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敬义 费仁伟 曹 巍
农业综合开发支持三江平原利用地表水发展水稻问题研究
孙敬义 费仁伟 曹 巍
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2448万亩,其中水田改善和“旱改水”1217万亩。三江平原作为我省两大平原之一,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能否利用水资源优势把开发重点放在充分利用地表水发展水稻上,更多承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现代农业建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成为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三江平原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包括黑龙江下游、松花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三江冲积平原、倭肯河与穆棱河流域的穆棱平原和兴凯湖平原。区域内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江河湖泊密布,水土资源匹配良好,有利于发展水田生产。在三江平原充分利用地表水发展水稻,对完成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利用地表水发展水稻,相对于旱田和“井灌稻”来说,具有四个方面的突出优势。
一是粮食产量高。受作物特性和生长环境影响,水稻高产稳产,而旱田作物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产量低而不稳。资料显示,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0%,产量接近粮食总产量的一半。黑龙江省2007年调整种植业结构,水稻增加410.4万亩,增产47.8亿斤。从三江平原看,水稻平均亩产1200斤左右,玉米平均亩产800斤左右,大豆平均亩产300斤左右。三江平原2013年种植的2800万亩水稻总产336亿斤,可比种植玉米增产112亿斤,比种植大豆增产252亿斤。种植高产稳产的水稻,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抗灾能力强。调整种植业结构的2007年,黑龙江省遭遇了罕见的旱灾,四大作物中只有水稻影响较小。不计算增减面积,2007年大豆减产38.4亿斤,减幅29.4%;小麦减产3.2亿斤,减幅17%。实际上,旱田作物受涝灾影响更大。勃利县新民村地处低洼地带,全村耕地面积6745亩,过去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干旱年份产量只有3-4成,大的降水年份粮食大幅减产甚至绝产,农民苦不堪言。1989年农业综合开发在该村立项实施“旱改水”1500亩,第二年就喜获丰收,多年来这个村水田始终保持高产稳产。从三江平原看,由于地处江河下游,地势低洼,极易发生涝灾,“以稻治涝”是趋利避害的首选。
三是农民增收快。水稻产量高、价格高、销路好,水田区农民人均收入普遍高于旱田区。萝北县1988、1989两年实施“旱改水”项目,新增水田面积9.2万亩。通过发展“旱改水”,推动全县水田面积增加到50多万亩,水稻总产增加到14.64万吨,水田区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到16895元。总体看,水田效益是旱田效益的2-3倍。
四是生态效益好。三江湿地是世界著名湿地之一。近年来,由于地下水大量超采,致使湿地水位下降、面积缩减,一些沼泽性河流出现季节性干涸,土壤盐碱化严重,给湿地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和野生动物生存带来严重影响。利用地表水种植水稻,可以减少地下水开采,水田在发挥部分湿地作用的同时,把弃水连同灌区富余水对湿地进行补水,从而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功能,提高湿地调水防洪和抗灾减灾能力,促进环境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
一是水力资源。从全省看,2015至2020年,全省年用水量在460至470亿立方米之间,超出松辽委水量分配方案控制数量100亿立方米以上。通过北水南调、边水济腹、蓄丰补欠等水资源统筹调控,水利部门测算全省缺水9亿立方米,缺水率1.95%,属于供需基本平衡型。从三江平原看,仅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过境水量就达2785亿立方米,且不受水量分配方案控制,全省农业用水如果全部由三江口调出,也仅占过境水量的10%以上。三江平原还有兴凯湖、绥芬河、穆棱河等众多河湖泡泽,水资源十分充沛,只要科学合理设置渠系,大部分地区可以实施地表水灌溉。据测算,通过三江平原14个灌区的建设及三江连通工程建设,可以改造和发展水田面积3200万亩,远远超过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任务。
二是土地资源。可从旱作耕地、适宜“旱改水”和“井改渠”的耕地、水利工程可控制面积三方面分析。三江平原2013年耕地面积近6000万亩(不含农垦),其中一半是旱田,仅就旱田面积来说可谓“改之不绝”。但适宜“旱改水”和“井改渠”的耕地则有限且分布不均,而且与水利工程控制区域紧密相关。松花江下游、黑龙江下游沿岸的萝北、绥滨、富锦、同江、抚远等地适宜“旱改水”和“井改渠”的耕地较多,“宜改”面积主要取决于水利工程。富锦市耕地面积537.35万亩,其中旱田面积321.81万亩,水田面积215.54万亩,水田面积中有175.84万亩为井灌水田。该市除已有的3个灌区仍有部分控制余量外,将新建锦西大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0万亩,其中“旱改水”50万亩。同江市建设的三江口、临江、三村、青龙山4个灌区,可利用水量4.8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00万亩。按400立方米/亩控制水量计算,可以新增灌溉面积120万亩。据此推算,几个沿江县份“宜改”面积大于500万亩。佳木斯市所属其他县份及双鸭山、鸡西等地虽然水资源不及上述县份充足,但通过引汤工程、龙头桥水库和提乌苏里江、兴凯湖水,“宜改”面积仍可以百万亩计算。其他近山丘陵地区小水库、小塘坝,也为“旱改水”提供一定发展空间。对于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确定的三江平原264万亩“旱改水”和162万亩水田改善任务,上述土地资源非常充足。
三是人力资源。三江平原现有农村劳动力160万人,人均占有耕地30亩,虽然从全国来讲人均占有耕地较多,但相对于当前劳动力总量,加之水稻插秧期间铁路部门安排专列专门为三江地区输送人力资源,2020年前农发等部门还计划扶持水田区建设192个农机合作社,新增农业机械10296台套,桦南等部分项目区还将购买飞机辅助作业,因此田间作业的人力资源是有保障的。水稻是三江平原主栽作物,农民群众在多年的实践中已熟练掌握种植技术。由于“旱改水”效益可观,干部群众积极性高涨,利用地表水发展水稻空间广阔。
一是挖掘现有灌区剩余灌溉能力。我省有相当数量的灌区灌溉面积没有达到设计能力,有的灌溉面积只达到设计能力的40%左右。鹤岗市团结和新华灌区的灌溉能力2.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8360亩,2/3的灌溉能力有待开发;绥滨县兴安、傲来、德龙灌区灌溉能力盈余2.2万亩;富锦市幸福等灌区灌溉能力也有开发潜力。据不完全统计,三江平原地方灌区剩余灌溉能力达到120万亩,除部分偏散地块等客观原因暂不适合发展水稻外,大部分灌区剩余灌溉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利用的。
二是新建渠首扩大灌溉能力。受渠首供水能力制约,三江平原大片水田只能靠井水灌溉,既增加成本、影响米质,又破坏环境。三江平原大部地区,尤其是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沿岸,水利资源丰富,应在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高,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科学选址,建设渠首工程,扩大灌溉能力。绥滨县在建的德龙、福兴、松江等渠首就可灌溉60万亩水田,如在该县较适合建设灌区的其他地方再建渠首,还可再增加水田灌溉能力50万亩,使该县地表水灌溉水田面积达到110万亩。
三是建设小塘坝增加灌溉能力。在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地带,可以选择地理条件好,占地面积小的地点,适度加高加固和新建小塘坝,充分利用“天上水”灌溉水田。从铁力市了解到,当地农发办经过认真踏查和筛选,目前具备建设条件的塘坝有前进、凌云山、八里川等8处,全部建成后库容可达48万立方米,保证灌溉面积7600亩。牡丹江、双鸭山、鹤岗3市所属部分县、市可以适度建设小塘坝,留住“天上水”,利用“地表水”,发展“自流灌”水稻。
四是“旱改水”和“井改渠”并重,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地表水灌溉与井水灌溉相比,可以增加15天积温,提高一个等次的米质,农民亩节省抽水电费15-20元(不通电地区每亩节约柴油费50-60元),增加产量100斤。三江平原“井灌稻”在水稻种植面积中占比较高。富锦市215.54万亩水田中有175.84万亩是井水灌溉,占82%;同江市种植水稻90万亩,其中“井灌稻”86万亩,占96%;绥滨县水稻面积125万亩,其中“井灌稻”120万亩,占96%。由此可见三江平原井灌水稻面积巨大,以至于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加之“井改渠”相对于“旱改水”,具有农民认知程度高、种植技术成熟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等有利条件,在利用地表水发展水稻中应作为重点之一,与“旱改水”并重,不可偏废。
一是渠系占地难解决。无论是“旱改水”还是“井改渠”都需要引水,现阶段引水绝大多数是明渠,明渠就需要占地。虽然渠系占地面积并不多,但对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就成了大问题。如果渠道横断于一家一户的条状地,家家户户损益同步,占地难度尚且小些;如果纵向只占一两家耕地的渠系,解决占地问题难度相当大。现阶段村里一般无机动地可窜,受益农户平行窜地共同承担的办法,有一户不同意则难以实施。占地难不但影响新建灌区的决策,而且影响一些老灌区发挥效力。富锦市幸福灌区一处干渠因为占地问题没有解决,工程无法实施,4.5万亩(水田1万亩)的灌溉能力白白浪费。
二是资金需求难满足。“旱改水”和“井改渠”,与旱田治理和水田改善相比,工程量大,耗费资金多,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允许的亩投入标准与实际需求相比过低。如铁力市8处小塘坝,灌溉面积7600亩,概算总投资3500万元,平均亩投入4605元,远超过农业综合开发现行的亩投资1500元的标准。
三是农民态度难统一。地表水灌溉水田相对于旱田和“井灌稻”生产,对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条件和土地集中连片的要求较高。这些“稀缺资源”拥有人群的态度,对发展“旱改水”和“井改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思想认识、种田习惯、比较效益等影响,这些农民思想很难统一。有的感觉水田前期投入高,又育苗又插秧,没实力少劳力,因而没有积极性;有的种植经济作物收入较高,或者受近年玉米价格和收成较好的影响,感到“旱改水”没有太大吸引力;有的甚至有意“较劲”唱反调,以此发泄个人对某人某事的不满,或者以此为条件获取不当利益。特别是部分种植菌菜类的农民,亩收益高于水田,不可能赞同“旱改水”。
四是宜改地块难集中。应该说,经过多年的“旱改水”,“肉已经吃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宜改地块边边角角的多,集中连片较少。尤其是农民自发改造的“井灌稻”,数十亩、几百亩一块,星罗棋布,“插花地”多,改造难度大。绥滨县120万亩“井灌稻”,一半以上地块是水田夹旱田的“插花地”,给集中改造带来很大困难。东宁县除绥芬河流域东宁镇至三岔口镇地势平坦,已形成3万亩以上集中连片水田外,很少有集中连片超过5000亩的平整土地,不利于“旱改水”。
五是干部思想难发动。“旱改水”和“井改渠”存在诸多困难,处理不好可能引发农民不满和群众上访,产生好事没办好、费力不讨好的结果,基层干部畏难情绪较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干部积极性受挫确有客观原因,我们在富锦市现场参观的一处水田改善工程,计划将一条略弯的渠道在衬砌时取直,既减少占地,又可加快水的流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本是一件合情合理有利于农民的好事,但当地部分农民就是不配合,地头的一户农民因施工需要在地头停车卸料,要价5万元,否则不允许通过。最后,支付了5万元用地费,渠道随弯就弯进行了衬砌,基层农发干部感情受到很大伤害。
一是应把利用地表水发展水稻,作为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到2020年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2448万亩,任务艰巨繁重。我省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在承担任务时应发挥各自优势,各有侧重。从三江平原看,地表水充足是优势,应把利用地表水发展增产潜力大、抗灾能力强、农民增收快、生态效益好的水田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实施“旱改水”和“井改渠”。
二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调整高标准农田亩投资标准。农业综合开发现行的亩投入标准明显不足,应紧紧抓住我省实施两大平原改革试验国家给予政策优惠的机遇,及时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对实施“旱改水”和“井改渠”等需要投资多的项目,大幅提高投入标准。经测算,建议地势平坦、集中连片、渠路电较近等基础条件较好的,亩投资标准应不低于2000元;坡度较大、位置偏远、地块相对较小等基础条件较差的,亩投资标准应不低于2500元;建设小塘坝、维修泵站,以及应用新型输水技术的,亩投资标准应不低于3000元。也可将建坝维修资金另行计算,不计入亩投资标准。
三是因地制宜,成熟一块开发一块。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利用地表水发展水稻难,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同志难在了工作不深入、不细致上。绥滨县近几年大搞“旱改水”,全县166万亩耕地,水田已发展到125万亩,占全部耕地的75.3%。该县推进“旱改水”时,绥东镇六里村干部畏难情绪较大,“旱改水”成效不大。新一届村委会主任上任后,组织村民到“旱改水”成绩突出的太平村学习,村民们触动很大,当年发展“旱改水”几十垧。由此可见,只要充分调动乡村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成熟一块发展一块,循序渐进,“旱改水”就会大见成效。
四是推进土地集中经营,为利用地表水发展水稻创造有利条件。推进土地集中经营,不仅有利于调整田块、统一品种、购置应用大型农业机械,而且可以有效解决渠道占地问题,科学合理规划水利设施、建设构造物。因此,农业综合开发应把土地是否集中经营作为立项条件之一,选择土地能够集中经营的地方开发,引导促进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为“旱改水”和“井改渠”创造有利条件。
五是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技术,适度发展暗渠引水。当前,水稻种植新技术、新方法得到广泛应用,暗渠引水、滴灌供水、沙漠种稻等技术在省内外应用获得成功。其中暗渠引水已从“坎儿井”发展到了先进技术焊接的聚乙烯塑料管加压输送直达“农门”的程度,使稻田喝上了“自来水”,建议在地势高低不平、占地矛盾突出的地方进行试点示范。
六是增强绿色环保意识,打造黑龙江有机水稻品牌。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三江平原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粮食生产来讲,生态环境较好,粮食农药残留较低,但水田生产过量使用农药的问题不容忽视。要强化绿色环保意识,安全使用农药,打造有机特色品牌,实现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有机统一。
七是创新思路,拓展农业综合开发空间。鸡西、鹤岗、七台河矿业集团有农业生产用地37万亩分布在三江平原,其中旱田和井灌水田面积超过20万亩。可以考虑试行跨部门开发,发展“旱改水”和“井改渠”,既可促进龙煤集团战略转型,又可增加粮食产量,扩大农业综合开发影响力。此外,还可以抓住俄罗斯远东地区土地私有化机遇,谋划境外开发。
(作者孙敬义系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公室副主任,费仁伟系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公室土地项目二处调研员、曹巍系土地项目二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张霞zhangxia@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