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菲菲
(东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 201620)
基于易班的高校公益服务创新模式探究
——以东华大学“志慧东华”IT公益服务队为例
唐菲菲
(东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 201620)
以东华大学“志慧东华”IT公益服务队为例,探讨基于易班开展公益服务创新模式,旨在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结合公益服务的特点,通过调研服务群体的实际需求,创建有延续性、实效性的专业化公益服务项目,为“互联网+”时代高校公益服务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启发。
高校公益服务;易班;网络公益;IT公益服务队
校园公益服务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心,使学生用心回馈社会、感恩社会。2016年3月我国《慈善法》发布后,大学生加深了对公益服务的认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公益组织都由学生自发形成,学生虽然干劲十足、热情高涨,但因课余时间有限、管理经验缺失、服务内容单一等原因,导致公益活动缺乏延续性和实效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的公益活动带来了新视角。易班网(www.yiban.cn)是目前全国百余所高校的网络文化社区之一。易班网的所有注册用户都是实名制,专注教育服务一体化,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1],因此,如何利用易班有效开展公益服务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公益是“公共利益”的简称,是指全社会的利益与福祉。公益思想的根源来自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用爱心回馈社会、感恩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行为都可以理解为公益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公益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公益活动也在反哺经济和社会发展,公益活动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德,是爱心和正能量传递的有效方式。公益活动在帮助社会上某些弱势群体,为其提供物质援助和精神鼓舞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公平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公益慈善事业的进步在道德层面上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综合素质的提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上网的人数达到7.31亿,互联网普及率增至53.2%。2016年我国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 299万人[2]。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给传统公益的活动方式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挑战。网络公益具有以下特点:(1)网络公益具有互动性和跨时空性。网络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拉近了全民的距离,也延展了公益活动的时空。(2)网络公益项目类型多元化。网络的出现拓宽了公益项目的内容和形式,除“免费午餐”“衣加衣温暖行动”“小橘灯援助计划”“铅笔换校舍”和“米缸计划”等网络知名公益活动之外,支付宝和微信等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公益活动,如“行走捐步”等,网络公益的项目类型更加多元化、全民化、常态化。(3)网络公益更加公开化和透明化。互联网是一个公开的大平台,发布的任何信息都要接受大家的监督,相关法律的出台为网络公益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提供了保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活动的合法性。
校园公益服务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可以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爱心以及回馈社会的责任感。然而,目前的大学生公益服务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学生课余时间有限、管理经验缺失、服务内容单一、行政化严重等[3],为此必须探索新形势下的高校公益服务新模式。易班是提供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综合性互动社区。易班在全国高校覆盖面广,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育人的主流平台之一。针对校园公益服务存在的问题,以我校(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计算机学院)“志慧东华”IT公益服务队(以下简称IT公益服务队)为例,探索基于易班的高校公益服务模式。
随着计算机在办公与学习中应用的普及,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与方法发展迅速,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高校师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但是调查研究显示,高校师生的这项基本能力并不乐观,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经常会碰到各类计算机硬件或者软件问题而影响工作和学习。因此,利用专业知识服务师生,为他们解决常见计算机问题,成为计算机学院学生利用专业进行服务实践的良好抓手。IT公益服务队是基于易班网的分享式创新公益组织。计算机学院学生结合专业学习以及当前互联网时代发展需求,依托专业优势,帮助本校师生解决日常计算机与移动设备的相关问题,不仅提升了公益服务的专业性,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
1. 组建公益服务专业化团队
优秀的团队组建是开展公益服务活动的基础和重点。IT公益服务队的中心运营成员是从计算机学院慈善义工队选拔出来的优秀队员,他们社会工作经验丰富,计算机知识扎实,具备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团队的所有成员均有志愿从事公益活动的热情和丰富的志愿者工作经历。此外,团队中还包括文案、宣传、组织等各方面人员,人员梯度分明、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团队定期邀请专业教师为队员进行指导与培训,所有成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在志愿服务中得到不断提升。
2. 加大网络宣传,拓宽公益服务渠道
部分师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不全面,比如Office、Excel等的应用不熟练,导致遇到常见的计算机问题时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法,如计算机应用程序不兼容、卡顿与死机、驱动安装失败等。针对师生的实际需求,IT公益服务队利用专业优势,从义修起步,在易班上开发轻应用,搭建预约平台,定期接收预约信息。IT公益服务队根据预约信息对预约者提供上门维修服务,业务包括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安装以及兼容性的解决,声卡、显卡等驱动的检查安装,计算机系统重装和硬件保养或更换等。此外,师生还可以足不出户,在易班上留言咨询,IT公益服务队以专业的知识储备和周到的服务及时解答各种问题,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3. 探索互动式服务和分享式服务
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探索公益服务新模式,开展互动式和分享式服务。IT公益服务队除了提供线上预约、线下维修服务之外,还定期在易班开展计算机技能的分享。“IT公益空间”成为一个特色品牌项目,内容围绕计算机学科通识类知识,以视频、图文教程的形式进行推送,并开启留言模块及时获得师生的看法和建议。目前,“IT公益空间”已形成四个板块,分别是“Adobe系列”“Office神技”“IT日常”“电脑玩家”,并将逐步扩大推送知识范围,实现网络公益的互动式和分享式服务。
4. 创建完善的跟踪反馈机制
在开展公益服务过程中,IT公益服务队坚持贴心服务,并在计算机及移动设备使用上向预约师生提出小建议。对义修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信息做好记录,义修完成后,收集服务对象的反馈,并进一步组织相关研讨和培训。网络公益服务的开展也为网络舆情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对于易班轻应用预约或者咨询的师生,IT公益服务队进行回访和跟踪,建立系统的反馈机制,便于发展有实效、可延续的公益服务项目。
基于易班开展高校公益服务是一种创新的公益服务模式,是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模式既拓宽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又延伸了公益服务工作的深度。东华大学IT公益服务队利用专业优势为学校师生提供有关计算机及移动设备硬件和软件问题咨询和维修服务,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由传统公益服务模式转向网络时代新模式,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为高校公益服务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启发,为高校慈善育人工作打开了新思路和新局面。
[1] 虞晨洁.易班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知识库平台建设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2):11-12.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1-22)[2017-04-15].http://www.cnnic.net.cn/hlwxzby/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
[3] 李凤.大学生公益团队的建设和管理研究:以EJR公益团队为案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吴文英)
2016年度东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繁荣计划(思想政治序列)实践研究课题
唐菲菲(1987—),女,河南焦作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思政教育。E-mail:tangfeifei@dhu.edu.cn
G455.7
A
2095-3860(2017)04-03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