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丽洁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研究
方丽洁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
目前,中国对日本出口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远远超过了初级产品。本文就中日两国间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产生问题的原因或是影响因素。
中日贸易;产业内贸易;机电产品
(一)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
2013年,中、日两国间的贸易总额高达312.55亿美元。在2011年,日本已经成为了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但因国际环境瞬息万变,日本下滑到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
首先,看静态GL指数。1992-2008年,中日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持续上升,特别是1996年以后,静态GL指数都大于0.5。但是,这些年在机电产品方面,中日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并没有产生很大的波动,2005年处于最高水平,2008年又基本达到这一水平。2009年金融危机使得中国自日本进口缩减,从2008年的817亿美元下降为718.02亿美元,向日本出口也从452.53亿美元减为385.96亿美元。
其次,从动态的MIIT指数来测度。从1999-2009年的11年间MIIT指数的平均水平为0.646,和1996-2009年GL指数持平。2004、2005这两年间的指数上下起伏十分显著,从0.71升到0.342,但在随后的2006年又逐渐回升,而后趋于稳定。
(二)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特点
1.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总体发展不平衡
中日两国的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1996年到2009年数值均高于50%,但是总体上呈现出贸易逆差。1992年,对日机电产品贸易逆差额为67.52亿美元;而到了2003年,两国间的贸易逆差扩大为235.09亿美元并且逆差扩大一直到2008年。但是2009年因金融危机导致下降到了332.06亿美元,在中日机电产品贸易总额比重中占的30.08%,可见我国对日贸易逆差在扩大,这种贸易逆差严重影响了中日两国的正常贸易往来。
2.中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结构较低,对外贸易获益较少
垂直型贸易方式一直都是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主体,并且所占比重也不大,因此中日机电产品贸易结构上呈现出的差距明显,我国主要从日本进口高新机电产品,而向日本出口的大多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制造的非核心机电产品,因而我国从日本进口机电产品的价格与向日本出口的机电产品的价格差距较大。虽然我国向日本出口机电产品仅从出口额就增加了380亿美元,但是贸易利润空间较小。这对我国参与国际贸易中利益的分配影响较大,我国则处于贸易劣势,贸易获利较低。
3.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仍以垂直型占主导趋势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日本一般完成产业链中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我国则完成产业链中的加工、中间产品组装、零部件生产等环节,结果只是从表面上扩大了我国向日本机电产品出口的市场规模,但是长期而言并不利于促进我国机电机械行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中日之间在经济发达程度、市场规模、人均收入水平差异、技术研发能力、机电企业自我创新能力、制造业整体实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间接地阻碍了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过渡的发展,影响到中国在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中的分工角色。
(一)中日机电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日机电产品贸易是中日双边贸易的重要构成部分,而贸易活动是推动中日两国经贸合作的关键领域,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1992年,中国从日本进口的机电产品贸易额占到中国从世界机电产品进口贸易额近乎24%,而出口额比重却还不到5%,相对比较低。到了2009年,这一数值下降到17.59%,但平均来看,这一比重是维持在20%左右的,远大于中国向日本出口机电产品占中国向世界出口机电产品的比重。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中日机电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上升较大,但是中日机电产品贸易额在中国与世界机电产品贸易额中的所占比却呈小幅下降,我国在机电产品的生产能力、生产技术上不断增强;另一方面说明在中双边机电产品贸场中,日方对我国的机电需求在下降,我国对日方的机电产品需求却在不断扩大,我们必须要改善这一贸易格局,逐步缩小我国对日机电产品出口的贸易逆差。
(二)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
1.人均国民收入差异(DGDP)
虽然中日两国的DGDP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但两国的GDP总量差距在不断缩小。从1992年的29960.87美元扩大到2008年34846.05美元,在2008年中国人均GDP为3421.87美元,日本人均GDP为38267.92美元。即使在2010年中国GDP总量首度超过日本,但人均GDP的差异仍然没有缩小,我国为4283美元,日本却为42325美元。从两国当前贸易状况,稍作评估,其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将有所提高。
2.对外开放程度(OP)
对外开放程度与一国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呈现正相关。自从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根据WTO的关税减让原则,近年来我国关税总水平一直在下降,同时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也在高速增长,这从贸易总量上、贸易结构上共同推动了国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3.贸易失衡(TB)
结合理论,可以得出两国之间的贸易差额在对外贸易额中有相当大的比重,那么这两个国家的贸易就会越来越倾向于进行产业间的贸易。因此,贸易的不平衡程度也会影响产业内贸易指数。
4.技术进步(TP)
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的进步表现在研究与开发(R&D)的投入上。可以从两个计量方式的角度出发,即高价值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总制成品出口的比重,或者R&D的投入占GDP的比重,其中前者可以更为直观地表现出技术进步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成功的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1.机电产品在中日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在两国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拉动我国进出口,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它不仅在贸易额上呈现出快而稳的增长势态,而且其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2.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考虑到我国向日本出口的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改善两国机电产品的贸易结构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要扭转中日贸易逆差,就要逐渐改善目前的贸易结构。
3.通过整体分析,认识到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外资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层次有待提高,外资结构有待优化。我们应加快机电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其迅速发展并通过外部经济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对日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效益。同时,调整招商引资政策,合理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规模经济,并以此改善中日机电产品的贸易失衡状况。
[1]苏国辉,李彬.中日贸易关系20年回顾与展望[J].日本研究2010.3
[2]张海虹.中日贸易摩擦的危害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1.6
方丽洁(1992-),女,汉族,江苏无锡人,经济学硕士,贵州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