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7-04-17 02:45栾建华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品德残疾人儿童

栾建华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力主贴近学生生活,以儿童身边发生的事情为实例,以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经过深入观察研究、以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学生德育的必修课,是教育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求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科必须重视,必须认真学好。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以说教为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能较好的完成课前、课后的调查、作业等,合作意识不强,学习效果较差。所以,作为一门“小科”课程,学生普遍存在不重视的倾向。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呢?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她们就会对学习产生一种由衷的喜爱,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可见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那么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兴趣呢?

一、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对品德与社会课感兴趣,教学活动就必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必须走出空洞说教的老路子,必须将课堂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完成。

1.课堂讨论

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多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讨论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及时评价,从而使学生由厌学变为爱学,由被动变为主动。

2.查阅资料

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课后学生通过看书、看报、看电视、网络查询等途径查阅资料,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让学生身临其境去学习体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遵守交通规则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一课,教学目标是:1.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困难;2.增进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友爱。课堂上,我让学生模拟残疾人的行动,体验残疾人的生活。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先是在小组交流,然后在班级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进而让学生明白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从真实感受中形成帮助残疾人的意愿。

4.教学游戏: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玩中学、学中玩,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都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

5.走出校园参观访问

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如参观烈士陵园、工厂,访问社区和各种社会人士等。

6.欣赏

它是一种以学生的切身感受,引起学生感情共鸣的一种学习活动方式。欣赏人文作品、自然景色,也可以是学生喜欢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故事、绘画、照片、录像、电影、多媒体作品等都可以欣赏。利用健康的内容、优美的景色、壮丽的河山、先进的人物等,感受正能量和大自然的美。

7.讲故事

要选择情节生动,适合儿童特点,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故事。以健康的故事情节或优秀的主人翁的形象去感染、教育学生。学生通过故事明白美丑,悟出道理。

除此,还可以通过猜谜、听音乐、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群情激昂的教育情境,使他们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

总之,要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死东西”活起来、动起来,用实际有趣的活动说话。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理论通俗化。

二、课堂教学欢快实际,使学生喜闻乐见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密切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品德与社会课和自身生活、自身成长息息相关的关系,进而增强学习兴趣。如在讲《尝尝苦滋味》一课时,让学生谈“自己的苦”、“父母的苦”、“名人的苦”,看谁讲的形象生动。特别是对不爱动脑的学生鼓励启发他们大胆地说,然后让学生再谈谈这些人吃了苦之后的故事。最后教师适时总结:“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学生通過学习,真正在思想上受到了触动,心灵上受到了震撼,行动上得到了明确的指向。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真心的朋友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只有师生心理相容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教师,就愿意学习这位教师讲授的知识,就对教师讲的这门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相反,学生如果不喜欢你,甚至害怕你,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每节课教师都要面带微笑走进课堂,用真心去关爱并对待每一名学生。教学语言要风趣、态度要和蔼可亲。对学生的发言要尊重,认真倾听,多加鼓励。以积极的情绪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放松心情,从而使思维活跃,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而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另外,课堂外教师一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让学生亲近自己、喜欢自己,教师在课堂上要和风细雨,民主宽容。课堂外,也要放下师道威严,成为学生的真心朋友。

四、增强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成功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是当得到教师表扬的时候,学生心理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倍增。

教师要相信学生,多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要多发现闪光点,“你说得真好!”“你做得太棒了!”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评语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绝对不能再以单一的说教形式为手段了,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真正让学生感到上完这节课,非常愉快,感到余兴未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目的,使儿童受到健康的教育。

猜你喜欢
品德残疾人儿童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留守儿童
我骄傲
六一儿童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论茶的君子品德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