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海淀区六道口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流动及影响因素的现状分析

2017-04-17 07:25吴心怡
长江丛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务工人员流动农民工

吴心怡

社会文化探析

关于北京海淀区六道口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流动及影响因素的现状分析

吴心怡

本文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确定外来务工人员样本,运用描述性研究的方式,对六道口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流动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状况具有高流动性的特点,收入、自我发展是需要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流动的主要原因,自身技术水平有限、家庭原因是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工作被流动的重要因素。调查得出六道口地区外来务工人员获得稳定工作的途径主要为亲朋介绍,进一步推断出通过网络方式寻求职业将成为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新的获取工作的途径。

外来务工人员 工作流动 影响

一、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就业。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 进城务工人员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2014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2006年之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农民工转移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职业技能的不断提高,但目前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不强,我们仍需致力于稳定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实施其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完善和落实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政策。

作为中国一线城市的首都——北京,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需求量大,大约有三百多万外来务工人员在北京从事着建筑和服务等诸行业,他们的职业流动也相对频繁。北京市海淀区六道口地区是高校的一个聚集区,地理位置便捷,存在许多小商家。这一区域外来务工人员数目可观且从事行业种类丰富,在研究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流动情况方面有一定的普遍性。

本文通过采取定量研究方法,调查研究的研究方式;遵循随机抽样原则,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来调查六道口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流动现状,归纳总结出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流动状况、就业倾向与影响因素,为减少外来务工人员不必要的流动、节省外来务工人员时间和金钱成本提供建议和参考

二、研究内容

人们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有了约定俗成的概念:外面来的,不是城里人,农民工等等。所以在外来务工人员的定义上,学者们的意见基本得到统一。比如赵炜中、董金秋等人在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定义的“户籍在外的,在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劳动的务工者。”综合所有文献,本文将外来务工人员定义为“户籍在外的,在城市从事技术含量低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非农业劳动的务工者。而工作流动,顾名思义,即为工作岗位的变动。

以往的研究都在用数理模型来分析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流动的因素,这些影响因素概括来说有自身因素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有外部因素如雇主,政策等。本研究基于核验这些结果的基础上,探讨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六道口外来务工人员能通过哪些途径获得较为稳定的工作。以下是对内容的详细描述:

(1)工作流动情况:外出务工时间;流动频率;持续时间最长的工作种类与其经营时间;获取最稳定工作的途径;目前流动意愿;

(2)外来务工人员自身因素是否对工作流动有影响:文化程度,技术水平;

(3)外部因素是否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流动有影响:公司裁员或倒闭,家庭因素,政策的制约(户籍制度、暂住证等)

三、研究结果

(一)调查对象工作流动状况的描述统计分析

为了解调查六道口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流动情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首先,笔者对调查对象是否在北京换过工作做了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是否在北京换过工作的状况描述 比例(%)

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样本数为280,其中240人在京期间换过工作,占总体样本的85.7%;40人没有换过工作,占总体样本的14.3%。表明八成以上被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北京换过工作,其工作流动性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可行性。

然后,笔者对样本中的外来务工人员五年内换工作份数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五年内换工作份数的基本状况 比例(%)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样本中外来务工人员五年内换工作次数为3份以下所占的比重最大,为55.7%;换工作为3-10份的比重次之,为25.7%;换工作为10份以下的百分比达到了81.4%;记不清者经询问,换工作份数均在3份以上。而样本中36岁以下的外来务工人员占样本总数的65.7%,打工年份基本不超过20年。

李培林将1980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定义为新生代农民工,并对其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城市工人和新生代白领相比平均工作年限更长、平均变换工作次数更频繁(李培林,2011)。有数据统计外来务工人员年平均更换工作次数0.4次,最近五年内更换工作2次以下的占63%,3~4次的占23%,5次及以上的占14%(江瀚,2012)。较以前的研究而言,被调查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性有趋于稳定的趋势,但是整体流动性依然较强。

那么外来务工人员较为稳定的工作能够持续多久呢?笔者对样本中外来务工人员最长工作持续时间(以月为单位)进行了数据统计,得知六道口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最长持续时间大部分为37.5月以下,即约3年以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实地调查得出85.4%的农民工持续做一份工作时间在3年以下即呈现工作高流动性,认为在企业与政府的双重环境下的农民工工群体,当其面对的本企业环境状况不如外部社会政策大环境和其他企业就业环境和福利待遇却又不能与之抗争时,他们就倾向于换掉这份工作。(王春超.吴佩勋,2011)除此之外,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流动还包括被迫离职的状况。笔者对这一状况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得出在有效数据中,大多数情况下主动跳槽者有176人,占240人样本的73.33%,大多数离职为被辞退者有64人,占240人样本的26.67%。说明调查对象的工作流动近四分之三为主动跳槽造成,约四分之一为被辞退造成。

(二)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流动性的因素分析

为了调查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流动性的因素,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关于文化程度、就业偏好及被辞退原因等问题,将对这些问题的选择与回答作为研究依据。笔者在调查影响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因素时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主动跳槽,二是被辞工。

其中,在多项选择换工作原因时,有124人均选择了换工作为更多的发展机会,占总体选择的36.5%,样本的54.4%,为被调查对象换工作首要目的。其次为更好的工资待遇,被选择112次,占总体选择的32.9%,样本的49.1%。说明对未来的规划与现有工资待遇为被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流动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在调查对象选择是否换工作时作为重要参考。通过比较得出更好的发展机会与工资待遇对外来务工人员自身决策行为影响较大,而工作环境、社会福利等却居于较为次要位置,不被大多数人作为换工作的主要驱动力。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特定工作人群而言,经济得到满足,更多的发展机遇更有吸引力。以往学者多强调收入差异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就业选择的影响,而在本次280人调查数据分析来看,发展机会相比收入更加受到调查对象的重视,表现出外来务工人员思想上一定的前瞻性。同时,对工作环境的要求对外来工作人员流动性的影响与笔者推测有一定出入,影响并不显著。对比其他文献,在其他地区的研究中关于工作环境因素的检验分析也得到了对流动性影响不大的结果(江瀚,2012)。

另一方面对外来务工人员被辞工原因的描述统计结果得出,在对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工作被辞退的原因多项选择时,因为家庭情况不得不离开者有120人,占总体选择的44.8%,样本的53.6%,为调查对象被辞退的主要原因;其次因为自身技术水平有限被选择76次,占总体选择次数的28.4%,样本的33.9%。其中有十二人为其他原因,分别为老板不好,不喜欢,实习期满。结果表明,除了家庭的客观因素以外,个人自身水平有限而被辞是主要原因,说明个人因素在影响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上占据重要地位,外来务工人员为提高其工作稳定性需从自身入手,提高自己技术水平以达到用人单位要求。另外,外部因素如公司倒闭与政策原因也不容忽视;王春超认为,户籍制度是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务工过程中遭遇就业难的根源,户籍制度带来的歧视限制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选择,加剧了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不稳定性(王春超,2011)。同时,外来人员暂住证明等的办理程序与政策也需得到优化。为进一步考察个人因素的影响,笔者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这一变量与五年内换工作次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如表3:

表3 文化程度与五年内换工作份数 交互统计与检验

从表3结果可以看出,五年内换工作份数3份以下、3-10份、10份以上的人数均主要分布在初中与高中。在置信度95%的水平下,Sig值为0.727远大于0.05,二者不相关。这与笔者的猜想有所出入,在此样本基础上,外来务工的文化程度与工作流动性没有相关性,在此不做深入讨论。

(三)工作稳定性特征分析

对样本中外来务工人员所从事时间最久的工作类型进行统计,得到结果如表4:

表4 持续时间最长工作的类型基本状况描述 比例(%)

从表4结果可以看出,样本中有四份数据缺失,276份有效数据中餐饮类占比最高为31.9%,其次为销售类占比20.3%,二者均属于服务业。在此样本调查结果来看,餐饮与销售类工作岗位具有相对较高的稳定性。

进一步对该工作获取途径进行了解分析,结果如下:

图1 持续最长时间工作的获取途径

由图1可知,有61.4%的外来务工人员获取工作的途径为亲朋介绍,18.65%为在网上搜寻工作,而使用网络搜寻工作的样本数为52人,均为36岁以下的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表明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更加懂得使用网络资源,老一辈的外来务工人员获取工作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亲朋介绍。而当地组织招工只占了7.1%,本地城市政府部门和劳动中介机构对其寻找的作用微乎其微。外来务工人员普遍认为通过亲朋介绍的工作比较靠谱,而中介公司或小广告成功概率低以及收入少,不被信任。这种通过亲朋关系为纽带的搜寻工作的方式,庞文认为这是由于在传统社会里,血缘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血缘和地缘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了乡土中国主要的支持力量。无论是从流动的动机、工作的选择, 还是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来看, 都打上了血缘、地缘关系的烙印,但庞文认为从社会工作理论的角度来看, 这种关系迟早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庞文,2003)

综合表4与图1结果来看,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而言,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普遍为低技术含量的服务业,如餐饮、收银等。在社会关系下,通过亲朋介绍获得的工作更加稳定,除此之外,网络也逐渐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寻求工作的大众途径,为更多人所熟悉和使用。

四、结果和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区域内样本中外来务工人员均在5年打工期内换过工作,部分换工作的份数甚至多达10份以上,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变换工作次数更频繁。在所有的调查者中有近75%的外来务工人员会主动跳槽,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在关于对目前就业机会多与否的调查中,虽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外来务工人员都觉得就业机会变少了,却依旧有超过半数的人目前有换工作的打算,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状态呈现高流动性。

与此同时,结果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在选择工作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为未来的规划和工资待遇,但这种因素的影响在呈下降趋势。能够在以后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成为了外来务工人员换工作的重要原因,家庭客观因素和个人自身能力有限是外来务工人员被迫离开原有岗位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因素。在京生活成本高,就业难和子女上学难,这三个问题是外来务工人员认为其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是由我国目前的发展不平衡导致外,我国现行的体制对其也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这种以户籍将城里人和农村人分隔开来的制度自中国古代延续至今,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人民的管理有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制度的存在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想在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社会体制改革,消除城乡二元差异,推进城市化进程。除此之外,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在北京感到人地生疏,无依无靠,这反映出他们远离家乡的孤独感,这易使他们对外界比较敏感和产生不信任心理,这种心理或多或少也会影响他们对工作的心理决策。同时,外来务工人员自身因素对其工作流动也有很大的影响,其中自身技术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其决定着外来务工人员自身人力资本的高低,决定着其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外来务工人员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有利于其获取更为稳定的工作。本调查还发现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与其工作流动情况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

对外来务工人员获取稳定工作的途径进行归纳总结后发现有61.4 %的外来务工人员是通过亲朋介绍来获取工作,这种靠血缘关系或地域关系而找到的工作让外来务工人员的更加的信赖,但是这种资源毕竟有限,其提供的就业选择较少。调查还发现样本中有 18.65%地人通过网络获取稳定工作,进一步统计发现这些外来务工人员都是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由此笔者可以推断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完善以及越来越多地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出现,对外来务工人员通过网络获取稳定工作的比重会逐渐上升,而以亲朋介绍来获取工作的比率会逐渐下降。

[1]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EB/ol]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602/29/ t20160229_9167452.shtml,2016-02-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0号 )[EB/ol]http://www.chinajob.gov.cn/EmploymentServices/ content/2014-10/09/content_986390.htm,2014-10-09.

[3]赵炜中,董金秋.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4(32):144~145

[4]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2/ t20160229_1323991.html,2016-02-29.

[5]张春泥.农民工为何频繁变换工作——户籍制度下农民工的工作流动研究[J]. 社会,2012(06):160~185.

[6]田明,孙林.进城农民工工作流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东部4 城市的问卷调研[J].山东社会科学,2013(8):44~55.

[7]王春超,吴佩勋.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就业调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83~94.

[8]江瀚.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抽样调查[J].华东经济管理,2013(12):133~141.

[9]高芸,张丞.农村劳动力反复流动行为的决定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3):73~81.

[10]王春超.政策约束下的农户就业决策与社会互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57~64.

[11]常艳丽.在京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决策的家庭原因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12]周伦府,黄嘉文.外来务工人员初次转工行为的代际差异研究——基于2008年珠三角外来务工人员调查的数据[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3):18~22,52.

[13]李培林.田丰.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态度和行为选择[J].社会,2011(03):22~23.

[14]王春超,吴佩勋.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行为的双重决定——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流动就业调查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05):77~87.

[15]庞文.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一个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视角[J].城市问题,2003(03):77~79.

[16]杨晓军,程浩.农民工就业的职业选择、工资差异与人力资本束缚[J].改革,2008(05):95~100.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猜你喜欢
务工人员流动农民工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流动的画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像关心职工一样关爱务工人员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