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静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 100000)
出版社的经营管理与员工团队意识的培养
宁 静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 100000)
台北猫头鹰出版社社长陈颖青在他的《老猫学出版》中提到:“出版是传播意念、争取读者的行业。前者使出版发生影响力,后者使金钱的回收成为一门生意。”此话之意,便是提醒我们出版社亦是企业,生存发展是第一要务。出版从业人员在怀揣着崇高出版理想的同时,仍要双脚落地,去踏踏实实地学习如何经营管理一个企业,使之健康发展,唯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出版理想,有一个稳固的平台和一条畅通的道路。
(一)出版社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出版社的经营与管理常常放在一起谈论,然而经营与管理,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与环节。
关于出版社的管理,其传统的意义是,在编制和执行选题、发稿和出书计划过程中的一系列的组织、控制和调节工作。具体的内容包括计划、质量、印刷、成本、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而再说出版社的经营,由于近些年市场环境的风云变幻,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说法。出版社经营可以说是在一定时期(具有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内、整个出版编辑发行工作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通盘筹划。这个概念比起出版社“管理”要广泛的多。即是除了对出书的过程的管理之外,还要扩展到过程的前后,即在审读加工书稿之前,扩及选题的确定和稿件的开拓,以及在图书出版之后的发行领域。
(二)选题策划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选题策划是出版一本书的最重头的环节之一。在这个市场经济发展、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出版社要立足壮大,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内在实力,而选题策划的能力,便是一家出版社的核心动力。出版社的成功与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其选题策划的质量。基于此重要程度,选题策划应注重三点。分别是创新原则、品牌原则和培养策划人才,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创新原则即在选题策划工作中要增强创新意识,使每一个选题都具有独创性,不走流水线,不流于庸俗。这是出版社创知名度、树立品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品牌原则即创品牌,以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不可替代性,这是最高意义的策划,其价值远远超过了一本图书的策划。品牌原则下的选题策划,已不仅仅局限于发现和出版优秀的图书,更要从中选择出符合本出版社品牌原则的图书,切不可滥,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形成品牌。
(三)市场营销是出版社发展的必备武器。在中国出版业的历史上,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出版业长期垄断性生产,其带来的高额利润掩盖了许多出版社在经营管理上低效率。而在进入市场经济后,大部分出版社实行了“企业化管理”,却没有实现“市场化经营”,这是制约出版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确定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是出版社谋生存求发展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建立市场营销活动的信息系统,将市场营销活动对信息的需求,包括图书的出版、发行和销售信息,以及出版社外部的营销环境信息等,整合并输入信息系统。其次是要加强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未雨绸缪,找准风向,增强忧患意识。唯有知己知彼,才能在竞争中抓住机遇,百战不殆。市场调查具体可分为经营环境、读者环境、出版形象、出版物商品、分销渠道、促销手段、竞争状况、出版社经营状况等多个步骤,按部就班,方可各个击破。
(四)成本控制与衡量损益。“如何花钱”是一个永远不会被谈烂的话题。商品均有成本,而图书的成本则是图书作为商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必要劳动价值货币表现,是图书价格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图书价格的最低界限。图书成本是构成图书价格的重要因素,其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与发行成本三方面。出版社在经营管理中,必须要处理好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总成本与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这样就需要出版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市场经济规律,掌握市场价格并指导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使所使用的原材料、书稿排版费、印制费、压膜费等处于同一地区、同一行业中得最低价,以此来达到节约成本开支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要增强员工的主动意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培养灵敏的嗅觉,增加对成本控制的深刻认识,从而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五)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对于任何企业来讲,整个团队的实力很大意义上就意味着整个企业的实力。出版社作为最常与人文打交道的企业之一,人才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出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业务性、知识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因而它要求出版人员要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出版社想要发展,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合理配置各类专业人才,优化人员结构及竞争机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其次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使人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实践,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使出版人员不断更新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以适应出版业的发展。
除了以上必要环节,一个出版社作为一个团体,不可忽视的是整个团队的气氛。即是,如何使这个团队力量更为凝聚,员工更富有激情,彼此之间的配合更为和谐,在面对问题时如何更快的形成有效的处理阵容等等,这些问题,便要涉及到一个概念“团队意识”。
如何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
出版社员工的团队意识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首先要明确每一个人员工在团队中的位置,注重培育员工的个性化意识。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凝聚力强的优秀团队,必然是由多种多样的人才组成的,一个出版社拥有不同类型的工作,每个不同的工作要选择适合的人,换句话说,是这个位置适合这个人的特质,使他能最大化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拥有一定的进步空间,不会因重复日不一日的工作而丧失斗志。
其次还要树立团队的纪律和管理者的威严,增强员工对于命令的服从程度。当然,服从不等于盲从,当员工从主观上认为自己是出版团队的一份子,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团队,并对领导者的决策拥有信任感,便会主动、自觉的服从执行组织的安排。当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会为了追随团队的整体目标而调整个人利益,自觉地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
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员工的合作化意识。随着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出版社管理层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也极其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了,所有这就都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员工之间更要互助互爱、关系融洽、善于沟通、齐心协力、技能互补、扬长避短、行动统一、反应迅速、信息共享、形成合力,为工作注入无穷无尽的能量。一名企业员工,只有积极容入到企业团队,并参与到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才能在国家建设和社会交往过程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企业和社会团队中的个性角色定位,从而不断增强对企业发展、社会发展和未来生活的信心。因此,企业各级管理部门应通过组织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员工在企业团队中培育起来的团队意识,转化成对整体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信赖感,不断增强员工的社会化意识,使每一名员工同时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勇于承担起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与此同时,作为团队核心的出版社管理者,也要从自身学习管理技能,面对诸多大大小小的抉择,能审视夺度,做出最正确的判断。一旦出现问题,管理者更要勇于承担责任,以身作则,积极寻找错误根源,并加以改正。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的灵魂人物,要引导员工的思想向着乐观积极的方向发展。管理者更要勇于创新,不能故步自封,不能死守教条。有些领导者喜欢在团队中形成自己的小团体,这对于整个团队的风气是不利的,只有公开公平的管理,一视同仁的对待,才能赢得所有员工的尊重和跟随,才能形成坚固不脆的团队精神。
宁静(1990.10-),女,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北京印刷学院出版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