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铄 王克群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宝贵经验
史书铄 王克群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0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取得的显著成效,深刻分析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强调要“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统一,坚持抓惩治和抓责任相统一,坚持查找问题和深化改革相统一,坚持选人用人和严格管理相统一”。 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密切联系实际,全面、科学、系统、准确学习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反腐倡廉;重要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取得的显著成效,深刻分析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强调要“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统一,坚持抓惩治和抓责任相统一,坚持查找问题和深化改革相统一,坚持选人用人和严格管理相统一”。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密切联系实际,全面、科学、系统、准确学习领会,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方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经过全党4年多的努力,党的各级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明显增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得到坚决落实,党的纪律建设全面加强,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的气象。我们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得到了一些重要启示和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高标准与守底线相统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向着理想信念高标准努力,同时要以党的纪律为尺子,使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1]
高标准与守底线,为党员干部划出了一高一低两道线。高标准是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坚定信仰的“精神之钙”;高标准如同“灯塔”,起引领作用。坚持高标准,就不会迷失方向、丧失动力。底线是党规党纪,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硬杠杠”。底线如同“堤坝”,起规制作用。守住了底线,就不会恣意妄为、腐化堕落。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不断强化理论修养和党性修养,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带头反对腐败,自觉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
高标准与守底线辩证统一、不可割裂。守住底线,才有资格追求高标准,才有可能接近高标准;坚持高标准,底线才会越来越牢固,底气才会越来越充足。底线不可一时不坚守,高标准不可只坚持一时。不守底线,眼中无法纪,就必定会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错把底线当成高标准,心中无信仰、肩上无担当,钻政策的空子、找法规的漏洞,就迟早会突破底线。不时时处处坚持高标准,放松党性锤炼、疏于自我磨砺,思想上就会蒙尘、免疫力就会下降,就难以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只有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既立根固本筑防线,又遵规守纪明边界,才能信念坚定、正气浩然,才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坚持高标准,要有克己奉公的政治觉悟。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廉不言贫,勤不道苦。返璞归真、固本培元,离不开从优秀传统中汲取精神力量。远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文化,近有焦裕禄兰考治沙、杨善洲荒山播绿。共产党人当克己奉公、激浊扬清,坚定理想信念,高悬心中明灯,筑牢思想防线。
坚持高标准,要有鞠躬尽瘁的为民情怀。习总书记曾说,心无百姓莫为官。我们的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坐标。当前,腐败就是最大的民瘼所在、民忧所系,党员干部必须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爱民之心,以“去民之患,如去腹心之疾”的为民行动,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敬民意识,防止腐败,廉洁用权,做好公仆。
守底线,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有“线”必守。牢记“举头三尺有纲纪”,敬畏组织、敬畏群众、敬畏法纪、敬畏权力;始终保持戒慎之心,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确保手中权力的行使不偏向、不变质、不越轨、不出格;始终保持自省之心,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严防一念之差、一时糊涂、一步踏空。加强自我监督、自我净化能力,从不敢腐向不能腐、不想腐提升。只有严明党的纪律,筑牢底线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宗旨意识,才能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
坚持“抓惩治”与“抓责任”相统一。“抓惩治”是治标,对“四风”问题露头就打、执纪必严,要揪出“害群之马”,将其清除公职队伍,还公职队伍以纯净,还可杀鸡儆猴、以儆效尤。“抓责任”是治本,要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督促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强化责任担当,用责任的担子倒逼党员干部为官作为,不仅要自己“不敢腐”,也要防止“他人腐”。
坚持“抓惩治”与“抓责任”不仅是双管齐下、标本兼治,同时二者也密不可分,可相辅相成,二者共同作用还可相得益彰。一方面“抓惩治”表现的是制度的“强制措施”。对腐败行为露头就打,是用纪律、法律的强制力进行惩治,彰显的是权威震慑作用。让党员干部因为碍于惩治的严厉,惧怕受到惩罚而不敢违法乱纪,是一种行为约束。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严字当头、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一个“管”字,一个“严”字,道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路径,也道出了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肩上的责任。
管党治党宽松软,根本原因就在于管党治党意识淡化、思想麻痹、长期放任,致使一些地方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部分党员忘记了日常生活之外,还有个党内政治生活;一些领导干部只记得自己是局长、市长、董事长,却忘记了自己还是党员、书记、党委委员。有的认为,抓经济、谋发展才是“显绩”,而抓党建、抓作风是“虚功”;有的认为,干部队伍出点小问题在所难免,但只要干事业有政绩就“大节不亏”。于是,落实主体责任时抱着“何必当真”“敷衍了事”的想法,落实监督责任时产生“吃力不讨好”“风过草抬头”的心态。
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比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范围更宽、标准更高、责任更大、要求更严,就是要把“全面”和“从严”这两个关键词落实到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纪律立党、组织建党、人才兴党等各领域和全过程,坚决防止组织软弱、队伍涣散、党风退化、纪律松弛等问题,为党长期执政、长治久安提供坚强保证。
另一方面“抓责任”表现的是道德的“人文滋养”。有纪律、法律的行为约束,也少不了道德对党员干部价值重塑或是巩固。规章制度约束是“外修”,价值重塑是“内修”。“抓责任”培养党员干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其进行“人文滋养”,让其正确的认识责任、落实责任,就是在建立反腐的“防火墙”。
“抓惩治”与“抓责任”不是“单选题”,缺一不可,“抓惩治”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抓责任”就是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惩治与预防并行,就是“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坚实基础。[3]
习总书记指出,坚持查找问题和深化改革相统一,从问题入手,抽丝剥茧,查找根源,深化改革,破立并举,确保公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4]扎紧“笼子”堵漏洞。深化正风反腐,要坚持查找问题和深化改革相统一,从问题入手,抽丝剥茧,查找根源,深化改革,破立并举,确保公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制度不完善、不起作用,权力必然任性,腐败必然滋生。只有突出问题导向,通过改革创新完善制度,通过严格执行激活制度,才能补短板、除盲区,防止权力滥用。从这些年揭露出来的一些涉及领导干部的大案要案看,其犯罪情节之恶劣、涉案金额之巨大,都是触目惊心的。这些领导干部在成长过程中都曾为党和国家做了一些工作,也做出了一定成绩,但是他们律己不严、蜕化变质,最终堕入违纪违法甚至犯罪的泥潭,既令人无比痛心,教训也极其深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的制度还不够健全,已经有的铁笼子门没关上,没上锁;或者栅栏太宽了,或者栅栏是用麻秆做的,不起作用。从体制机制上看,有几类问题带有共性,必须高度重视。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以深化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项改革举措要体现惩治和预防腐败要求,同防范腐败同步考虑、同步实施,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腐败漏洞,保证改革健康顺利进行”。深刻地揭示了反腐倡廉与全面深化改革的辩证关系。准确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与反腐倡廉的关系,既发挥好反腐倡廉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又发挥好全面深化改革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动力和推进功效,使两者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完善治理腐败顶层设计的必由之路。反腐要取得好的成效,避免事倍功半,就必须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解决好“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按照“当前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的要求,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完善惩戒机制,提高对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的发现率和查处率,减少存量遏制增量,改变政治生态,有效解决“不敢腐”的问题;控制行政权力,凡是公民可以自己决定、市场可以自行调节、社会可以自治的事,政府尽量不要干预,把这部分公权力回归或转移给公民、市场、社会,同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使公权力行使公开透明、公众参与,让权力的行使始终在法律、权力机关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解决“不能腐”的问题;持之以恒加强理想信念和反腐倡廉教育,在“不敢腐”、“不能腐”的基础上,逐步解决“不想腐”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到《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央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超过50部,都紧密结合实践推进制度创新,聚焦现实问题扎紧制度笼子,为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统一探索了有益经验。
习总书记指出,坚持选人用人和严格管理相统一,既把德才兼备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又加强管理监督,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好局面。[5]
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尽管我们不断大力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但从查处的案件看,在一些地方、部门、单位,正确用人导向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任人唯亲、卖官鬻爵还十分严重。一些德才平平、投机取巧的人屡屡得到提拔重用,一些踏实干事、不跑不要的干部却没有进步机会,形成了逆淘汰,干部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为政之道,首在用人;立政之道,察吏为先”,“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选得准不准、用得好不好,影响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选好用好一个干部,就能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发展一方经济,保证一方平安,造福一方百姓,就能树立组织部门的良好形象;而选错用错一个干部,就会挫伤一批干部的积极性,给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带来损失甚至危害,就会自损组织部门的形象。
深化正风反腐,要坚持选人用人和严格管理相统一,既把德才兼备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又加强管理监督,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好局面。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强调,各级党组织应当把信任激励同严格监督结合起来,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信任是一种激励,监督是一种制约,把信任激励与严格监督结合起来,有助于党内监督真正严起来、实起来、硬起来,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需要领导干部工作的磅礴激情和扎实干劲。党组织的充分信任、热情激励,能够极大地激发千千万万领导干部奋发进取。党和人民把领导干部放在一定位置、赋予一定权力,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信任,为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创造了广阔舞台。但是,信任激励不能代替严格监督,严格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如果只是一味地信任,疏于监督,甚至放手不管、放任自流,掌握权力的人就有可能成为脱缰的野马,违法乱纪、自毁前程。只有警钟长鸣,监督常在,才能让领导干部多一分提醒,多一分保障。
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辜负信任,不拒绝监督。一方面,要把信任当成一种考验。党组织赋予权力,既是信任、培养,更是考验。不能只讲信任不讲考验,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一丝一毫也不用于“自肥”,而自觉用于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要提高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不想接受监督的人,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的人,觉得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很不舒服的人,就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监督不是不让干事,而是不允许干违法乱纪的事。领导干部不能因为监督就畏首畏尾、无所作为,而要清醒认识到,监督实际是干事的“安全带”,创业的“保险丝”。越是监督,越是对干部的爱护。监督可以确保各级领导干部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为各级领导干部在为人民服务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干出成就、干出精彩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6]
[1][4] [5]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7-01-07(1).
[2]杜博.坚持高标准与守底线相结合[N].浙江日报,2016-01-18(6).
[3]胡臣臣.“抓惩治”与“抓责任”不是反腐“单选题”[EB/OL]. http://www.scdjzs.com/html/wpry/20170110/49683.html.
[6]石平.信任不能代替监督[J].求是,2016(24):58.
责任编辑:陈振锟
2016-01-12
史书铄(1982-),男,山东济南人,中共济南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党的建设研究。
王克群(1955-),男,山东枣庄人,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教授。主要从事党的建设研究。
D262.6
A
1674-1072(2017)01-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