安系统的广大民警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99年5月,公安部授予张秀昊“全国公安战线二级英模”荣誉称号。
1999年9月,张秀昊在妻子和贵州省公安厅厅长姜延虎的陪同下,前往北京参加英模代表大会。平生第一次,他坐上了飞机,第一次到了首都北京,第一次来到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胸前佩戴着二级英模勋章,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公安部领导的接见。领导一边握着他残疾的手,一边关切地嘘寒问暖。尽管他看不到领导亲切的目光,但听着领导温暖的话语,他感受到了来自组织的肯定和褒奖,感到从未有过的光荣和自豪。
第二天清晨,晨曦初露, 张秀昊和另外50位英模代表来到天安门广场,观摩升旗仪式。张秀昊微微仰头,凝神站立,听到旗手嚓嚓嚓的步伐由远及近,整齐而有力。“打打打打嘀打,嘀打嘀嘀嘀嘀打……”嘹亮的小号声穿过晨雾清脆地响了起来。从来没有觉得《义勇军进行曲》是那样的动听,那样的鼓舞人心。他感到有光植入了自己的体内,身体里的小宇宙重新有了光亮,他分明看到五星红旗在冉冉升起,迎风招展。那一面红旗,像一把升腾的火炬,照亮了他的人生之路,让他重新有了前进的方向。他情不自禁地站直身体,举起右手,庄重地敬礼!
升旗仪式后,他用仅存的两根手指抚摸人民英雄纪念碑,有摄影记者抓住这动人瞬间,拍下的新闻照片标题叫“听升旗”。
这一次的听升旗给予张秀昊的感动和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些年里,每当他遇到困难险阻,感到自己无力突破重重困境的时候,他的脑海中总会响起嘹亮的国歌声,仿佛又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他的心里就会重新升腾起无穷的勇气和力量。
七
时间是疗愈伤口的良药,时间也是掩盖光芒的砂砾。当所有的伤口都渐渐愈合,所有的褒奖和关注都渐渐淡去,必须直面残疾人生活时,张秀昊才知道原来自己要面对的困难比预想的要大得多,不是仅仅靠意志品质就能克服的。最难对付的是无边无际的寂寞和无所事事的空虚无聊。山区的电视台早早地就没有了节目,电台的信号也时断时续,每天都有大把的时间不知道如何打发。每天都是漆黑的夜晚,长夜的后面还是长夜,永远等不来天亮,永远被滞留在命运的深谷,永远等不来救援。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张秀昊总是难以入睡,他焦虑,他绝望,他暴躁,他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混吃等死,只会连累家人,他甚至一度觉得生无可恋。
张秀昊的父母和妻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张秀昊的父亲还是想用保尔·柯察金激励儿子,他说,你写吧,你小时候语文基础很好,我相信你可以成为一个作家。要想成为作家,当然首先要解决一个书写的问题。父亲把秀昊带到盲校,但是盲校老师仔细看了看,张秀昊左手已截肢,右手只有两根手指,只好遗憾地摇了摇头,说,学习盲文要靠十指的触觉去摸,他只有两根手指,根本没有学习的条件。
张秀昊不想让父亲太失望,就说,盲文学不成,那我就试试自己写吧。但是哪有那么容易啊?在平面的纸上,完全找不准方位,一写,字都挤成了一堆,根本无法辨认。父亲苦思了几天,找来几张硬纸片,在上面刻上凹痕,让儿子再试试……
试试,再试试。失败了,换一种方式再试试。尽管很多尝试看起来是徒劳的,也没有听说过其他盲人有成功的先例,但张爸爸始终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他心中永远有一个信念,他的儿子终有一天会把他内心的所思所想自如而流畅地书写出来,他会成为一个自强不息的作家,一个永不言败的勇士,一个不向命运屈服的强者。
坚强的父亲和坚强的儿子,组成了抗击命运的强大组合,他们始终在寻找从困境中突围的途径,始终在寻找一条光明的出路。
终于,转机出现了。
2002年,张秀昊的大哥替他找到了一种可以帮助盲人上网浏览网页、阅读文章的电脑软件。尽管这套软件功能不全,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但是张秀昊一家看到了希望。2004年,张秀昊终于通过媒体发现了永德读屏软件,利用它可以上网浏览、聊天、收发电子邮件,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用它来打字,现代电脑及互联网的各种功能盲人都能够借助它使用。就像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张秀昊为这一新发现激动万分,他又重新能够读书、能够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能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了!
两天后,张秀昊在家人的帮助下买来了电脑,一个星期后,又收到了那套软件。从此,每天除了五六个小时的睡眠和吃饭时间外,秀昊都坐在电脑前孜孜不倦地学习着。他用残缺的半截拇指和食指去配合中指、小指来按键,遇到用残缺手指不能兼顾的时候,就用嘴咬住一支铅笔去按住一个键,再用右手按其他键,也学着用中指一个键一个键地摸索着敲击出一个个字……
八
有了电脑之后,最让张秀昊高兴的是,他可以自由地徜徉在辽阔的网络世界里,进行浏览和阅读。
他在网上阅读了很多适合儿子听的故事,临睡前讲给儿子听。《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西游记》《皮皮鲁和鲁西西》等等,这些都是儿子小时候爱听的故事。李兰见宇宇喜欢听故事,也曾试过用录音机放故事磁带给儿子听,但宇宇不要,说爸爸讲的故事好听。临睡前的亲子故事时间,是儿子宇宇的快乐时光,也是秀昊最享受的幸福时光。躺在他怀里的小生命,那样无条件地依赖着他,让他如此满足和感激,也让他满怀辛酸和愧疚。他总是觉得亏欠儿子很多,不能像其他父亲那样带着儿子奔跑、游戏。每天晚上给儿子讲故事,这是他唯一能给儿子做的事。
让秀昊和李兰欣慰的是,在这种特殊环境里长大的宇宇,懂事而善良,从小就知道体谅大人。
宇宇三岁的时候,和爸爸一起去奶奶家。一开始他好好地牵着爸爸的手,快到奶奶家时,他放开爸爸的手,自己飞奔着跑去了奶奶家。奶奶看到宇宇一个人来了,就问他,爸爸呢?宇宇说,爸爸在后面。奶奶急了,连忙出去把秀昊接回来。到家后,奶奶跟宇宇说:“爸爸眼睛不方便,出门的时候,你要保护好他,不能把他一个人丢在路上,听到了吗?”这是三岁的宇宇第一次听到大人把爸爸的安全托付给他,懂事地点了点头。
从那时起,宇宇就成了爸爸的好向导,带着他过马路,带着他散步,带着他去操场上跑步。
宇宇上幼儿园了,秀昊和李兰每天早上一起送他去幼儿园,中午一起接他回来。突然有一天,宇宇悄悄地跟妈妈说,以后不要让爸爸去幼儿园,只要妈妈一个人接送。
李兰觉得很奇怪,就问宇宇怎么回事。
宇宇委屈地说,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嘲笑他有个瞎子爸爸。
李兰听了,心里很难过,告诉儿子:“你爸爸是英雄,是为了保护别人才受的伤。”她把秀昊受伤的经过告诉了儿子。宇宇边听边哭,那时他才四岁,很多事情似懂非懂,但他小小的心里对勇敢的父亲充满了崇敬,他为自己有个英雄爸爸而自豪。
秀昊把对儿子的爱写进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叫《儿子,爸爸在听着你长大》。他在文中写道:“儿子,从你在爸爸的病房里蹒跚学步到现在成为爸爸出门的向导,从你的牙牙学语到现在你读课文的朗朗书声,爸爸从声音里感觉着你一天天长大。在那生命180度转向的时刻,在那段从天堂到地狱的痛苦挣扎中,在那从对五彩缤纷的眷念到平静地面对无尽的黑暗,从可以天马行空自由翱翔到必须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儿子啊!你都似放入咖啡里的那块方糖,成为冲淡爸爸心中苦涩的甜蜜。”
尽管不能像其他的父亲那样陪伴儿子成长,但像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秀昊对于儿子的教育从来都没有放松过。对于儿子的品行,他言传身教,教给儿子做人的道理,用自己的意志品质影响儿子。
儿子从小的学习,也都是秀昊自己在抓。宇宇上了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但他似乎不太喜欢英语,英语成绩不够理想。秀昊很着急,就每天晚上帮着宇宇一起背诵英语单词。宇宇读单词,秀昊把单词记录到电脑上,考查时,秀昊带上耳机,说出中文意思,让儿子拼写出英文。这项考查工作从宇宇三年级开始,一直持续到宇宇高考前一个星期才结束。其实宇宇在学习上是个自觉的孩子,逐渐长大后,并不真的需要父亲天天盯着背单词,但也许是因为习惯成自然,也许是因为父子二人都很享受背单词过程中互动的感觉,所以才会坚持了十年。爱是彼此的需要和彼此的成全,坐在一起背单词的场景,是父子二人心中永远珍藏的画面。
在秀昊持之以恒的督促之下,2015年,宇宇成功地考入了上海大学。
秀昊的家庭是一个侗族家庭,随着民族的融合,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已逐渐汉化,但他们身上还保持着真诚朴素的本色,正直向上,重亲情,重友情。秀昊的父亲去年生了一场病,病愈后记忆力严重衰退了,与人交流时,常常会长时间地沉默,似乎不知道如何插入谈话,又似乎忘记了要说什么话。逐渐老去的父亲,永远心疼着自己的儿子,常常会在长时间的沉默之后,时不时地冒出几句一辈子刻骨铭心的话。他说:“我的脑子不大好了,很多事情记不住,但秀昊受伤时的样子我都记得。”还说:“宇宇是秀昊的命根子,是他的全部。”是的,宇宇是秀昊的命根子,秀昊又何尝不是他父亲的命根子呢?血脉相连的两对父子,身体里流淌着同样的血,传递着同样宽广而博大的父爱,传递着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薪火,也传递着人间最平常而又最深情的爱的力量。
九
凭借着盲人读屏软件,秀昊一步步进入广阔的互联网世界里,也在“爱盲互联语音聊天室”里结识了很多盲人朋友。境遇相同的人,因为同病相怜,所以更能彼此理解与关心。虽然大家都是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但都能依靠透亮的心,感知来自同类人群的温暖和友谊。在热心盲人网友的帮助下,秀昊学会了使用QQ等聊天工具和电子邮件与网友们交流,学会了在浩瀚的网络世界里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在和盲友的交流中,秀昊也学会了更多的生活技能。2004年底之前,秀昊从来没有一个人出过门,一旦需要外出,总会有家人、同事陪伴。有一次,在网上聊天时,一位上海的盲友告诉秀昊,你可以尝试着自己一个人出门,试过了,你会知道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听了这位盲友的话,秀昊大受鼓舞。在家人的帮助下,他添置了盲杖,独自一个人一步一步探向久违的街区。起初的尝试当然也会磕磕碰碰,但经过几次训练后,秀昊对周围的环境越来越熟悉,在一些经常活动的区域,完全可以自己一个人自如地来回。
在网上,秀昊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盲人朋友,一度他还应聊天室主持人的邀请,每周四晚上在“爱盲互联语音聊天室”给盲人朋友们讲解法律。上警校期间学到的法律知识不够用了,他就在网上寻找有关资料,先自学充电,然后再去讲解,这一讲就是三个月。
坐在电脑前的秀昊,似乎回到了跑跳自如的从前,让他重新变得自信和快乐。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和锻炼身体外,他大多数时间都在这台电脑前度过。上网读书写作、与盲人网友们交流成了他主要的生活内容。有了电脑的陪伴,寂寞远离了张秀昊的世界,生活重新变得有声有色。
秀昊自小就爱好文学,有着较好的文字功底,有了电脑以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他把自己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表达在字里行间,创作了近十万字的诗歌和散文,先后有《珍惜生命》《享受孤独》《电脑引领我走出生命的冬天》等17篇作品在《人民公安报》《贵州都市报》《盲人月刊》等报刊发表。
十
熟练掌握了电脑操作后,重回岗位的念头不断在张秀昊心中滋长,像一团火苗越烧越旺。
那一顶镶着警徽的警帽,曾经牵引过他幼年时敬仰的目光,承载过他少年时的梦想。穿上帅气的警服,做一个除暴安良的好警察,一直是他的职业理想。高中毕业那年,他不顾父母反对,毅然选择考入警校,经过刻苦的专业训练,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
他知道,自己始终是用生命在爱着警察这个职业、这支队伍,做梦都想早日归队。
1998年受伤后,刚刚苏醒的秀昊,对着一直在等他醒来的领导说:“等身体康复了,我一定尽快归队。”这位领导已经从医生处知道了秀昊的伤情,想想秀昊这辈子再不可能归队了,忍不住掉转身去悄悄地抹泪。
2001年、2003年,张秀昊先后两次向县公安局领导提出工作要求,申请去值班室接电话,领导从爱护他身体考虑没有批准。
2007年9月,在前往省公安厅开会途中,张秀昊得知目前局里已基本实现了电脑化、网络化,自己完全可以胜任110接处警的工作,更加坚定了重返工作岗位的决心。回到家,他用自己仅存的两根手指在电脑上打出了“关于请求重返工作岗位的申请”。
次日,在妻子的搀扶下,秀昊走进局长办公室,郑重地递交了申请书。他说:“我提出重返工作岗位的请求,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我这九年来都未泯灭的愿望。我才35岁,实在不甘心自己的下半辈子就在碌碌无为、无所事事中度过。”这一字字、一句句掏心窝子的话,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局党委委员。局党委经过慎重考虑,报经州局党委批准了他的请求。
2007年11月13日,张秀昊在失明了九年之后,重返工作岗位。上班的第一天,秀昊换上崭新的警服,穿上锃亮的皮鞋,在妻子的搀扶下,走进了公安局大院。那是一个爽朗的晴天,秋日的阳光明净而温和,同事的招呼热情而友善,无不让他心生欢喜。当年锥心刺骨的折磨有多痛苦,今日重生的喜悦就有多强烈。当年独坐黑暗里有多孤独,今日被战友情谊包围就有多温暖。向死而生,凤凰涅槃,久违的幸福从他心底慢慢地弥漫开来。
失而复得的工作机会,让张秀昊无比珍惜。他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110指挥中心的工作中,以期尽快适应新岗位。为了尽快熟悉和掌握接处警系统的运用,他死记硬背系统的项目,用两根手指慢慢地摸索和敲打键盘,一遍遍地练习。就这样,凭着顽强的毅力,他仅用一个星期的苦练,就准确无误地掌握了这套系统运用,熟练地投入到接警工作中。每个星期五,他都根据接处警情况,认真分析政、社情动态和发案规律、特点,把警情分析材料上报局里,为局党委决策提供依据。
张秀昊所在的天柱县110指挥中心,为了建“天网”工程的需要,2014年搬出了县公安局大院,搬到距离县局本部2公里的特巡警大队驻地办公。
在这个指挥大厅里,只有张秀昊一个专职民警,协同他的是几位年轻的协警。由于当地协警的待遇相对较低,人员的流动就比较大。所以张秀昊还有一个任务是培训和带教新成员,但常常是一个新来的协警刚刚培养好,没过多久,又因为找到了更好的出路而辞职了。
虽然这里只有秀昊一个专职民警在带队工作,但天柱县公安局的领导对指挥中心的工作很放心,因为秀昊在这里,他比谁都尽责。黔东南州公安局指挥中心的领导说,全州16个市、县的指挥中心,天柱县指挥中心的110接警记录最规范。这些接警记录每一个字都出自张秀昊之手,即便其他人记录了,他也会很不放心地看了再看,直到规范为止。
从2007年11月重返工作岗位,到如今,张秀昊已连续工作了九年多。九年多来,他和战友们一起共接处有效报警47970起,没有发生一起接处警不当的事故。
在天柱县公安局每个民警的办公桌上,都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向英模张秀昊同志学习,争做优秀人民警察。”张秀昊身残志坚、乐观向上、不畏困难、热爱工作的精神,感动着全局民警,激励着全局民警奋勇前进。
他越做越得心应手,越做越有信心。工作着的张秀昊是充实而愉快的,当每天的时间被工作填满,每天的活动都与这个世界发生着紧密联系时,他感觉到自己是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的精神激励和鼓舞了无数的人,党和人民也给了他更多的荣誉:2009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在争创“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中记个人二等功一次;全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自强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1年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等。他被誉为“中国的保尔”“贵州的张海迪”。
十一
经历了生死,张秀昊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当年,他那只残缺不全的右手终于挣脱了绷带的束缚重获行动的自由时,他迫切地想用它干点什么。哥哥给他递上笔和纸,他在黑暗中摸索着一笔一画地写了四个字:珍惜生命。他看不见自己写的字,但这四个字已工工整整地镌刻在了心上。
18年前,他无意成为英雄,只是因为根植在内心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让他做出了那样的选择。重返工作岗位后,他也无意获得那么多荣誉,他只是觉得既然在岗位上,他就有责任把工作做好。他觉得工作着就是幸福的,能够做一个对社会尽责的人,就没有虚度这一生。
当年,当他深陷命运的低谷之时,他的父母、妻子、儿子给了他强大的支撑。如今,父母逐渐老迈,妻子体弱多病,儿子正在成长,张秀昊再一次感到重任在肩。他必须强大起来,成为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就像他父亲当年一样。
这贯穿他生命主线的责任意识,并不是他想刻意表现,正是因为发自内心,因此可以穿透命运的尘埃,穿透崎岖的岁月,把性格磨砺得无比刚强而又无比柔韧,把生命的质地锤炼得无比坚硬而又无比精纯。
这一生,他只能生活在黑暗里,但他的心始终无比敞亮,有责任,有尊严,有崇高的理想,有柔软的希望。
他,始终如同天柱县城东郊的石柱,突兀峻拔,凌云擎天,傲然屹立于天地之间!
发稿编辑/姬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