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危机与原生家庭关系研究

2017-04-15 03:50:01郝新媛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新生危机家庭

郝新媛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50)



大学新生心理危机与原生家庭关系研究

郝新媛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50)

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各高校重视,其中大学新生的心理危机也非常值得关注,原生家庭对新生的人格养成产生重要影响,对大学新生心理危机与原生家庭关系进行探讨,并提出应对原生家庭困扰预防新生心理危机的对策,有利于大学新生的健康发展。

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原生家庭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2017年3月发生在南方医科大学的恶性伤害事件,让人为之侧目并不住唏嘘。其实大学新生中也多次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对新生的危机事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原生家庭在其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探究大学新生心理危机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对于引导学生有效应对来自原生家庭的消极影响有重要的意义。在新生阶段做好心理干预,也能更好的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大学新生心理危机现状

心理危机是指在个人成长及社会化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却受制于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欠缺,心理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导致情绪与行为异常的现象。大学新生在入校之初心理状况既不容乐观。根据对成都某高校5000余名新生的调查研究显示,该校新生中等程度心理困扰的筛查率为16.52%。笔者所在高校对入学新生进行UPI测验结果显示,我系820名新生,A类(确有心理卫生问题)学生有99人,占新生总数12.07%,B类(没有严重心理卫生问题)学生有150人,占新生总数18.29%,在问卷过程中,有7名新生选择“活着没有意思”这一选项。对大学新生而言,生活环境改变、高考失利阴影、人际交往困局等确实是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主要阻力。因学校适应不良引起心理问题进而进化为心理危机导致自伤自杀并危害同学的案例已经屡见不鲜,我们在探讨如何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应该全面分析新生心理危机背后的原因。新生表现出来的不适应或者彻底无能力解决新问题实际上是学生进入大学前所形成的性格、品质、能力等综合心理素质的投射。而在大学生性格养成过程中,家庭的作用是贯穿始终并且非常巨大的。对A类学生的谈话尤其对选择“活着没有意思”的7位学生的跟踪调查表明,学生原生家庭存在的问题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主因。到大一第二学期,我系某专业175名学生中,已经确诊了2名抑郁症患者,经过谈心谈话等后期调查,2名学生的原生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给学生带来巨大困扰,以至于抑郁成疾,发展成为严重心理危机。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于新生而言,常见的恋爱纠葛、就业压力、学业压力带来的困扰暂时并不明显,那么新生所处的原生家庭对学生走向成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有什么影响呢?

二、原生家庭及与大学新生心理危机的关系

原生家庭指个人出生、成长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组成,也包括家庭环境、氛围、功能、关系等。在家人中,通常父母对个人的影响最大、最长久,而父母关系对个人的影响也是无法忽视的。家庭是个体积累情感经验和学习人际交流互动的最初场所,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对家庭成员的个体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家庭成员产生挫败、抑郁、迷茫等消极情绪时,原生家庭的引导对个体情绪的走向和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但是原生家庭常常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在家庭中父母的暴力行为、家里“一言堂”的专制做派、家长“遥控式”的教养方式、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家庭气氛压抑、经济物质匮乏引起恶意争夺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在我们学生性格养成的过程中,问题家庭不断给予扭曲、偏执、错误的引导,让学生极易出现性格缺陷,甚至当学生面临逆境时,原生家庭的消极作用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导致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甚至恶化。

(一)专制或放任家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95后新生家长中有不少都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有些家长把自己定义为子女未来的“包办者”,他们提出最多的口号是“钱不用担心”“拿到毕业证就好”。以此为前提,有些家庭的教养方式较为专制,学生必须定时报备行程,与学生的交流多以怀疑、否定、拒绝、训斥为主,生活严抓严管;有些家庭的教养方式较为放任,遇事从不要求子女,由家长出面解决实习单位、毕业清考、学校违规等所有事情。在学生人格形成过程中,家长没有给予清晰的引导,家长的想法主导学生的生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极易出现偏差,对人对事认识不清无法做出判断,情绪和情感不稳定,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如果心理状态突然失衡,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二)单亲家庭

对于单亲家庭(一般认为离异家庭)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原生家庭中缺少了一位父母亲的陪伴,这对他们的情感成长而言也是一种缺失。单亲家庭的学生最常表露的是对于未来感情的看法并且趋于两个极端“我以后不会结婚”或者“我结婚以后永远不会离婚”。他们的参照物都是自己的父母,这是学生极没有安全感的一种表现。他们在跟人交往时,轻易不投入自己的感情或者全身心投入,内心深处孤独,本能抗拒他人,自保意识非常强。原生家庭常出现的问题是父母一方对学生进行依赖式捆缚,或者因愧疚而放任,这样反倒让学生易产生孤僻、任性、自私的心理。当学生情感出现问题时,巨大的安全感缺失带来的恐慌,会倾向于选择用极端或强烈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三)贫困家庭

贫困大学生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家庭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家庭贫困给学生带来的现实处境是一样的,匮乏的物质生活,较低的生活成本。因为贫困,在校期间的专业培训、外出活动、日常交际等都会受到影响,学生本人极易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情绪,心理承受极大压力,稍有不顺即会产生强烈的愧疚、挫折之感。人际交往表现出敏感、脆弱。如果原生家庭在学生性格形成初期能够及时的引导孩子正确的看待家里的现实情况,树立健康的金钱观念,贫困学生在入学时面对新环境的考验时心理耐受程度会高很多。如果原生家庭弃之不顾,或者灌输“你亏欠家里”“以后家里就靠你了”这种思想,在强大的心理包袱重压下,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概率非常高。

(四)对抗家庭

以我系某抑郁症学生为例,他发病的原因完全来自于家庭对抗。学生父母感情不好,从小在父母争执中长大,懂事以后,家里要求他和姐姐站队,姐姐选择了父亲,他选择了母亲,之后经常出现两两对峙的状况,让学生苦不堪言,他的性格没有姐姐强势所以每次对峙以后都是身心俱败,学生每天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度过,在高三同样强大的学习压力下,学生彻底崩溃,抑郁症病发。学生大学入校后又有发病迹象,学校和家长沟通后发现,家长根本不知道父母关系会给孩子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学生在后来与人交往中,表现出迫切和来者不拒,极力想让同学们认可他、肯定他。更让人担心的是,有学者研究证明,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与不健康的原生家庭背景有关,如果父母对抗中出现了暴力行为,学生对外攻击行为倾向也会明显增强。

三、应对原生家庭困扰预防新生心理危机的对策

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持续一生,个体以后的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自身情感系统等都带上了原生家庭的烙印,问题家庭对大学新生心理危机的产生负有很大责任。来自家庭的消极影响很难根除,但是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对于预防新生心理危机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一)扩充信息源,建立问题家庭学生专项档案

以往对于问题学生的发现过多依赖于测试量表类普查,据调查,不少学生对心理健康普查有抵触心理,故意填错或者不填写,并且普查量表无法预测突发事件,从普查的次数和使用的量表类别来看,筛出问题学生的效果并不全面。其实学生入校时候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个人信息表》等信息类的填表都可以充分利用。还有一个重要的资源就是学生的朋友圈,现实生活中要重视学生的宿舍朋友圈,共同生活的宿舍同学可以最直接的了解到特殊学生的异常情况,同时也要注意网络朋友圈,QQ、微信等互动状态,这也是了解学生心理的有效途径。要建立由宿舍到心理委员到老师的信息往来通道,及时归档有用信息并且要做好追踪,实时更新学生档案。

(二)改进教育方式,找准问题关键点有的放矢

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已经有多种形式,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组座谈会等等,对于大多数学生确实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仍有两种情况存在,一是学生在学习之初已经对常规教育产生腻烦心理,二是常规教育对真正的问题学生实际帮助作用不明显。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结合新颖案例进行专题教学,利用好课题自身的争议性和学生自身的参与度,积极发挥学生课堂主导作用,更能引发95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问题学生的关注。对于真正的问题学生还要鼓励自查自救,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害怕、困顿其中。要建立一对一的解决模式,了解问题学生家庭具体情况,尤其要在过程中重点关照学生的心理安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打开学生心房,进而解决问题。

(三)结合心理需求,提高日常管理的有效性

当一个人的心理动机实现、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人才会产生宽慰和轻松感。如果原生家庭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那么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鼓励大学新生多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只有学生实际性的参与其中,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长处和能力,把实际性事务作为自己的衡量标准,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活动本身也可以让问题学生转移注意力,与越多的人和事接触,扮演越多角色,学生的归属感会越强,心理弹性也会变大。要有意识的进行专项素质拓展、有目的的安排特定学生活动,并且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温暖、理解、肯定对个体形成成熟人格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也可以有效的对新生心理危机进行预防。

(四)重视家庭功能,创建学校家庭联防体系

大学阶段是个体脱离家庭实现自我分化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个体实现自我分化形成健全人格起到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和家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创建学校家庭联防体系非常必要。一是,要向家长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宣传工作。要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巨大影响。尤其在子女进入大学以后,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转向如何引导子女认识社会、走向社会,交流探讨应该多一些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规划、事业发展这些导向性内容;二是,学校与家庭要保持良性沟通,尤其是那些原生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要保持定期沟通,对近期发生的异常情况,要及时互通信息,共同商讨;三是,学校要鼓励学生勇敢的向家庭喊话,认清自己“准成年人”的身份,积极表达自己的意愿,学校要当好学生和家庭情感的中间人,促进学生和家庭的民主交流,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结语

总之,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的高频发生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积极探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背后原因,是高校的责任所在。对于大学新生而言,探清原生家庭与学生心理危机的关系,更好的引导学生降低不良家庭背景对本人的消极影响,有利于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罗美红,卫婷婷,陈大为.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内在动机分析及其对策[J].教育理论与心理学,2013(8):295.

[2]丁勇.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成因与干预体系构建[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4):221-224.

[3]王蕊.试论大学生家庭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另一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08(8):1531.

[4]罗莹.大学新生父母教养方式、分离-个体化和学校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西南大学,2014.

[5]王艳艳,安芹,方清.大学生家庭功能、心理弹性与自我分化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3):362-365.

[6]柴莉颖.大学生自我分化与家庭功能、社交焦虑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0.

[7]戴彦清.单亲家庭大学生自我分化发展的探索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

[8]郭梅英,魏广东,张玉英.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与原生家庭特质焦虑及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3):289-290.

郝新媛(1987-),女,广东广州人,思想政治辅导员,硕士研究生,现就职广州工商学院,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就业指导工作。

猜你喜欢
新生危机家庭
重获新生 庇佑
中国慈善家(2022年1期)2022-02-22 21:39:45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英语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8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23
停电“危机”
恋练有词
“危机”中的自信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35
新生娃萌萌哒
视野(2015年4期)2015-07-26 02:56:52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