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2017-04-17 16:20李萍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年36期
关键词:网络技术云计算人才培养

李萍

摘要:已经到来的“互联网+”时代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直接对应“互联网+”的重点专业之一,无论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内容、师资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都要积极应对“互联网+”。网络专业应该适时适度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对人才培养过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重构,并建成一支适应“互联网+”环境的专业师资队伍,并大力建设基于云计算或移动平台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技术;云计算;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6-0126-02

目前对于“互联网+”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简单讲“互联网+”可以说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两者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1]。“互联网+”的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2015年12月16日,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联合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共同发起倡议,成立“中国互联网+联盟”。一系列强有力的“互联网+”推动措施必将在各行各业的生产领域发生深刻变化,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直接对应“互联网+”的重点专业之一,无论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内容、师资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都要积极应对“互联网+”。

1 “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在已经到来的“互联网+”时代,市场的人才需求怎样?“互联网+”人才关键是什么? “互联网+”时代需要人才具备哪些素质?

根据前程无忧及智联招聘等人才网站统计,近两年,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的网上发布职位一直居于前列,增长很快,主要的岗位有网站类、SEO/SEM、网络推广类、数据分析、销售类等等。不仅互联网企业在争夺相关人才,很多正在转型的传统行业,都加入到人才争夺战中。招聘数据的上涨无不显示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人才的关键是创新。既然“互联网+”可以理解成“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那么“互联网+”背景下的市场自然热求的是“互联网复合型人才”,即能同时理解两个及以上行业商业逻辑,并能实现两者求同存异的跨行业线上线下复合型人才[2]。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将被边缘化,集网络信息技术、业务知识、市场营销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体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将是人才市场的主流。

在“互联网+”时代,人才需求硬技能,主要是具备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能力。同时也需要很多软技能,如勇于创新、敢于承担、跨界复合、学习适应能力、项目执行与综合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2 “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目标

随着“互联网+”推动着传统产业信息化进一步升级,高职院校应适时适度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通过设置新专业、新方向等形式,探索专业领域的拓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直接对应“互联网+”的重点专业之一,无论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内容、师资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都要积极应对。所以,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管理方向)的基础上新开商务应用方向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管理方向)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网络安全维护、数据库管理以及产品管理与配置,网络设计安装与技术支持,网站的开发建设与日常维护,网络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快速跟踪网络新技术等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商务应用方向)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网站开发建设与日常维护、互联网销售推广、网络服务与管理等能力,能从事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设计、管理、数据分析、网络营销、策划、实施、推广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两者在网站建设方面有相同的目标,但网络管理方向偏向于硬件维护及软件开发,商务应用方向则偏向于网络营销与数据分析。

3 “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模块化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所对应的就业岗位在“互联网+”大潮中占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来源于对应岗位的能力需求,在分析网络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时务必要从“互联网+”的视角来考察与研究,找准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制定出体现“互联网+”因素的人才培养方案。“互联网+”岗位职业能力的变化最终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移动应用、物聯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普及应用更是迫切需要用新知识更换那些传统陈旧的课程。所以,当网络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和提升后,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也要进行更新。目前很多三年制高职都采用“2年在校学习+1年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模式运作。网络专业一年级课采用公共平台课程,第二年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能力以及职业规划,选取合适的方向分班上课。网络专业具体课程设置见图1。

图1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具体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的每一模块对应一个学期的课程,通过该学期的课程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学期项目。这四个模块是网络专业通过大量职业分析,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划分职业成长过程的四个发展阶段,梳理每个发展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明确每个阶段的能力要求,而开发的四个能力递增的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毛社概论、就业指导、大学数学、职业英语、体育、军训、形势与政策等嵌入到每一学期,使每学期课时均衡,且符合拓扑排序。

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教育,注重人文素质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软技能。专业课,注重知识“必须够用”,技术“先进实用”,不仅是培养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更要实现网络专业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课,采用“课堂项目——课程项目——学期项目——毕业项目”四层逐步开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课程组织上,采用柔性化、模块化、学段化的FMS教学组织模式,保证项目制教学的开展。

可能有些人觉得只要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都加入到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模块中就适合了“互联网+”,其实不然,这种变革不是简单的几门课程的变动,也不是单纯增加一些新的概念,而是对人才培养过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进一步重构。模块内各课程要求高度关联,模块间的能力要求也逐步递增,体现了职业成长的规律。模块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课程的增删还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即使课程名不变,可能都要用新知识更换陈旧的内容。举一个例子,《移动互联应用开发》这门课程2009年前诺基亚横行的时候采用的是J2ME编程,但现在不能不采用基于安卓或IOS的开发。

4 “互联网+”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网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建成一支素质优良、充满活力、适应“互联网+”环境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教师不能满足于传统教学,要用互联网思维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自觉主动学习和吸收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和新思想。特别是教学手段与方法要及时更新,不能只满足于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学会网络教学平台、移动端教学工具的使用,今天越来越多的老师正在使用在线教育、APP等信息化平台,并且开发课件、微课、虚拟实验等,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在互联网这一大平台下开放性的学习。

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各类培训和比赛,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学校应紧密结合办学定位与培养特色,以系列课程和专业为建设平台打造师资队伍。为了突出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特点,及时掌握新工艺、新技术,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应定期安排教师去企业担任访问工程师,去高校担任访问学者,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拓宽教师视野,同时加大教师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提高的力度,促进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形成。另一方面,吸引社会上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构成的兼职教师充实到教学团队中参与课程教学。

5 “互联网+”教学资源的建设

高职院校互联网教学资源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校园网建设阶段。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校园网提供的服务有:WEB 服务、FTP 服务、邮件服务、DNS 服务、DHCP 服务、代理服务、认证计费服务、数据安全传输服务、网络存储服务、图书查询服务、信息期刊服务等等。

第二阶段是专业资源库建立阶段。让多门专业课程建立网络学习平台,课程相关的课程简介、课程标准、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学习案例、试题库、自我测试、参考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同时开通在线答疑系统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资料,还可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自主学习、递交作业、参加学习讨论等。

第三阶段是周边配套资源的建设。如实验设备租赁网络平台、校企合作网络平台、学生志愿者活动平台等等。这些由政府、学校、企业、社区、民间组织等合力打造的平台为区域资源共享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还远远不够,基于云计算或移动平台的教学资源的建设都是不错的发展方向。

在云计算、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完全可以通过云计算与HTML5及Web GL技术结合构建出基于云和浏览器的虚拟教学环境,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进行教学活动,而且活动进度也会被保存在云端,免去大量部署服务的软、硬件门槛,同时集成了包括虚拟实验环境等技术的教学设计工具,并提供相关接口以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扩展。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可以设计、修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指导实验、数据分析等等。

超星、蓝墨云、班级优化大师等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客户端学习平台,把教学与管理搬到了移动平台,让我们体验到了移动环境下即时互动教学或管理新模式,用户可以在客户端随时随地学习学校专业课程,进行小组讨论,班级管理,完成图书馆藏书借阅查询、电子资源搜索下载等。

6 后论

“互联网+”的关键是创新,“互联网+”人才的关键是创新。一个充满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必不可少,学校要定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的比赛与活动,挖掘老师和学生的创新潜能。还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及其培训,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加强学习和交流,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锻炼工程实践能力。并把职业技能竞赛各类项目所内含的新技术、新知識提炼出来将其归纳融入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同时,将网络技术实践性教学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遵循“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教育原则,制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校企深度融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按职业岗位的工作逻辑,整合网络专业课程内容,从而使课程内容体系,融入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融入职业资格标准,突出岗位核心能力,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做学用一体化,实现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内容的一致性。“互联网+”给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创新发展必然要站在“互联网+”的浪尖。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互联网+ [EB/OL]. http://www.baidu.com

[2] 新京报. 互联网+时代,有什么技能才算人才?[EB/OL].[2015-04-27].http://www.bjnews.com.cn/feature/2015/04/27/361414.html

猜你喜欢
网络技术云计算人才培养
实验云: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