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84-01
语文能力“读”占鳌头,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学习最根本的途径。目前许多小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水过鸭背,不求甚解、浪费时间、效果差等不理想状况。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在阅读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一、学生阅读,读而不思。
阅读的过程在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语言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每篇文章都是“有所为而作”,作者的喜、怒、哀、乐都渗透到字里行间,作品的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子都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因此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是质疑问难的过程。有的文章较深,阅读可能有很多地方不懂,有疑问,自然要质疑。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阅读这句话时就要问:“两个‘幸福是什么意思?透过两个‘幸福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又如读《白杨》一文要会问:“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爸爸要带我们到新疆?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树?……”类似这样有质量的问题在阅读中一定要问。有的文章深入浅出,一读就懂,似乎没有疑难,其实许多疑难我们还没发觉。不妨“于无疑处设疑”,不能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如读“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时,不仅要理解“绿”的含义,还要知道作者为什么用“绿”字而不用其它字呢?如此思考,便可深知作者对语言文字推敲的良苦用心了。只有边读边思,才能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入木三分,才能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深刻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妙。只有这样,学生智慧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
二、学生阅读、读而不悟。
读是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必须边读边悟。读书是吸收,是积累。文章写得好,首先是读得有效。读书万不能蜻蜓点水。许多学生阅读只求读懂,不求感悟,不求致用,不能把作者的人生经验化作自己的心灵体验,或者只求心灵的震撼,没有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层审察,这样的阅读只不过是“水过地皮湿”,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錯误的认识。如在教学实践中,布置学生读文章,检查阅读时,学生只能把文章读通,但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目的是什么?对含义深刻的语句有什么感受?却一无所知,这样的读书等于“白读”。青少年是读书的黄金时期,更是好读深思的重要阶段。读书,只有感悟,才能有所发现。所谓感悟,就是体作者之情,察文章之意,文脉、情脉双理清。因为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作者的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蕴藏于文章之中。因此,只有读而有悟,才能完成从有字书向无字书的过渡。阅读必须站在作者的高度,结合自身的实际,想作者之所想,积极进行思维活动,深刻发掘文章的深层意蕴,多问几个为什么?尤其对声情并茂的佳作,更应精读深思,目注神入,多感悟,细品味,力求做到“望表而知里”的效果。小学生阅读切忌书是书,我是我,而要根据文中描绘的词句段落,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存,展开想象,让字面上的景、物、人活起来,自己步入其中,认识佳境,深入领悟语言创造情景的奥妙。只有这样的阅读感悟,才能真正收到读书的良好效果。
三、学生阅读、读而不选。
目前小学生阅读易犯的通病是:逮到什么读什么,毫无选择,随波逐流,率性而读,追求时尚。现代社会信息多源,书海茫茫,读之不尽,故小学生阅读一定要在教师和家长指导下进行,严格筛选。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道出了多读书的好处,但小学生读书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怎样才能有效地读书呢?我认为小学生阅读一是选择什么样的书;二是怎样有选择地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时代波涛中航行的理想之舟”。小学生在书海中遨游,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基础,并且对现在或将来有确实意义的书。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现阶段应该把教科书读好,读深,掌握其知识要领;课外应以科学性、知识性的读物为主,越贴近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就越好,多看些增长知识的指导书是很有益的。比如作文写得差的学生,就应该读些关于写作方面的书籍;如果学生想多吸收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就应该多读科普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大自然为什么》……同时多读些中外名著佳作,这样不但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不同思想和风格,还能提高鉴赏能力和作文水平。但不是说凡是书都读,比如《老夫子》、《卡通漫画》、及“港台娱乐八卦新闻杂志”等,这些书只是笑柄而已,对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毫无脾益的,就要看之有度,懂得取舍。总之,适合自己是当前小学生选择读书的基本原则。同时阅读还要讲究方法,将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把书从厚读到薄,从薄读到厚,真正把书中的营养变成自己的知识养料。总之,小学生应该有所选择,有的放矢地阅读,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变得聪明,增长才干。
四、学生阅读、读而不写。
读书是作文的基础。它不是一场狂风暴雨,可以一夜之间注满江湖,它是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汇入江河,流入湖泊,最终聚而成海。读书就是这样一个积累的过程。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自古以来的大学问家无不以蛙步小流的点点滴滴而筑成令人望尘莫及的高度。纵观目前小学生害怕作文是普遍的现象,作文内容空洞,无话可说,缺乏真情实感是通病,究其原因主要是“读而不写”。读书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边读边思中,有许多感受、体会、心得与灵感,这些思维的火花稍纵即逝。因此,读书一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既可以摘记,可以做札记;也可以旁注,可以写读后感。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阅读时喜欢旁注,然后将这些零星随感汇聚再加工,才有了玉想琼思,宏博精深的文艺著作《谈艺录》。二要读而仿之。俗语说:“比着葫芦画个瓢”,比仿着的是“葫芦”,画出来的却是个“瓢”,既相仿又有区别。小学生以此为样,再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作出文章来,如此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好的文章在用词、造句、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都给小学生练写作文在形式上提供了借鉴的范例。学生正确的立场观点,健康的思想感情的获得,除生活实践外,主要是以读书为重要途径,读书对学生作文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李白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道出了这个道理。因此,边读边写的读书方法十分值得小学生借鉴。只有这样读书,学生才能取得阅读和作文双丰收。
总之,小学生能克服以上的读书毛病,做到博闻强记、读思结合、读悟兼容、读选有度、读写同步,做一个真正用“心”读书的人,这样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