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画像——
头脑和心都不复杂,所以长得年轻。
最笨手软,凡事需要求人或整人的事一律不会,所以最后选择了写作。
不自信,所以怕見名人也怕被人当作名人见。
生性随和,所以有很多朋友。
生性疏懒,所以只有很少亲密朋友。
坐在书桌前或摇篮旁的时候最踏实。
——周国平
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
哲学是从仰望天穹开始的。
每个人在童年时期必定会有一个时刻,也许是在某个夏夜,抬头仰望,突然发现了广阔无际的星空。这时候,他的心中会油然生出一种神秘的敬畏感,一个巨大而朦胧的问题开始叩击他的头脑:世界是什么?
这是哲学的悟性在心中觉醒的时刻。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悟性,可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够把它保持住。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日益忙碌于世间的事务,上学啦,做功课啦,考试啦,毕业后更不得了,要养家糊口,发财致富,扬名天下,哪里还有闲工夫去看天空,去想那些“无用”的问题?所以,生活越来越繁忙,世界越来越喧闹,而哲学家越来越稀少了。
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得已的,也是无可指责的。不过,如果你真的对哲学感兴趣,那你就最好把闲暇时看电视和玩游戏机的时间省出一些来,多到野外或至少是户外去,静静地看一会儿天,看一会儿云,看一会儿繁星闪烁的夜空。有一点我敢断言:对大自然的神秘无动于衷的人,是不可能真正领悟哲学的。关于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有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有一回,他走在路上,抬头仰望天上的星象,如此入迷,竟然不小心掉进了路旁的一口井里。这情景被一个姑娘看见了,便嘲笑他只顾看天而忘了地上的事情。姑娘的嘲笑也许不无道理,不过,泰勒斯一定会回答她说,在无限的宇宙中,人类的活动范围是如此狭小,忙于地上的琐事而忘了看天是一种更可笑的无知。
包括泰勒斯在内的好几位古希腊哲学家同时又是天文学家,这大概不是偶然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中国最早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墨子、孟子也都曾默想和探究“天”的道理。地上沧桑变迁,人类世代更替,苍天却千古如斯,始终默默无言地覆盖着人类的生存空间,衬托出了人类存在的有限和生命的短促。它的默默无言是否蕴含着某种高深莫测的意味?它是神的居所还是物质的大自然?仰望天穹,人不由自主地震撼于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于是发出了哲学的追问:这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世界究竟是什么?
世界究竟是什么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中国哲人孔子站在河岸上叹道:“时间就像这条河一样昼夜不息地流逝着。”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把时间譬作永远奔流的江河。不过,这个譬喻只能说明世界是永恒变化的,没有解答世界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要说清楚世界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件难事。
世间万物,生生不息,变易无常。在这变动不居的万物背后,究竟有没有一种持续不变的东西呢?世间万象,林林总总,形态各异。在这五花八门的现象背后,究竟有没有一个统一的东西呢?追问世界究竟是什么,实际上就是要寻找这变中之不变、这杂多中之统一。哲学家们把这种不变的统一的东西叫作“实体”“本体”“本根”“本质”等等。
如果说一切皆变,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变?变好像总是应该有一个承担者的。没有承担者,就像一台戏没有演员,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譬如说,我从一个婴儿变成儿童、少年、青年、中年人,最后还要变成老年人。你若问是谁在变,我可以告诉你是我在变,无论我变成什么年龄的人,这个我仍然是我,在变中始终保持为一个有连续性的独立的生命体。同样道理,世界无论怎样变化,似乎也应该有一个不变的内核,使它仍然成其为世界。
最早的时候,哲学家们往往从一种或几种常见的物质形态身上去寻找世界的这种“本体”,被当作“本体”的物质形态有水、火、气、土等等。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它们单独变来或混合而成。后来,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提出了一种影响深远的看法:万物的统一不在于它们的形态,而在于它们的结构,它们都是由一种相同的不可分的物质基本粒子组成的,这种基本粒子叫作原子。物理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支持这个看法,但是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已经对基本粒子的存在及其作用提出了一系列质疑。
另一些哲学家认为,既然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变化无常的,那么,使世界保持连续性和统一性的“本体”就不可能是物质的东西,而只能是某种精神的东西。他们把这种东西称作“理念”“绝对精神”等等,不过,它的最确切的名称是“神”。他们仿佛已经看明白了世界这幕戏,无论它剧情如何变化,都是由神按照一个不变的剧本导演的。这种观点得到了宗教的支持。
在很长时期里,哲学被这两种观点的争论纠缠着。可是,事实上,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出发点不同,谁也说服不了谁,是永远争论不出一个结果来的。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没有结果的争论引起了另一些哲学家的思考,对他们争论的问题本身产生了怀疑。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
这里所说的“世界”是指宇宙。现代天文学和宇宙学已经很雄辩地证明,我们的地球、地球所属的太阳系、太阳系所属的银河系都是有一个开端的,并且必将有一个终结。但是,银河系只是宇宙的一个极小部分,整个宇宙有没有一个开端呢?
没有开端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整个人类、世上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开端,世界本身怎么会没有一个开端呢?没有开端意味着世界在到达今天的状态之前,已经走过了无限的路程,而无限的路程也就是走不完的路程,世界怎么能把这走不完的路程走完呢?
所以,出于常理,早期哲学家们往往喜欢给世界寻找一个开端。例如,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开端是火,这火在冷却过程中形成了世间万物。可是,我们马上可以问:这火是从哪里来的呢?对此只有两种可能的回答。一种回答是,这火原来不存在,有一天突然无中生有地产生并且燃烧了起来,于是便有了世界。无中生有显然是荒唐的,为了避免这荒唐,必须设定一个创造者,后来基督教正是这么做的。赫拉克利特采用的是另一种回答:这火是永恒存在着的,并且按照一定周期熄灭和燃烧,由此形成了万物又使万物复归于火。很明显,这个答案实际上意味着世界并没有一个开端,它是一个永恒循环的过程。
最坚决地主张世界有一个开端的是基督教。基督教认为,世界以及世间万物都是上帝用了六天工夫创造出来的。有人问: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在做什么呢?公元五世纪的神学家奥古斯丁答道:时间是上帝所创造的世界的一个性质,在世界被创造之前并不存在。这个回答只是巧妙地回避了问题,却没有回答问题。它的意思是说,在上帝创造世界之前不存在时间,因而也不存在只有在时间中才能发生的一切,所以,你根本不能问在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发生了什么。然而,所谓“世界”应是无所不包的,包括一切存在,如果真有上帝,则上帝也包括在内。因此,既然在创世之前就存在着上帝,创世就不能算是世界的开端,我们不得不问:上帝从何而来,它有没有一个开端?其实,上帝创世说的真正含义是,我们可以理解的这个世界是必须有一个开端的,在此开端之前的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永恒,我们不该再去追问,“上帝”便是标志这个神秘的永恒的一个名称。
一般来说,科学家以及具有科学精神的哲学家都倾向于认为世界没有一个开端。可是,这种情况最近好像有了变化。当代宇宙学家提出了一个关于宇宙开端的令人震惊的假说,按照这个假说,发生在大约一百五十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是宇宙的开端。不过,对这一假说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去读一读当代最权威的宇宙学家霍金写的《时间简史》,他在这本书里清楚地告诉我们,之所以把“大爆炸”看作宇宙的开端,仅仅是因为“大爆炸”彻底消灭了在它之前可能发生过的一切事件的痕迹,使它们对我们而言永远失去了任何可观测的效果。所以,严格地说,即使发生过“大爆炸”,它也不是宇宙的开端,而只是我们可能观测到的这一段宇宙历史的开端。
宇宙在空间上有没有边界
宇宙在空间上有没有边界?让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一场对话。我问,你答,当然是由我琢磨和写出你的可能的回答。
问:首先让我们假定宇宙是无限的,它没有边界。请你想象一下这个没有边界的无限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告诉我。
答:它四面八方都没有界限。
问:你这话只是重复了我的问题,我要问的正是这个“没有界限”是什么样子。
答:我先想到我们的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接着想到在银河系外还有别的星系,别的星系外还有别的星系,这样一直推到无限远。
问:对了,我们是不可能直接想象没有边界的东西的。为了想象没有边界的东西,我们先想象它的一个部分,这个部分是有边界的,然后再想象与它相邻的一个部分,这样逐步扩展和综合。但是,不管你想象了多少部分并且把它们综合起来,你得到的结果仍然是一个有边界的有限的东西。你所说的“这样一直推到无限远”只是一句空话,你在想象中不可能真正做到。
答:我承认我做不到。当我的想象力试图向无限远推进时,它就停了下来,我只好用语言来帮助它,对自己说:就这样一直推进吧……
问:正是这样,这说明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边界的宇宙。现在让我们假定宇宙是有边界的,请你想象一下,在它的边界之外有什么东西?
答:应该是没有任何东西,否则就不称其为边界了。
问:你说得对。如果仍有东西,我们就必须把它的边界定位在那些东西的外侧,直到没有任何东西为止。这就是说,在它的边界之外只有空无。现在你遇到和刚才相似的麻烦了:你必须想象宇宙边界之外的空无,这空无没有边界。
答:我想象不了。
问:由此可见,不管宇宙有没有边界,都是不可思议的。
在上面的对话中,我们基本上重复了康德的一段议论。其实,他在论证宇宙既不可能没有边界又不可能有边界时,所依据的是同一个理由:我们无法想象无限的空间,不管这空间是空的还是充满着物体的。如果要我选择,我宁可相信宇宙是没有边界的,因为想象有内容的无限毕竟还可以从它的有限部分开始,想象空无的无限连这样的起点也找不到。
现代宇宙学家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假说:我们这个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而没有边界的。有限怎么会没有边界呢?因为它的空间是弯曲而封闭的引力场,这空间既不和虚空也不和别的物体接界。至于在我们的宇宙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宇宙,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因此不必去考虑。可惜的是,哲学往往不听科学的规劝,偏要考虑那些不可知的事。我们无法压抑自己的好奇:如果在我们的有限宇宙之外的既非虚空,又非别的宇宙,那会是什么东西呢?
时间之谜
在世上一切东西中,时间是最难解的谜之一。
时间是什么?你也许会说,时间就是秒、分钟、小时、日、月、年等等。不错,我们是用这些尺度来衡量时间的,可是那被衡量的东西是什么?
人们曾经相信,时间是由无数瞬间组成的,瞬间与瞬间之间彼此连接,不可分割,并且以均匀的速度前后相续,就这样从过去向未来延伸。如果画在纸上,就是一条箭头指向前方的直线。这便是从古希腊一直延续到牛顿的“绝对时间”的观念。爱因斯坦用他所创立的相对论打破了这个观念,他发现,对处在不同空间和运动速度中的人来说,时间的量度是不同的。假如有一对双胞胎,老大是宇宙飞行员,以接近于光速的速度在宇宙中航行,老二在地球上生活,当老大回到地面时,他会比老二年轻许多。这便是所谓“相对时间”的观念。不过,相对论只是说明了时间量度与空间和运动速度的相对关系,并未告诉我们时间本身是什么。
不管我们把时间描绘成一条直线还是一条曲线,我们只能生活在当下这个瞬间。你说你今年十五岁了,你已经活了十五个年头,可是这过去的十五个年头在哪里?假定你还能活八十年,这未来的八十年又在哪里?至于当下这个瞬间,它也是转瞬即逝的,你还来不及喊出“现在”这个词,“现在”就已经成了过去。那么,究竟有没有时间这回事呢?
由于在外部世界中似乎找不到时间的客观根据,有些哲学家就试图在人的主观世界中发现时间的秘密。例如,康德认为,时间是人的感觉的先天形式,人把它投射到了外部世界中。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在外部物理世界中只有空间,没有时间,因为我们在那里看不到物体在时间中的延续,只能看见物体在空间中的伸展;相反,在我們的内在心理世界中只有时间,没有空间,时间就是我们的意识状态的前后相续和彼此渗透。在每一个瞬间,我们都能够体验到记忆和想象、过去和未来的交织,从而体验到时间的真正延续。不过,这种时间是不能用人工规定的尺度来衡量的,譬如说,无论你怎样用心,你都不能通过内心体验来获知自己的年龄。
很显然,柏格森所说的时间与牛顿所说的时间完全是两码事。那么,究竟是存在着两种时间呢,还是其中一种为真,另一种为假,或者它们都只是虚构?迄今为止,关于时间已经有过许多不同的定义,例如:一、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体的一种动力量;三、时间是人类所制订的测量事物运动变化的尺度;四、时间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五、时间是人类固有的感觉形式;六、时间是一种内心体验。在这些定义中,你赞成哪一个?
(责编:刘倩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