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越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五大发展理念”的解析
王超越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热点话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但是现阶段中华民族发展的指路明灯,也展现了中华儿女对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憧憬。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的重要性及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五大发展理念”的解析,以期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实现奠定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五大发展理念”;解析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在吸收、借鉴、批判以往实践观的合理方面的基础上提出的,而后进行丰富、发展、完善。
(一)其他学者关于实践观的看法
关于实践观的看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完善,人民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等认识都处于萌芽,只是盲目的服从、崇拜、依赖。待到希腊后期,人们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开始学着改造自然,但是在这阶段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苏格拉底的实践即与人为善,即“知识”,他认为只有理性的善才可以成为人们所要遵守的准则;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哲学的基本概念,而实践是“理念”的摹本,他的“理想国”则是政治实践的摹本最集中的体现,他在美德基础之上对实践和活动做了区分,他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即实践;亚里士多德认为对德行的追求即为实践,他把实践活动划分为三类,享乐实践,政治实践,思辨实践,他认为只有最后一种实践才是合乎善的规定、受理性指导的真正的实践,但是他的实践还是停留在唯心主义的范畴内,只单纯强调过一种德行的生活,技术与理论相分离;康德认为实践是一种偏伦理方面的活动,在活动中起主导性作用的是意志,意志是一种自由的活动,他的实践观点脱离了人的主体性,脱离了感性经验世界,没有纳入社会历史领域去思考问题,他所理解的实践与具体历史相分离,仍然存在于伦理范畴中;黑格尔指出实践的目的性、对象性、创造性,通过指出劳动这种具体实践,揭示实践的本质规定性及基本特性,并把实践放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范围内研究,但他的观点还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实践观;费尔巴哈把实践局限于为人的生理、利己主义、感性直观的的物质性活动,专指犹太人的商业牟利的肮脏买卖,因而丧失了创造性的能动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的实践观,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第一次提出“实践”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实践是人的本质特性之一,用异化理论去揭示人的本质,批判的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成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正式确立了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发展理念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1]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看不到实践的作用,并没有从根本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没有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去探讨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部活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2]指出只有实践才可以证明思维的正确与否,只而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真正的理解人的本质,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只有到实践中去改造世界才是哲学家最终追求的目标。
1845年到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实践观的具体内容,指出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实践最基础的活动,是其他生产前提,任何生产活动都不能离开物质资料生产进行。其次又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最后提出生活与意识的关系。至此,《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了实践观上的革命变革。
在十二五收官之际,十三五开篇之年的时候,我国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是国内外经验的总结,是各类矛盾的解决方法,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理念。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1.五大发展理念是历史发展潮流的催化剂,把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多种矛盾突现,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阻碍。现如今,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是决定因素。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改善社会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得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其中到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五大发展理念的助力,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五大发展理念可以对突出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解决,把五大发展理念落到实处,着力使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
3.五大发展理念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支撑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从我国的消费、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来看,我国的经济呈现一种新常态的态势。五大发展理念作为科学的发展观、对经济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想更好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就迫切需要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
第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我国历来是一个重视创新的国家,无论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还是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无不明确指出创新对于我们国家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随着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国家迫切需要创新,在国际社会上占得一席之地,这就要求我们国家由原来的依靠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着力解决创新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具有创造性、创新性,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依靠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力求大众创新、万众创新,使得创新之风摇曳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天空。
第二,协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板”。哲学上曾有个“短板效应”,意指木桶中的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个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个板子,称为“木桶定律”,也称“短板效应”。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就不平衡,集中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均等、收入差距大。虽然当前我国经济在发展,但是在生态环境问题、民主保障等问题上都存在着缺失,“车驰双轮,鹏展两翼”,“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所以我们现在必须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第三,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石”。马克思曾提及:“人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说明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恩格斯也曾明确告诫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说明我们要合理利用、改造自然,适当向自然索取,否则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范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将“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中,体现出我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发展实际就是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理念,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第四,开放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联动器”。过往的历史证明,“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可行,会造成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思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赶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发展内外联动,双向发力共创我们美丽的开放的中国。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发展中的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应该要努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努力构建更加开放发展创新的中国,力求在世界的发展中征求更多的话语权。新的阶段,我们要更加发展我们的开放领域,“一带一路”的发展带动了沿线周边国家的发展,也为我国发展经济提供了契机,是国际发展的新平台;亚投行的建立也为亚洲经济的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国和各国经济发展的新的舞台,提高了我国开放的新水平。
第五,共享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催化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国家的最终奋斗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哲学上也曾指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人民群众来到人民群众去,密切联系群众。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公平正义问题,使其可以共享开放的成果。当前我国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是更多注重效率而忽略了公平问题,出现了很多的分配不公平问题,如收入差距,城乡发展,教育水平等。所以我们现在要调节过高的收入,取缔非法的收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共享和社会进步的机会。
(一)提供了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感性实在性,不仅坚持的人类活动的客观性,而且还坚持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目的性,我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要尊重客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情的本质与规律,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一个具体的实践对象。为了实现“五大发展理念”,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要考虑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状况。总的来说,要实现“五大发展理念”的目标,我们就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发挥我们的主动性,采取有效地方针、政策来促进“五大发展理念”的实现。
(二)提供了现实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看来,实践并不是混乱、无秩序、非主动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动活动。“五大发展理念”是实践意义上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实践性的、可操作的。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方向指南,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社会发展规律,指导社会实践。这样,我们在实现“五大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就有了现实理性,有了具体的可行性。在实践的指导下能够使客观世界按照人的意志和要求得到改造,从而使自然对象成为人类需要的物品。在实践的指导下,使五大发展理念成为现实。
(三)提供了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为了实现“五大发展理念”,我们国家相继出台一些政策、方针,全都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核心,最终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并且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五大发展理念”不但是一种执政理念,同时还是中华儿女的未来社会的一种美好愿景。“五大发展理念”的实现不能没有主体,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要检验“五大发展理念”的实施效果,需要看其是否惠及了大多数群众,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这都需要经过实践才能证实。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五大发展理念”提供了检验标准,是“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的客观保障。
(一)“五大发展理念”植根于中国的发展实践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为了更好的改善人民的生活,是为了承载中华民族的奋发之心。“五大发展理念”植根于中国的发展实践,根据我们的国家的实际发展条件、水平等具体而变,”五大发展理念”也不是突兀的,也不是好高骛远,是在中国实践过程中积累而成。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了解当下的下的“五大发展理念”,实际上就是在看中国的未来发展趋向,就是在追寻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强劲之梦。
(二)“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发现问题、实践创造
“五大发展理念”是继往开来的,它针对实践问题而生,并以实践为主要途径。“五大发展理念”就是为了处理中国现存的问题,将“五大发展理念”置于这些问题当中,才能使我们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挖掘更为深刻、透彻的价值发展理念,为“五大发展理念”提供一些思想指导。
中国有自身的特殊问题,“五大发展理念”的实现难以借鉴其他成熟的经验,为此,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国化,要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要以改革开放宏伟蓝图为着眼点,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的实现要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相适应,促进和谐社会;另一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注重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创新发展,促进“五大发展理念”的实现。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作用,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的“五大发展理念”的解析,以期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实现奠定思想基础、提供行动指南和检验标准,提高“五大发展理念”的客观性、科学性、可行性,促进“五大发展理念”的实现。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9页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01版)
[4]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3-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8页
[10]邓秀林,周德新.论五大发展理念的本质、内涵与实现途径[J].郑州师范教育,2013(04)
[11]朱继东.实现“五大发展理念”要解放思想[J].决策与信息,2013(05).
[12]熊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阈中的“五大发展理念”[J].发展理念月刊,2013(08)
[13]周小龙.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视阈下的五大发展理念[J].党政干部论坛,2014(03)
王超越(1992-),女,内蒙古赤峰人,在读研究生,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