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朝 贾程秀男
仁者大医
——记国医大师张琪
■ 徐 朝 贾程秀男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习近平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有这样一位老人,将个人理想追求和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病无所医的旧社会,看到饱受战乱痛苦的人们,便立下了悬壶济世之愿,一做就是75年,行医救治病人达20余万人次,如今,95岁高龄的他仍坚持每周出诊;他对患者如亲人,无论贫富贵贱倾心待之;东北是我国肾病的高发地区,中西医对此都没什么好办法时,他迎难而上开创了中医治疗肾病的先河;他继承传统大胆创新,研制出许多新方,生死边缘救人无数;在中医饱受质疑的年代,他挺身而出,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建言献策发展中医药;他将人才视为国家强健之本,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中医高级人才,让中医药走向世界。他就是我国首批国医大师——张琪。
“中医药学术的丢失,将是全民族的无法挽回的损失。”
每周三张琪出诊都会成为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国医堂独特的一景。8点不到,前来挂号问诊的患者便早早等候在诊室外。7点55分,学生搀扶着张琪往诊室而来,静候在诊区的患者及家属不约而同地站起身,用充满期待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老者,颔首说着:“张老好!”张琪微笑着点头回礼,缓缓地进入诊室换上白服,开始问诊。张琪亲切地和患者交流,问诊病情,此时的张琪带着助听器,双手颤抖,神情却慈祥安宁,患者的情绪不知不觉中平静下来。张琪每次问诊完,都会和患者、学生说病情的变化,说应该注意的事项,说对此该开出的药方。问诊一名患者的时间少则一刻钟,多则半小时,每个病例的分析就是一堂生动的诊断课。
在问诊间隙,张琪动情地对学生们说:“《中医药法》实施了,我很高兴,咱们中医药有法律保障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对,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我年纪大了,时间和精力也有限,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力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传授给你们,希望你们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整个诊室祥和、安宁……或许这就是中医的魅力,或许这就是国医大师张琪的魅力。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烈的家国情怀,在国家危亡时刻,总会以自己的方式救国救民。悬壶济世,用中医强民身、强民智、强国体是张琪一生之志。
1922年张琪出生在河北乐亭中医世家,从小看到祖父行医问诊,看到病人治愈欣喜的神情,张琪深感行医是件崇高的事情。青少年时期,国家饱受侵略,战乱不息,疾病流行,生灵涂炭。张琪痛苦辗转,日夜不息攻读医书,希望找到医民救国之路。然而在日伪统治时期,中医已濒临灭亡,不少亲友出于好心劝他放弃,以免贻误前程。但那时和中药相比,西药价格昂贵,普通百姓如何承受?张琪不死心,16岁的他决定一人闯荡东北。辗转至哈尔滨,在天育堂药店当学徒。张琪蹬药碾子做药,拉药匣子抓药,侍候师傅生活,不管再劳累,有心的张琪都会记下坐堂先生开的药方,夜里别人睡了才敢偷偷起来,点上小油灯对着医书细细揣摩。冬天天冷,别的学徒攒钱买毛毯盖,他不顾手脚生疮,把钱都买了医书。张琪将每一次看诊都当成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每天闲暇时间都用来读书,广纳百家之所长,奠定了他雄厚的中医理论基础。1942年,他以优异成绩通过汉医资格考试,开始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行医生涯。
1957年,张琪参与筹建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现在的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出任中医内科研究室主任。1960年7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该所的创始人之一,张琪对其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这里他带动一批人持续地研究肾病几十年,让我省的中医肾病科享誉全国,挽救了数十万人的生命,为此,面对做官、开诊所赚大钱等众多机会他皆不为所动。上世纪六十年代,针对许多人试图用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对脉学在诊断中的意义提出质疑,张琪撰写了十多万字的《脉学刍议》一书,不仅为脉学正言,同时也对传统学说中值得商榷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这部凝聚了其临床智慧的著述不仅成为后学者难得的读本,也为社会上的争论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抢救名老中医包括您的经验,把它变成人民的财富,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名老中医里您最年轻,这课题组长的重担请不要推辞。”1986年国家科委和卫生部确定“七五”科学技术攻关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请他担任全国老中医经验研究9个课题组的组长,张琪毫不犹豫地接受此重任。能为祖国医学振兴做贡献,张琪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行旅匆匆,到各地了解情况,督促进展,交流经验。经过4年多的艰苦努力,9项课题全部按期完成,其总体研究均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他亲自主持完成的课题“中医药治疗劳淋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琪性格温和,谦恭和蔼,生活中什么都可随意,但为了中医药事业,张琪奔走呼吁,几次给国家领导人写信。1990年8月,与邓铁涛等8位名老中医联合致信国家主席,旨在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1998年8月,张琪等8位名老中医又致信国务院总理,提出发展中医中药,弘扬民族瑰宝的重要性,“中医药学术的丢失,将是全民族的无法挽回的损失”,信中满是老人对祖国医学的担忧,为民族健康事业发展的担忧。8位名老中医的进言,被称为“八老上书”,对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9年5月,张琪入选首届“国医大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是中医界最高荣誉称号,全国仅30人入选。6月,张琪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对此,他只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推动祖国医学发展,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给病人看病、教课、带徒弟、研究课题、各地讲座出书,将一生宝贵经验分享给整个医学界,张琪永远在忙碌着,撰写学术专著1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多次主持各级重大课题,仅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就有5项。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医药事业每有重大决策、转折,如国家中医药机构的设立、中医药教材的编撰等大家也都要咨询张琪的意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称赞张琪“苍生大医传承创新,哲理睿智启迪后学”,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陈凯先认为张琪“大医精博,厚德至善”,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称他“医求精湛,德高望重,活人无数,桃李满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感谢张琪“为我国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我们敬重的一代宗师,学界泰斗。”中国中医科学院称其“情注岐黄,风范一品,心系人民,德医双馨,恩被众生。”
“人命重于千金,于是勤奋尤加,白日出诊,夜间攻读,终岁以为常;医乃活人之道,予不自欺亦不欺人。”
筹建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之初,张琪原本确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治疗冠心病,但一年下来只收治了4个病患,反而却收治了不少慢性肾炎患者。相较于冠心病,肾病不是什么“富贵病”,长期生活在寒冷潮湿、贫困劳累环境下的人越可能患病。我省是肾病的高发地区,很多病人因患肾病导致周身浮肿,衰弱无力,病情反复发作,最后肾功能衰竭,因尿毒症而死。面对病魔,张琪心急如焚,他致力挖掘中医的宝贵资源以攻克肾病。张琪和同事们对中医经典及其它古典医籍中治疗肾病的经方、时方、秘方深入探索,结合临床不断创新,总结出一系列治疗肾病的方药。肾小球肾炎水肿辨治六法、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辨治四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利湿法治疗慢性泌尿系感染、三步论治法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据此研制出的方剂如泌炎康颗粒、肾炎止血丸、参地补肾胶囊等已作为院内制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使无数患者摆脱了肾病的折磨或延缓了肾病的进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泌尿系统感染国内外的治愈率为40%,而张琪收治的120例病患治愈率达到60%,有效率为90%。如今,提起用中医治疗肾病,张琪是无法回避的名字,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是全国中医肾病领域的一面旗帜。每年众多肾病患者从全国慕名而来,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肾病科已发展成为9个病区、400张床位的全国最大的中医肾病重点专科,并在长江以北开创了首家小儿肾病科。肾病科年住院病人8000余人次、年门诊量12万人次。
哈尔滨某大学在校学生腰骶部痛,坐2小时以上就疼痛难忍,经西医院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张琪以补肝肾强筋骨活络化瘀,患者两周后疼痛减轻,服药5个月后疼痛消失,活动自如,全身有力;一女童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长时间服用了大量激素仍不能控制病情,血小板持续下降且激素的副作用突出。其父母心急如焚,辗转托人找到张琪求治,用药一段时间后血小板就升至正常值,并且激素可不再使用。女孩向张琪叩首以感谢其再造之恩,在场之人无不动容……
张琪以诊治肾病闻名,但实际上他对内科杂病也造诣颇深,在胸痹、痹病、肝病、血液病乃至精神疾病方面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解决了众多疑难重症,被他治愈和挽救的重症患者不计其数。
庆安钢铁厂一位青年工人,在一次火灾中一氧化碳中毒,确诊为脑细胞坏死。病人四肢颤抖、神志呆滞,几乎成为废人。张琪开出第一个处方,以后不断调整,服药100多剂后,病人奇迹般恢复健康;比利时人杰克不远万里从布鲁塞尔飞到哈尔滨,张琪用中医药使他站稳了脚,直起了腰。回国后他迫不及待发来电报报喜:“虽然我已经61岁了,可是身体却像16岁少年一样充满活力。”
张琪善于古方新用,常在古方基础上加减化裁,创制出有着奇效的新方剂,如治疗淋巴腺结核、甲状腺囊肿的“瘿瘤内消饮”,治疗静脉炎的“活血解毒饮”等。他研究的中药复方“宁神灵”,治疗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疗效显著,使众多患者解除了失眠多梦、烦躁忧郁的困扰,1987年获得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已销售了上百万盒,成功挽救了一家濒临倒闭的药厂,创造9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张琪指导江柏华教授为高热患者制定了清瘟解毒1号煎剂和2号煎剂,起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专家团队由此在防疫一线创造了应用纯中药制剂治愈155例甲流患者,治愈率达100%的医学奇迹。
“国医的精神内核——‘仁术’,要始终怀有仁者之心,对病人之苦感同身受。”
请张琪诊病的人大都是重患或疑难病,张琪对病人极有耐心,有的患者一说病情就是十几分钟,但他从来不打断,总是认真听。作为张琪医术传人,五女儿张佩青从1983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就一直跟随在张琪身边,如今的她也已经是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了。“很幸运做了他的女儿,做了他的学生。在父亲身上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更有医者的大爱。”她说:“家父开药,总是尽量选便宜的、适合的药给患者,他总是说‘一个人涉及了一家人的幸福,一个人治好了,一家人都幸福。家幸福,国安康!’”
早年,张琪参加农村医疗队为农民防病治病,听说从省城来了名医,十里八村的农民赶着车,用门板抬着病人来到张琪驻地。张琪不顾条件简陋,一一耐心给乡亲们诊治,一天看诊的病人达上百人次。很多病人在他的精心调治下很快恢复了健康,有的农民朋友一直与他保持着联系。如今,95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每周出诊。今年1月4日是张琪每周出诊的日子,早起他就感觉到不舒服,却坚持出诊。在看病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他一直在流汗,手也在发抖,让他休息一会,他却坚持给病人看,看着看着,一下吐了,学生们慌忙为他做检查,竟然是急性胆囊炎。病愈后,老人还是强调“我离不开我的患者!”4月份,张老又一次病倒在诊室。“老师已经95岁了,想想我们都感到后怕。”张琪指导的2014级博士研究生周美馨含着眼泪说,“老师从不会和我们说你们得好好对待病人,他是用行动在一点一点地教导我们。”
“这可咋办呀,我都不想活了!”富锦市的小华,肾脏出了问题,内分泌紊乱,抑郁很严重,生活已经不能自理,看了很多地方也不见好。当时,她是哭着来见张琪的。张琪像对待孩子一样,轻声安慰她:“能治好的,别担心,得有个过程,得慢慢来。”“这么多年,我感觉一下有了主心骨,有了希望。”在张琪的治疗下,小华慢慢恢复了健康,“你看我现在像不像个好人?这都多亏了张老!”
张琪身上就是有这股魅力,让人不自觉放下心中的焦虑,放下病痛的折磨,相信他,相信中医药,相信人生!
广西南宁市一位黄姓青年,经常与张琪通信、通电话,他在一封信中写道:“张爷爷,我服了您的药后,病情明显好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真得非常感谢您。您让我深深敬佩!您在百忙中还要为我多操一份心,我心中又感激又不安。我一定会增强信心,把病治好。”
“目前中医发展的关键在于传承,而传承的方式适合于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付出多少心血都值得。”
中医的振兴,民族体魄的强健,不在于几个人,而在于几代人。如何培养人才,让祖国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一直是张琪潜心钻研的问题。他提出了“师承+学校+地域临床”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学习,学校教育是基础,在学校学习一定要打下广博的知识基础。张琪特别强调,要想在中医上有所造诣,一定要重视读书,浸透着历代医家与疾病斗争结晶的医学经典,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学中医不能有门户之见,必须先博后专,吸取众长,临床时才能得心应手,为我所用。
张琪提倡师承教育,赞赏老中医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认为只有临床才能学到真本领,张琪让学生随自己出诊,抄方看病,一方面让学生亲眼目睹中医看病的疗效,增强学习中医的信心;另一方面结合具体的病例进行点评,使学生的临床能力得以迅速提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活学活用,这样带出的学生几乎一毕业就能给病人看病,在临床上能够独挡一面。
为培养更多人才,张琪不顾年事已高,坚持带研究生。“自己还能干几年?带徒才有意义。”他亲手培养了50多名博士和硕士,9位继承人。他培养徒弟“师承+学校+地域临床”的模式,被弟子继承,成为目前中医培养人才的良好方式。
“你们应该站在我的肩膀上往上攀登,把祖国医学推广,让全世界的人民受益。”
匈牙利是欧洲最早进行中医立法的国家,2013年匈牙利通过中医立法相关法案,2015年匈牙利中医法案实施细则正式颁布。“匈牙利的西医医生约有3万多名,其中近2400名受到过针灸培训,占西医师比例的8%,并且有近600名匈牙利医师开设有自己的中医诊所。”每隔一段时间,中东欧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于福年博士都要和导师张琪通话,讲述中医药在匈牙利的进展。作为推动匈牙利中医药发展的见证人,于福年将这份功劳归结为老师张琪的教导、鞭策。
在匈牙利,于福年积极思考如何让西方人接受祖国医学。2002年匈牙利中医药学会成立,于福年任创会会长,中医在匈牙利开始逐步展现影响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匈牙利分校成立;匈牙利中医药学会顺利进入匈牙利医学会联合会;2010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匈牙利分校纳入匈首都医大,匈牙利拥有了首个颁发正式中医高等教育文凭的医科大学;2017年3月,中东欧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成立,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政策,中东欧的中医同仁将更好地团结起来,推广中医药文化,为世界人民造福。2017年6月,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卫生部长论坛在匈牙利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临于福年所在的海外中医课堂,勉励大家,“这是我作为国务院副总理第一次来到海外中医教学点,你们一定要努力,要把中匈中医教育做成双方最好的合作。”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站在我的肩膀上往上攀登”,这是张琪对学生最质朴的情怀。他的学生遍及国内外,他们有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临床部主任中医师徐大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肾病科主任王暴魁,广东省中医院的高彦翔,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姜德友,黑龙江中医药科学院主任医师张佩青,等等。张琪的亲传和再传弟子广泛分布在美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正在为祖国的中医事业发展贡献着力量。
在采访中,记者切身感受到张佩青、姜德友、于福年、王暴魁等人的身上或多或少有着张琪的印记,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亲切随和、书不离手、重视实践、善于总结、遵循经典、勇于创新。张琪,正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影响着一代中医的品格!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张琪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一世为医、著书立论、建言献策,每一句话都饱含了他对人民健康的牵挂,对传承的敬重,对中医药的眷恋,对祖国发展的关注。张琪用自己75载的行医生涯向我们诠释了大医精诚的真谛,真正做到了医之大者天下为公。如今,在党和国家重视关怀下,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我们要向以张琪为代表的具有使命担当的中医药大家学习,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全人类健康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