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2017-04-15 07:12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三农问题三农城乡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吕超楠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000)

“三农”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重农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三农”问题注入新思想,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时代的创新性。首先,农业问题多出现在农业产业化问题上;其次,农村问题多引申为城乡二元结构差异问题;最后,农民问题多指农民整体素质低与政府体制机制问题。本文就“三农”问题形成的根源、严峻形势以及该向何处去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三农问题;产业化;城乡二元结构;政府

一、“三农”问题的概念界定

“‘三农’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及其各自存在问题的总称。”[1]狭义指的是一个新定义、新提法,是处理和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之间关系的一种新方法、新理念。第一,它区别于之前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单独看待,而是采用一种整体的、全局的观点把问题系统化、理论化加以分析和处理,从而加强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原来的农业、农村、农民三个独立的概念转化为一个整体概念;第二,“三农”问题不仅指问题的本身,而且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政策环境以及外部环境;第三,新时代下解决“三农”问题要放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考量,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三农”问题的形成根源

中国古训道:“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三农”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因素又有其外部因素,既是历史因素的积淀,又有现实的原因。

“三农”问题综合来看,主要是集中自然环境、市场环境、制度环境、教育环境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这个现实使我国人地矛盾紧张,一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出现负增长,极大制约农村人口的收入,加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第二,“三农”自身处于弱势地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产品、生产资料、劳动主体、农业组织存在着天然的弱质性的问题致使很难广泛利用各种市场资源,立足实际、从实际出发,在极其广阔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生产;第三,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户籍制度把全体公民人为地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个旗帜鲜明地群体,促使城乡产业、城乡收入、城乡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第四,农村的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获取信息敏锐度,与信息化时代严重脱轨。

三、“三农”问题的严峻形势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2]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形势相当严峻,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农民收入偏低。第一,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我国现在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民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总体而言还十分落后;第二,农民土地占有量问题。家庭联产在承包责任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农民人均占有量未达到合理指标,在此情形下,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机械化不能更好地落实,从而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二)制度政策不完善。“城乡二元结构是三农问题的体制原因,主要表现在国家在户籍身份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等方面所实行的城乡分离政策。”[3]首先,它的确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成本,但是一方面大量劳动人口涌入城市致使农村抛荒现象严重,农村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存在,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加剧城乡收入分配的不公矛盾以及劳动力短缺。其次,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达不到现代化农业的要求,与新型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不符合,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建设以及土地资源短缺问题还需要政策的扶持。最后,存在“城市偏向”、“财政偏向”失衡的现象,针对农村的各项保障机制不完善,例如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农业补贴政策等。

(三)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农民素质低、观念落后、保守,将极大限制新型农村建设的发展。第一,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系统地来说,农民的市场意识和政治意识存在欠缺。还不完全具备对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的认识把握和自觉运用能力,同时在把握市场经济规律、规避风险、积极投资的新型领域的能力上还需要大大提高;第二,农村的教育环境堪忧,在信息化的今天,缺少可用的公共教育资源和基础教育设施,农民无法获得基本的资料,致使无法得到第一手市场资源,错失提质增收的机会。

四、“三农”问题的解决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提质增收是关键。“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国富的关键是农民富裕”。[4]第一,“坚持家庭经营方式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5]促进农业的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机械化上下功夫,优质高效的规模化以产品的质量为主要抓手,促进产业转型。第二,“土地是农民最后的保障,农民市民化为农民在城市生存和生活提供了保障。”[6]免除农业税和农业附加税全部免除,使农民摆脱税费负担,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同时土地的占有必须达到一定数量。严禁土地浪费的严重问题。

(二)完善体制机制。“中国富强美,‘三农’来衡量。”[7]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促的新机制。改变传统的分工格局,把城市的非农业向农村扩展,最终消除城乡差距;第二,加大力度对水利设施进行建设,多修路实现村村通建设,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在各种保障制度方面,构建城乡统一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着眼于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利,统筹兼顾让公民平等地享受国家提供的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取消农业税制,统一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大农业补贴。

(三)提高农民素质。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促使人民做职业农民的关键在于农民作为一个职业是否有吸引力,只有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增强农民的职业地位和声望,才能吸引有文化、有素质的优质劳动力从事农业劳动。”[8]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宣讲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教育引导农民群众,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第二,科技文化教育。围绕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做好各类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技能,建设现代化农业;第三,完善农村教育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智力支持,注重特色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第四,落实农民学习新理念,破解农业新难题。

农业还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所以,农业基础的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1]贾俊光,葛文光.关于三农概念与三农问题的提法考察[J].中国农村观察,2013,(09):121-124.

[2]李昌平.“三农”问题再进言[J].南风窗,2004,(08):26-27.

[3]耿娜.城镇化对三农问题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2017,(7):59.

[4]林星,吴春梅.习近平“三农”思想分析——基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解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6,(05):68-77.

[5]赵忠升.“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的权益与能力[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61-70.

吕超楠(1994-)女,汉族,辽宁朝阳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三农”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三农问题三农城乡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三农问题专家陈家泽:农村改革突破重点在宅基地的三权分置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城乡涌动创业潮
报纸类媒体三农问题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