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模式研究

2017-04-17 02:05傅厚春吴稼葆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

傅厚春+吴稼葆

摘 要:随着教育部、团中央对于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逐步重视,加之相关指导文件的相继颁布,各高校积极组织开展“三下乡”等各类社会实践项目,并得到了很好的响应。可在社会革新时刻发生的今天,高校共青团也要对社会实践的育人成效模式进行积极探究,以取得更好的社会实践育人效果。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 社会实践 育人成效模式

社会实践,从狭义理解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实习,而运用相关专家的观点,可以广义理解为,专业实践、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技能竞赛和勤工助学等。高校共青团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深入研究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新模式。[1]

一、高校共青團开展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受到教育部、团中央的高度重视,2005 年教育部和团中央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2012 年相继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除此之外,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拉近与社会的距离,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2]

二、当前社会实践育人机制存在的弊端

1.组织体系不够完整

如今,社会实践教育在高校体制中处于重要地位,可却并未出现规范的组织体系。社会实践大多被冠以“暑假社会实践”“寒假社会实践”的名头,并没有作为一项真正归入日程的工作项目,没有具体的工作目标和学期固定活动,大多是以要求名额的方式强制报名。完整组织体系的缺乏必然导致学生参与热情的减退。[3]

2.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模式关键在于实践,不同于课程规划内的文化课程。社会实践育人着眼于社会实践的过程,旨在育人的成效。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要步入社会,离开校园,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保障制度。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指标尚不完善,应大力推行奖励政策,制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吸纳有能力的学生积极加入。只有全面完善了以上几项保障制度,才能给予学生置信度和安全感。

3.评价制度不够新颖

同时存在问题的还有社会实践的评价环节。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评审小组集体商议产生结果的方式评选优秀实践团队。这种选拔方式不够透明化,且只根据实践材料决定结果的方式未免太过武断。社会实践普遍体现为为时几天或者更长时段内的集体活动,最终以文字材料、照片等内容构成汇报形式,因此,应采用更加完善、规范的评价制度来提高对该 成效模式的评价。[4]

三、育人成效模式探究

1.建立标准组织体系

基于对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模式的研究,和对工作中重点难点的逐一攻破,现拟对社会实践的相关细节做出规划。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模式之一应为主题模式,规划固定的实践主题,以课题的形式召集有相同意向的学生组建社会实践团队,以达到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实践活动的目的。社会实践主题应切合时间、环境、以及各种不可预测的客观因素,并以学分的形式体现出来,让学生提升对社会实践考察项目的重视程度,使社会实践真正提升到与课程标准齐肩的位置。

2.实现综合保障制度

保障制度的实施应着重从资金保障、待遇保障、安全保障等方面入手。活动经费是社会实践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各高校共青团应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给予社会实践项目充足的资金支持,并采取事前补助制度,多退少补,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热情;同时,还应对参与社会实践的优秀学生和先进团队进行嘉奖,如设立专项奖学金、荣誉称号等;此外,涉及人身安全的社会实践项目,各高校共青团还应提供相关项目人身保险,以显示对社会实践项目的重视和对学生的保护意识。

3.采用创新评价方式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各高校的绩效考核及学生成果审核方式不应再拘泥于小组讨论,单单一份纸质材料能说明的内容毕竟不够全面。就社会实践而言,PPT形式的演讲或近似毕业论文形式的答辩都会使材料更加生动、丰满;此外,新媒体的代表形式—微信公众平台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各高校共青团可以在公众平台主页中单独设置社会实践的版块,发布信息展示各团队风采,通过点赞量、热评量等形式权衡各项目的优良。

综上所述,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模式作为一个风评热议的重要话题,如今正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有义务和权利提出对该项问题的看法,新课题的革新与发展也离不开舆论的推动。为提高学生大群体对社会实践项目的关注度,促进参与热情,当前应采纳的重要措施就是完善相关制度,并提倡引用创新评价方式。[5]

结语

关于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模式的研究目前仍处在初始阶段,各高校共青团也应深入了解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和行动者的学生们,对该项制度存在哪些意见和建议。通过对学生大群体意见的整理和吸纳,社会实践育人项目的实操性和社会满意度也将会大幅提高。新形势下,如何提升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模式的研究,经过与各方面意见的相互整合,共同促进,也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还存在诸多长久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究。如:是否应该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以便学生长期交流使用?抑或应由学生带头,寻找合适的项目和地点,不断开发,多多益善?关于高校共青团育人成效模式的探究不应仅仅止步于社会实践,教育是长远并密切联系的一项任务,对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学习也会对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模式的探究带俩诸多有益的影响和积极的帮助,这也将成为我们一项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邓志革,蔡丽平.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长效化机制探究.高教学刊,2016(17)

[2]郑璐.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模式研究——以“无障碍地图”实践活动为例.东方教育,2015(8)

[3]揭平英.基于协同创新“多方共建”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高职教育,2014(6)

[4]杜家廷.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模式研究.职业时空,2014(11)

[5]杨宏志.实践育人的理论与实践——以新乡学院为例.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

猜你喜欢
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
基于新媒体背景的艺术类特色高校共青团育人新途径探究
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以高校共青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
新形势下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问题的探析
高等美术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分析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