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彰显地域优势特色
——基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视角

2017-04-15 16:04彭凯颖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新建院校服务

彭凯颖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彰显地域优势特色
——基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视角

彭凯颖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的地域优势、后发优势和发展定位贴近市场需求优势,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智力支持;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助力地方经济升级改造,带动地方产业发展,解决就业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扬长避短,明晰政府导向,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意识;夯实本科教育基础,践行校外合作发展道路;研究地方经济特点,形成专业特色和办学品牌。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职能;优势;扬长避短;策略

我国新建本科高校是随着20世纪末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在已有的高职高专、独立院校、成人院校等不同类型学校的基础,经过合并、升格、转制等形式组建的普通本科院校。这些高校大多位于各省的地市级城市,归属地方政府管理。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呈现了蓬勃发展态势,对高素质人才及高层次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国家顺势加大了高校结构调整的力度,扩大了招生规模,为地方发展本科层次教育创造了有力条件,但新建本科高校受办学经验积累不足的制约,存在服务方向不明,优势发挥不足等问题,并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本科的质量标准。因此,扬长避短发挥为地方服务的优势值得探讨。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现状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的建设已取得较大进步,成绩斐然,截至2015年 4月,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共408所,其中公办院校268所,民办院校140所,占同期1191所普通本科院校的34.3%。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已经转向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1]从总体布局来看,新建本科高校在全国覆盖面广,分布基本合理。根据2013年的数据,新建本科院校已分布于178个地级城市,不仅弥补了长期以来地市级城市本科高校分布不均衡现象,实现了本科院校从无到有的转变,而且与区域人口总量、经济发展大体相适应。当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类分布相当全面,已涵盖综合教育、理工、农林、医药、师范、财经、语文、艺术、民族等十大类别。[2]新建地本方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支新生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特点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依靠内外部因素发挥的合力作用,逐步形成以下特点:

1.具有地方性。地方性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要为地方服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成立之初,办学定位就非常明确,即“地方大学地方办,地方大学为地方”,其成长主要汲取的是地方营养,办学经费以所在省市划拨为主,并受所在地方政府管理,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成为其主要的功能。另外为地方服务也是教育管理部门设置这些院校的目的之一,期望通过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为地方提供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

2.有地方特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创立与成长,是长期沁润在地方环境中,生源大部分来自所在地,学科设置与当地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所服务对象、内容和运行机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3.具有应用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有别于重点高校和历史悠久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职业技能为己任,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对高层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确立溯源

(一)国外地方大学的发展

高等教育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高等院校成立之初,主要是传播高深、思辨性知识,讨论的基本是纯学术问题,所涉内容与社会关系较远,大学核心职能主要是教学,科研只是其附属功能。1810年冯·洪堡提出了“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两条大学办学原则,并在创办的柏林大学进行了实践,突出了科研的重要性,要求教学与科研并重,规定学校教师必须开展科研,教学与科研同样是教师的主要职责,[3]此后,欧美许多高校纷纷效仿,依照柏林大学的办学原则进行改革,加大了科研力度,使得科研也成为高校的职能之一。这一阶段的大学影响力依然在校内,与社会的联系还十分有限。19世纪中叶,受产业革命的影响,美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发展,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需要进一步的变革,于是便有了《莫雷尔法案》的出台,该法案鼓励各州通过赠地的形式,创办新型的学院。各种技术学院迅速在各州成立,这类院校被称为赠地学院,主要为本州的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威斯康星大学。20世纪初,在校长查理斯·R·范海斯的领导下,威斯康星大学从本州实际出发,在教学和科研的同时,通过专家服务和知识传播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这种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被称为“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思想”使大学迈出了“象牙塔”,告别了封闭的办学模式,走向了社会的怀抱,[4]标志着大学的第三种职能——“社会服务”出现了,大学的功能扩展成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社会服务包括政治领域服务、经济领域服务、教育领域服务、文化领域服务四方面,[5]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服务的范围逐步扩大,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日益加深。

(二)国内地方大学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发展初期就吸收了国外建校经验,已为地方社会服务做足了准备,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元素向各个领域渗透扩散,知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结果,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高度的正相关,与文盲相比,大学毕业可提高劳动生产率300%。[6]在当前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服务于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发挥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效应,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新建地方高校作为本地区的知识和智力“服务站”,甚至可能是一些地方唯一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当前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是当地人才输出和智力服务的主力军,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高地优势,挖掘科研潜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通常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为地方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第二,为地方发展充当技术顾问,提供智力支持;第三,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助力地方经济升级改造;第四,地方高校成员成为可观的消费群体,带动了一方产业的发展,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优势分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升格本科时间较短,虽然多数已经通过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但受制于办学经验积累不足,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达到本科办学质量标准。与重点大学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一方面,生源质量、科研投入和教师待遇均处在较低水平;另一方面,社会认可度低,品牌意识不强,财政扶持力度不够,这些都不同程度制约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当前需正视困难,找准定位,发挥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

(一)服务地方经济的地域优势

地方经济发展与当地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息息相关,有其历史性和地域特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分布在地级城市,是当地重点建设的高校,其创建、成长、发展与地方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与地方政府有较深的渊源,与地方经济有更深的卷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有先天优势,比如一些新建地方高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有在该地区从事民族文化研究,支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还有一些新建高校位于沿海地区,所具有的海洋类学科和培养的相关专业人才,在服务当地的海洋产业中优势明显。

(二)服务地方经济的后发优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科研基础薄弱,师资力量欠缺,本科教育建设经验不足,且受传统办学路径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办学特色不明显,成效不显著。虽然应用型本科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方向已经达成共识,但具体采用什么路径依然没有清晰的指南,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为新型本科教育提供了创新改革的空间。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建立时间短,发展包袱轻,改革阻力小,转型成本低,发展模式有更多的可选择性,这正是作为后起之秀的后发优势所在。在发展的过程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吸取经验,绕开误区,少走弯路,从而避免一些已有弊端的负面影响,降低发展风险。比如一些传统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不顾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求全贪新,开设了一些看似高大全的专业,而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和市场吸纳能力有限,使得就业情况不理想;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则可吸取传统高校的已有教训,依据当地产业特点和不同专业人才需求饱和度,灵活设置专业,有预见地调整招生计划,提高人才供应的市场适切性。再者,传统本科高校由于受到已有发展模式的惯性制约,转型换轨面临着诸多掣肘,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依据后发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社会的需求和最新的政策理论,融入最新的发展元素,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探索新型发展路径。相对而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这个过程面临的阻力更小,耗费的资源更少,也最有可能实现地方高校的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定位贴近市场需求优势

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走的是一条应用型发展道路,我国著名教育名家潘懋元先生认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从事的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主要不是为了更高层次教育的生源选拔,而是为了满足社会“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满足受教育者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7]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将自己学校定位为应用型地方大学,一方面重在培养具有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学生,使得培养的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经验丰富,在对实践技能有迫切需求的人才市场中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科研推广,应用型成果转化,促进技术扩散,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得到升级。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更倾向于具体的技术应用,更靠近市场的前端,在当前的技术需求结构中,更具市场前景。

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扬长避短服务地方发展策略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有优势也有劣势,所选取的策略应该是扬长避短,错位发展,依据地域经济特点,有针对性服务。错位发展是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特点,有意识选择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和路径谋求发展,是一种求异思维和差异化战略的体现,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困境或培育优势。[8]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错位发展,主要围绕其地方性、应用性的特点,提高服务地方意识,在研究分析所在地市经济社会特点的基础上,强化优势,寻求特色,走应用型发展道路。

(一)明晰政府导向,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意识

树立以地方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加全面深入为地方服务。第一,学习政府有关部门政策法规和指导意见,更准确把握主管部门对地方高校规划定位。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初衷,一方面为了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层次;另一方面希望这些高校扎根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为地方科学决策、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以地方的需求为导向,科学定位,合理规划,扮演好在地方经济社会舞台中的角色。第二,增强服务地方意识,尤其是学校的决策机构更应重视服务意识的提高。曾有文献指出在其所统计的地方高校中,有25%的校级领导认为所在学校对当地经济建设没有什么帮助或是说不清,[9]这说明高校部分领导对服务地方不够重视,不利于服务地方理念的贯彻,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推进高校的转型发展时,重视服务地方理念的推广强化。第三,增强服务功能,拓宽服务对象,细化服务内容,尤其要加大对以社区为代表的基层组织的服务投入。以往地方高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当地重点企事业单位,较少照顾到普通社区,而随着地方大学的发展,尤其是相互作用大学发展范式的提出,服务对象更加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基层组织成为高校服务对象,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这样一来,地方高校的服务网络进一步扩展,使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享受到高等院校带来的科技文化服务,提高更多的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夯实本科教育基础,践行校外合作发展道路

第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加强自身建设,在补足本科教育短板的基础上,加大在应用性学科建设的投入,同时向其他高水平院校学习,吸取经验,探索新型本科教育模式,为地方培养更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在沿用、借鉴已有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可通过职教结合、校企协同等方式,探索现代学徒制、双师型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更多的新型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二,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服务地方、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有效形式,更是走应用型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合作使高校、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生产等资源紧密结合,形成合作共同体,一方面拉近高校与各方之间的距离,高校可通过这个合作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加以锻炼,使之更为高效地形成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平台建设,在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上加强合作,使合作双方优势互补,加快技术传播与应用转化,促进地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三)研究地方经济特点,形成专业特色和办学品牌

第一,分析地方产业特色,灵活设置专业,加强科研的针对性,支持优势专业发展。作为地方高校要依据地方经济发展过程、历史文化、未来规划等研究地方经济特点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调整科研方向,科学分配资源,形成特色专业和科研优势,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专业化、契合度高的智力支持。第二,重视品牌建设。学校的品牌是以校名、校徽等符号和标识为标志的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同时也是学校名称、形象、声誉、历史传统、组织文化、师生员工以及教育服务等个性特征的综合概括。[10]体现了学校的内涵、特色,对于地方高校,品牌优势并不意味着要成为一流的综合性高校,而是要在某些学科、某个领域内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培养的专业人才要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和良好的市场反响,同时通过品牌建设,突出特色,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聚集,形成智力服务高地,为培养与地方相匹配的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1]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不能“一刀切”[N].中国教育报,2015-06-18.

[2]王玉丰.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十五年回顾与展望[J].高校探索,2013(5).

[3]石俊华.解读洪堡之高等教育思想[J].文教资料,2009(10).

[4]徐连福,李波.美国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

[5]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86-189.

[6]孟明义.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7]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

[8]赵运林.论地方本科院校的错位发展[J].大学教育科学,2008(5).

[9]张婕.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政策取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

[10]顾永安.创建品牌大学的理论依据、现实意义与路径选择[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

G40

:A

:1673-9884(2017)01-0103-04

2016-05-09

彭凯颖,男,黄河科技学院助教,硕士。

猜你喜欢
新建院校服务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