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菁
(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12)
闽商的海洋文化属性与异地商会的蓬勃发展
苏文菁
(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12)
闽人大规模、持续性的族群迁徙并非出于逃避天灾人祸,而是以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生更大的价值为目的。早年的迁徙者在地化了,他们将移居地建设成新的家乡。遍布全球的闽籍商会与同乡组织成为闽商创建全球化经贸网络、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力佐证,反映了闽人“惠及四海”的迁播型海洋文化的族群个性。
闽商;海洋文化;异地商会
商会是指商人依法组建的、以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促进工商业繁荣为宗旨的社会团体法人,是商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商人们自发的组织形式。商会是中国近代最早建立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团体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社团之一。
以福建为中心的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国海洋文化最为典型的区域,闽商作为海洋文化的践行者,行商全球、汇通天下是其文化性格。从现有的资料看,东南沿海的人民在距今6000多年前就能够借季风洋流的力量,一方面不断地向海洋深处迁徙,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足迹,形成了今天被称之为“南岛语族”的海洋族群;另一方面,闽人更是在东亚大陆东部的海岸线以及诸多岛屿上梯度开发,造就了闽人在北到长江口、东至台湾诸岛、南至海南诸岛的族群传播。
中国近代意义的商人以及商人集团的出现是在突破陆地经济的锁闭式结构、在海洋贸易拉动之下而产生的。“闽商”作为海商之不同于其他中国商帮的特别意义也就在于此。闽商文化最重要的特色就在于它的海洋性,具体表现在开拓、冒险、多元、包容、共享。遍布世界的闽籍异地商会与同乡组织正是闽商创建全球化经贸网络、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力佐证。
唐朝中叶,由于怛罗斯战役(公元751年)的失利与“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的爆发,黄河流域生灵涂炭,陆上丝绸之路无以为续,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由黄河中、上游开始向东、向南转移。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阶段,以福建为中心的中国东南沿海成为构建中古世界海洋经贸与文化交往的重要枢纽,闽人经商的能力与海洋族群的天性催生了发展为“闽商”群体的时代需求,闽商群体华丽亮相。
明清时期,虽然主流社会对全球化的海洋贸易采取极为保守的“海禁政策”,但是在欧洲人东来的国际大背景之下,中国东南沿海还是被纳入到全球化的经济大循环、大网络之中。国内交通日益发达便捷,社会经济繁荣,长途贩运商业也迅速发展,商人得以在兴办会馆组织中扮演主要角色。明代福建商民四出流寓颇具规模,商业移民由对家族的依附转向了对具有共同区域文化与语言记忆的“乡”与“亲”的文化依附,他们自发地“互以乡谊联名建庙,把其故地名神,以资会合者,称为会馆”[1]。多以东南沿海人民为主的商业移民们虽然摆脱了传统的“安土重迁”观念的束缚,但是,东南沿海区域语言的多样性使得他们在非母语区域形成了一种极强的文化张力:一方面他们积极学习所在地的语言、习俗,努力融入所在地的社会经济体系之中;另一方面,他们始终在心灵深处为“话语相通者”保留着最柔软的空间。一个个不同行政区域、方言区域、姓氏的联合便构成了不同的亚文化群体,形成众多会馆组织。会馆不仅服务商人、规范经营,更服务同籍(姓氏)乡亲。可以说,会馆组织对明清商业社会的构建和发展、移民人群的稳定与合作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建立商人会馆方面,闽籍商帮具有倡始性。闽商是明清时期的大商帮,闽商行商足迹遍布全球,他们设立的会馆亦遍及寰宇。他们以海神妈祖为保护神,希望依凭于她劈波斩浪,妈祖更多地成了福建商人的祖籍神、乡土神,供奉着妈祖的福建会馆在不少地区就以“天后宫”为称。闽商彼此团结又彼此分化,就福建本省的商人会馆发展来看,由于闽江入海口的独特地理位置,福建省会福州是福建各地商人集聚的舞台。在台江上杭街分布了建宁会馆、泰宁会馆、浦城会馆、绥宁会馆;在下杭街有兴安会馆;在横街有福安全馆、建郡会馆;在南台三保有古田馆、永福会馆;在铺前顶有延平会馆、宁德会馆;在夏醴泉有福鼎会馆;在后田有闽清会馆;在南寺有汀州会馆。各地商人“仰怀天妃拥护舟楫之灵”,纷纷集资建立会馆,众多的天后宫展示了闽商的经济实力,共同的天后信仰亦成为他们走向外部世界的精神支柱和凝聚纽带。
在省外,江南的苏州、上海等地的闽商会馆数量与规模均较大,单在苏州福建八府商人就都建有会馆,其中福州三山会馆于明万历时便首开其端。清代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苏州织造胡凤翚惊奇地发现“阎门南潦一带客商辐转,大半福建之民,几及万有余人”①。福建商人更远走关东,如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山海关监督巴宁阿奏报“锦州、盖州、牛庄等处,每年俱有福建商船到彼贸易,即有无业闽人在该处居住,渐聚渐多”②。经查锦州“天桥厂、龙王庙二处,寓居闽人只一九一名”③。同年,对辽东沿海“详查牛庄、盖州、金州、灿岩等海口二十一处,流寓闽人除领票回籍外,尚有干四百余口”④。福建商人至辽东沿海经商寓居最多高达万余户,其中长期留居者有1400余人,可见商贩之多,其设立的会馆也较为显眼。在邻省广东的广州、佛山、潮州,浙江的宁波、嘉兴,江西的九江等地亦随处可见福建商人及其会馆,会馆的发展与商帮的壮大如影随形。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中外商业活动的进一步增多,闽商势力进一步壮大,兴建与扩充会馆、公所的努力进一步得到彰显。受西方商会的影响,中国近代商会诞生了。成立商会,加强官方与商人、商人与商人、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联系,是清末的一种时代追求。1904年,在商部奏请之后,商会终于在中国各地成立。既存的会馆、公所等旧式工商行帮组织,成为商会组织建构的历史起点和基础。
从唐宋元到明清时期、再到当代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共经历了三次“向海”发展的历程。唐开元年间,由于大海带来丰沛的资源和利润,中国在传统陆域经济之外,有了海洋经济的强力补充;明朝时期,东南沿海的闽商冲破朝廷的海禁,传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对接欧洲人开启的“大航海”商船,开启了中国经济的“白银时代”;而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让东南沿海的海洋族群闽商推开了中国的南大门,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第三次奔流入海。当代闽籍异地商会所有的辉煌正是在中国经济文化第三次“向海”时期应运而生的。
历史上,福建人就以经商能力突出著称。闽籍商会在新时期的大发展与现代闽籍商人的大放异彩紧密相连。改革开放试验区落户闽粤,使闽人的商业基因再一次获得生长的环境。最早离开福建、到外省打拼的闽人,要么在资金上有所积累,要么在市场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将在改革开放试验区里所获得的观念与方式带到北方、内地。福建省异地商会就在这种示范中不仅成就了自我,也对中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福建省异地商会与闽商互为品牌,“爱拼才会赢”的口号也早已响彻全国。
从发展历程看,新时期福建省异地商会经历了三个发展历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是闽籍异地商会的萌芽期;1993-2003年为迅速发展期;2004-2010年为提升发展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旧商会解散,另组织工商业联合会。“三大改造”完成后,工商联组织的发展受到阻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完全处于瘫痪状态。随着改革开放和人口流动迁移的发展,国内的同乡会组织开始复苏。福建地处中国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央较早批准在对外经济活动中试行比较特殊政策的省份之一。地理位置优势和开放的商业传统,成就了福建在改革开放中排头兵的作用。福建企业家在这一时期奔走于祖国建设需要的各个地方,闽籍异地商会应运而生。1988年11月17日,第一家闽籍异地商会——上海市福建商会的前身“福建省在沪企业协会”正式成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是闽籍异地商会迅速发展时期。福建省各级工商联结合原籍地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的需要,积极推动经济发达、闽商聚集较多的地区组建异地商会。省外闽籍企业家热情参与,积极响应,按照“发起自愿、人员自定、经费自筹、会务自主”的原则组建异地商会,以服务闽籍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各级工商联的推动下,各级异地商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出现了一些富有活力的异地商会组织。异地商会在发挥组织优势、服务会员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会员提供市场拓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服务;维护会员合法利益,积极为会员排忧解难,帮助会员解决民事纠纷、经济纠纷以及审核经济合同;帮助会员协调解决生产经营、职称评定、工商登记、企业用地、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困难。这一时期,异地商会组织成为团结、凝聚、引导、服务广大在外投资兴业闽籍企业家的重要平台。
从21世纪初开始,闽籍异地商会进入其发展历程上的第三个阶段——提升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闽籍异地商会强调团体合作、信息交流、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功能得到突显,异地商会的阶段特点也逐渐清晰。2004年,首届闽商大会召开,标志着闽籍异地商会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与会闽商代表通过了《弘扬闽商精神,共创繁荣发展》的倡议书,推出了“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侠仗义,恋祖爱乡、回馈桑梓”32字的闽商精神,进一步凝聚了海内外闽商的智慧和力量。在海内外闽商和社会各界的纷纷要求下,世界闽商大会至今已经举办5届,成为凝聚闽商力量、弘扬闽商精神、宣传闽商文化的重要平台。
这三个阶段既体现了国家政策与制度安排的发展变化,又与闽人的自觉、闽地统战部工商联领导的顺势而为密切相关。工商联、商会、异地商会都是改革开放之后需要重新定位的“新鲜事物”,如何应对,需要一个认识、消化与调整的过程,不可避免地有一个从粗放管理到精确管理的历程。在此过程中,闽商的智慧与各级管理部门的积极有为,都为福建省异地商会的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构成了福建省异地商会发展的鲜明特征。
史料记载,福建从宋代开始,人口即以迁出为主。近30年来,无疑又是闽地人口外迁的一个重要时期。而这种大规模、持续性的族群迁徙并非出于逃避天灾人祸,而是以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生更大的价值为目的。改革开放30多年,闽人在外省经商的人数到底有多少?福建省卫计委从2010年开始组织在全省内开展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据统计,2013年福建省流动人口数量已达1100万,占福建人口总数的27%[2],相当于每四个福建人中就有一个是外出流动人口,其中相当部分是经商者。
由于闽人的海洋个性,福建一直是一个对外“输出”企业家的重要省份。改革开放初期,闽粤两地同为改革开放试验区,但是,两省在人口的迁徙上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广东,一如在清代就确立下来的“十三行”、1949年以后的“广交会”一样,是一个人才、资金与技术的吸纳区。当年,人们用“孔雀东南飞”来形容内地、北方人才大量涌入广东省的现象。如果说,广东省的海洋文化表现为“海纳百川”的吸纳型,那么,福建省的海洋文化则是“惠及四海”的迁播型。
闽籍异地商会的蓬勃发展同样反映了闽地海洋文化的迁播性。在全国异地商会排行榜上,闽籍异地商会一直在全国异地商会数量上遥遥领先。截至2009年,福建省有异地商会444个,占全国异地商会总数的24.9%,是全国异地商会数量最多的省份。其中,省级异地商会有85家,占总数的19.1%;市级异地商会有137家,占总数的32.8%;县级异地商会220家,占总数的49.5%;乡镇(街道)异地商会2家,占总数的0.45%。其中,市、县级异地商会总计357家,占总数的82.3%[3],可见市、县级异地商会已发展成为当前福建异地商会的主体。我们以南安市为例,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南安市常住人口141万,在外经商者超过50万,且在“异地”成立了近50个异地商会,成为全国异地商会数量最多的县级市[4]。不同级别的福建异地商会是平等、独立开展日常工作的社团主体,在自愿参与的原则下,福建省级异地商会还可吸收福建市级或县级异地商会作为分会组织或团体会员。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福建异地商会逐步形成了“分会工作,总会支持;总会活动,分会参与;总会资源,分会共享”的运行机制和网络体系,在会员维权、筹集资金、行业自律、承担社会责任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闽人大量迁出的最大目的地是广东省,以下依次为浙江、江苏与上海。这些区域不仅是地缘上有优势,更重要的是这些区域所能提供的商业机会与其他区域比有绝对优势。同为开放试验区的珠三角广东省与中国现代工商业最为发达的长三角区域无疑蕴含着无限的商机。闽籍第一家异地商会即是上海福建商会,就是闽商这种选择的结果。有史以来,闽商对商机的把握往往就在于能洞察他人所未见,在成熟的市场里业绩赫赫,在未开垦的“商业处女地”也能够寻找到机会。改革开放初期,除了西藏之外,闽人迁徙的足迹遍及全国,西藏自治区的“西藏福建商会”也就成为最后成立的一家省级闽商异地商会。
我们可以查看外省迁入福建人数的情况。外省迁入福建人数最多的依次是四川、江西与浙江,而福建的江西商会正是在福建省设立的外省首家省级异地商会(2006年),福建的浙江商会是在福建省设立的第二家外省省级异地商会(2007年)。同时,与遍布全国且数量第一的闽籍异地商会相比,异地在闽省级商会共有9家。香港贸发局驻闽代表处一家,海外驻闽商务代表处三家。从这些数字看,无不反映了闽人“惠及四海”的迁播型海洋文化的族群个性。
闽商、闽籍异地商会与中国社会经济建设一样,都是发展变化中的主体。他们改变着世界,世界因闽商而精彩。前辈闽商在践行海洋文化中创建了海上丝绸之路,今天的闽商更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生力军。相信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商会与市场经济共发展,闽籍异地商会一定会越做越好。
注 释:
①雍正《朱批谕旨》,雍正二年四月五日胡风翚奏.
②《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卷一三七六,第549页.
③《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卷一三六,第11页.④《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卷一三八,第
12页.
[1]谭世宝,胡孝忠.略论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川的天后信仰[J].莆田学院学报,2007(4):78.
[2]新华网.福建发布2013年流动人口报告4人中有1人是流动人口[EB/OL].(2014-09-28)[2017-2-28].http:// news.xinhuanet.com/local/2014-09/28/c_1112666770.htm.
[3]李长文.异地商会管理体制:现状、问题及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12(2):236.
[4]苏文菁.闽商发展史·异地商会卷[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Fujian Merchants’Marin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rous Development for Foreign Chamber of Commerce
SU Wen-jing
(Fujian Merchants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012,China)
Substantial and continuous ethnic migration of Fujian people is not for evading 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s,but pursuing a better life and realizing the greater value of life.The early migrants are localized,and they build their new homes in the new hometowns.Fujian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the local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a global economic and trade network,expanding the maritime silk road,reflecting Fujian people’s marine culture ethnic personality.
Fujian merchants;marine culture;foreign chamber of commerce
G122
A
2096-3300(2017)02-0064-05
(责任编辑:陈达晨)
2017-2-28
苏文菁(1962-),女,福建福州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海洋文化理论、区域文化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