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红
(东华大学 武装部,上海 201620)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军训中的应用
——以东华大学为例
施春红
(东华大学 武装部,上海 201620)
传统的军训模式存在内容枯燥单一、不适应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受到新兴教学模式冲击等弊端,而互动式教学法具有适应当前军训要求、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符合培养综合能力型人才要求等优势。在军训工作中,组织开展以知识普及、技能提升、素质拓展等一系列互动式教学,力图达到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标,并对把握互动性的“度”、形式与内容的有机融合、教官作用的发挥等进行探讨。
互动式教学法;大学生军训;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面向大学生的军事训练(以下简称军训)作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必修环节,在学生的校园成长轨迹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伴随着《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高校大学生军训和国防教育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新时期,高校相继迎来“90后”“95后”甚至“00后”大学生,成长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点,以往形式单一的军训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和排斥心理,影响军训效果。为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切实提升军训的实际效果,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互动式教学也称为聚焦式教学,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在这种教学方式指导下,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教师成为学习者认知的指导者[1]。笔者将互动式教学法引入高校大学生军训,通过开展一系列交互活动,有机融入军训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当前军训工作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传统军训内容枯燥、单一
传统军训以走列队、站军姿等为主要内容,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品质为主要目的。调查数据表明,56.1%的大学生认为军训内容过于单一[2]。另外,基本队列等传统军训内容被学生认可的比例仅为29%,相比之下,71%的学生期望通过军训了解前沿军事知识、参与相关的文体活动[3]。由此可见,单一的走列队、站军姿等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一刀切”式的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当代大学生具有追求个性的身心特点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由于多元思潮的传播和影响,当代大学生身心呈现出追求个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性格张扬、诉求多样、敢于表达、不惧权威等。然而军训中强调组织纪律,强调协调统一,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缺乏个性化的关注,与当代大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身心特点产生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逆反情绪,影响军训质量。且传统军训形式主要由教官主导,由于教官来自部队,往往习惯于采用部队的管理方法,缺乏大学生身心特点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容易造成军训中简单粗暴的管理风格。
3. 新兴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
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电脑、手机、iPad等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必需品,大学课堂也不再仅限于粉笔、黑板,慕课视频、在线互动、网络提交作业等教学技术方兴未艾。传统军训采用教官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形式单调、缺乏互动,教官在训练上一言堂,辅导员的思想教学与军训缺乏有机结合,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吸引力较低,效果有限。
互动式教学是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教学模式[4]。笔者将互动式教学法引入军训实践,开展国防教育讲座,培训防身格斗术,组织军旅歌咏比赛、CS作战大对抗等,着力增强军训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在军训中的主体作用,深入挖掘该教学法的实施优势。
1. 适应新时期军训工作需要
在高等院校实施军训和国防教育是教育改革中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兵役法》赋予高校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国家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的最佳基本形式之一[5]。诚然,新时期军训工作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任务更为艰巨,在开展工作中需要结合时事热点、前沿资讯,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学校培养计划,需要与时俱进。具体表现在军训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更新换代,包括新时期国防知识、当前形势与政策、实用防身技能、军事文体活动等,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适应新时期军训工作需要,实现高校军训的题中应有之意。
2. 适应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由于大部分大学生初中、高中阶段都已参加过军训,他们认为大学军训与中学军训没有多大区别,就是搞搞队列、出出操和整理内务,思想上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因此,高校军训应当适应成长变化中的大学生身心特点,体现出与初中、高中阶段军训的不同之处,加强顶层设计,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包括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CS(一种多人共同参加的模拟射击游戏)对抗赛等,提高互动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军训绝不仅限于走列队、站军姿,还有很多适合大学生的参与方式,这种有别于传统军训的教学方式更易于被大学生接受和喜爱。另外,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个性张扬且渴望得到关注和肯定,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军训活动,展现特长、表达情感,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易于被其接受和认可。
3. 适应培养综合能力型人才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绝不能仅限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某些家长对于子女“只要成绩好,其他不重要”的标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之后,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吃苦耐劳品质等发挥的作用将会越发凸显。因而,紧张的军训生活、严格的军事训练、你追我赶的竞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互动式军训课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协调能力,有利于综合能力型人才的塑造。
笔者自2013年开始在东华大学军训工作中有计划地引入互动式教学法,设计了一系列参与体验式课程,大体分为知识普及、技能提升、素质拓展三类。希望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潜移默化地锻炼综合能力,达到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标。
1. 知识普及类
在知识普及方面,通过开展军旅生活面对面活动,邀请退伍返校的大学生与参训学生座谈交流,增进大学生对军旅生活的了解;邀请军事院校专家教授作国防教育专题讲座,就学生关心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等热点问题做精彩解析,学生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教授进行热烈讨论,使军训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尤其是军训期间组织军事知识PK赛,通过手机APP在线答题的方式,便于大学生广泛参与,理论知识入围之后方有资格参加“真人CS”比赛,这种新颖的形式得到了参训学生的热烈响应,他们踊跃报名,现场效果十分火爆,在游戏之中既考查了学生的军事知识,又使国防教育入脑入心。
2. 技能提升类
在技能提升方面,将实用性作为突破点,努力提升参训学生的学习兴趣。邀请消防中队战士开展消防演练,让每名学生真实感受到火灾的危险性,并且学习如何使用干冰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如何在火灾中自救等技能,学生反馈良好;邀请武警官兵教授实用防身技能,男生学习擒敌拳,女生学习匕首操,既锻炼身体又培养技能,参训学生反响热烈。类似的技能提升活动满足了学生渴望学习实用技能的心理需求,在活动宣传推广阶段,辅之以消防、武警等宣传图片,通过海报、微信、网站等渠道着力突出军人的威武气概,树立光辉高大的英雄形象,符合学生心目中的偶像特点,加之所教授的防身技能简单实用且与站军姿等相比较为轻松有趣,因而迅速得到参训学生的青睐。
3. 素质拓展类
在素质拓展方面,依托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励具备各类特长的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展示自我、增长才干搭建舞台。在拔河比赛中,各连队选派代表参加比赛,主办方以连队为单位进行积分,充分激发了参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我与军训”演讲比赛中,来自各连队的选手面向全体参训学生亲身讲述自己在军训中的心路历程,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在“军训日记”征文比赛中,参训学生通过微信、易班等渠道表达自己的军训感想,让网络平台成为传播青春正能量的舆论阵地;在军旅主题文艺汇演中,革命歌曲唤起了学生们的红色记忆。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实则是实践育人模式在军训中的延伸与融合。通过一系列互动、参与,让学生充分开展自我教育,并且锻炼演说、写作、组织、管理等多方面能力,成为军训中真正的主角,从而形成学校搭台、学生唱戏的生动局面。
互动式教学法在军训中的应用是高校在军训改革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模式,尽管这种模式积累了一定的有益经验,但尚不成熟,军训中的互动式教学法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 把握好互动性的“度”
军训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必修环节,必须突出思想性与教育性,不能简单等同于唱唱跳跳、玩玩闹闹。因此,在活动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军训的内涵深度,不能让教学环节流于形式甚至演变为娱乐活动,更不能让国防教育低俗化、庸俗化,贬低军旅形象,有损军旅威严。因而,武装部、学生处等部门作为高校军训的组织者,需要在互动性的“度”方面做好把关与审核。
2. 将形式与内容有机融合
内容太红太专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形式花里胡哨容易削弱军训的教育意义,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并做到水乳交融,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在军训实践中,武装部、学生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切实需求,同时兼顾教学计划的预期目标和现实条件,将思想性与趣味性、教育性与娱乐性有机结合,力图让有意思的事情有意义,有意义的事情有意思,争取实现多方平衡,取得学校满意、部队满意、学生满意的效果。
3. 进一步发挥教官的引导作用
教官作为来自部队的职业军人,在高校军训中往往扮演监督、指导、实施各种军事训练的“技术员”角色,但在研究大学生心理特点、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缺乏经验,在组织开展活动、协调多种资源等方面缺乏条件,这些情况容易导致教官在开展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捉襟见肘,成为军训活动的陪衬。然而,事实上教官组织纪律意识强、尊敬师长爱护战友、敢闯敢干拼搏进取精神突出,这些优点与长处应当得到发扬,值得广大学生学习。如何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思路上加强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与教官充分接触,观察、学习其身上的优良品质,进一步挖掘教官在军训中的积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1] 顾佳峰.高等教育中的互动式教学:以北京大学世界课堂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24-26.
[2] 贺幸平,盛欣.《兵役法》新修与高校国防教育创新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135-140.
[3] 姚念龙,张博,何永淼.“90后”大学生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5):91-95.
[4] 任红杰.关于高校互动式教学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7(5):43-46.
[5] 田钢.论高校实施国防教育的意义和措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4):70-71.
(责任编辑:姚时斌)
施春红(1983—),女,上海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保卫和学生管理。E-mail:sch0331@dhu.edu.cn
G418
A
2095-3860(2017)04-03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