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课外拓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17-04-15 08:23:24王传云长乐漳港中学福建长乐350209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朱自清课外素养

王传云(长乐漳港中学,福建长乐350209)

强化课外拓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王传云
(长乐漳港中学,福建长乐350209)

课外拓展是与课内教学相辅相成的,是课内教学的有机延伸,文章主要从同类拓展、对比拓展和运用拓展方面讨论拓展的类型,以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同类拓展;对比拓展;运用拓展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强调了发挥教材进行举一反三式的课外拓展作用,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1]课外拓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文本为凭借,把知识向本篇文本以外的范围延伸,以达到巩固既有知识,学以致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效果。

一、同类拓展

关注同音字、形近字,关注与作者有关的文章,关注与作者经历相同的人物,同类拓展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通过类推加深理解。

为了让学生记注刚学到的字词,教师经常在讲解这些字词时,及时地举出它们的同音字或形近字,加以区别,使学生得到明确的信息,避免学生错解语意,走弯路。这点在古诗词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中,有许多同学将“烛”错写做“竹”。一个“剪烛”的细节中融入了诗人多少情感呀!是多么的温馨、恬静的情境呀!试想这时让两人去剪竹子,那自然是大煞风景了。

还有的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近”误写作“进”;“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雁”误写作“燕”;“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的“直”误写作“值”等等。通过对这些同音字形近字的有意识的拓展,学生们不仅理解了字形的区别,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课文为中心,不断适宜地向学生提供或推荐更多的有价值的延伸读物。以课内文本带动课外,内外结合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去阅读相关联的内容。如教完朱自清写的《春》一课,教师可以在对朱自清的生平作比较详细的介绍,激发起学生对朱自清其他作品的阅读兴趣后,及时地提供朱自清的其他精品《背影》《匆匆》《绿》《荷塘月色》给他们阅读。通过教师的适当讲解和学生的自主阅读,通过课内外的自然平稳的延伸,朱自清先生其人及其写作特色会给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教版中所选的课文,其作者的经历往往不是个案,所以教学时可以深入挖掘,积极拓展。如笔者在教八年级的课文《岳阳楼记》时,点评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特意让学生举一些与范仲淹一样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名人志士,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表达,如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当然,教师在这时还可以趁热打铁,更进一步地进行知识的“知新”:这些不同时代的名人志士,他们的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情怀,在封建社会中,尚能表现得如此的难能可贵,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当怎样呢?这样的拓展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知,又能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

又如,学完了《木兰诗》,可以去举一些如她这样的古代女英雄:穆桂英挂帅破天门、红娘子起义赴疆场、梁红玉击鼓战金山、樊梨花随夫西征等。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更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二、对比拓展

对比拓展即在对比中理解不同字词的妙用,在对比中理解相同题材的精彩,在对比中理解不同体裁的魅力,在对比中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

教师们经常都有这样的经历,为了让学生尽快理解文本中一些关键字词所蕴含的深厚意味,就对这些关键的字词进行替换,积极引导学生反复的推敲、品味,从而探究出其中的奥妙。经常进行这样的锻炼,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品味能力。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可以把其中的“绿”替换成“吹”,读成“春风又吹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通过反复推敲,体会出“绿”字的妙用。当学生最终说出“绿”带有色彩感和动态感,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时,已胜过教师单纯的说教所带来的效果了。[2]

不同的题材往往表达出不同的主题,但即便是相同的题材,也由于作家的创作意图不同,其思想和主题也就不同。例如,同样写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流露出与友人分别的恋恋不舍之情;柳宗元的《江雪》中又给我们展现出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蓑翁形象;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却借景抒情,借古赞今。

再如,同样写父爱,朱自清的《背影》在描写父亲背影时所渗透的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通过写主人公经历了许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领悟出成长的真谛。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同题材的文章,通过对题材的对比,把在同一题材下精彩纷呈的作品展现给学生,这对于学生在作文时的审题立意、确定中心大有裨益。

同一类的题材,可以用不同的体裁表达中心意旨,这在教师所使用的人教版的教材中体现得很明显,编者以“主题单元”[3]编排了不同体裁的文章。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话题是人生,编者在这一话题之下安排了不同体裁的文章:有现代诗《在山的那边》,有记叙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罗瀑布》,有散文《短文两篇》和文言文《童趣》五篇文章。

体裁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文章特色进行归纳、对比、学习,同时也对学生写作文体的确定也有很大的启发。

在文学作品中,有着许多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他们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既能让学生加深印象,又能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在对比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也存在着些许的不同。如同样是粗野型的人,作为军官出身的鲁智深是豪爽,粗中有细;而作为市井泼皮出身的李逵却是暴虐,不管不顾,以至于连母亲也送入了虎口。

三、运用拓展

运用这类拓展讲究学以致用,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七年级学生刚学文言文,就碰到难度较大的《论语十则》,教师在梳通文意后可以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十则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如针对学生刚进初中学校所出现的学习及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地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如,在作文课时,有的同学是一看题目就下笔写,没有结合教师之前的讲析,更没经过自己大脑的审题构思立意,结果常是才写一点文字就觉得没内容可写了,或是写完了却发现是离题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加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如此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学《背影》时,我们总是为其中的细节描写所感动着。这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对《背影》进行仿写,回想亲人让你感动的瞬间,并详细地描写下来。通过仿写可以学习精彩文章的好的立意,激活了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步领会到写作方法,丰富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体味到写作奥妙。

当然,以上几种拓展在教学实践中不一定泾渭分明,只是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罢了。还应说的是,任何一种形式或内容方面的拓展延伸,都应立足于文本,立足于对既有知识的把握之上,讲究能否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持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句话,拓展让课堂“活”了起来,让知识“活”了起来。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52.

[2]蔡国文.由内而外受益无限——谈古诗的课内指导与课外拓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4).

[3]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小学语文论坛,2004(6).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朱自清课外素养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6:22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幸福(2016年6期)2016-12-01 03:08:31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