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媛
(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作业成本法适用环境及使用条件
赵晓媛
(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作业成本法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中间接成本集合较少,且缺乏同质性的缺点;另一方面改变了以产量为单一分配基础的间接成本分配范围,增加了分配率的数量,较好地解决了现代企业生产特点下间接成本分配的不合理现象,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支持了企业决策。作业成本法能更真实地反映成本对象的实际成本,同时,有利于分清经济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本文着重介绍作业成本使用条件和适用环境。
作业成本法;使用条件;适用环境
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主要来自于对20世纪30年代的水力发电活动的思考。在水力发电生产过程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这里指水源)成本都很低廉,而间接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对很高,这就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按照工时比例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
斯拖布斯是第二位研究作业成本法的学者,他分别在1954年的《收益的会计概念》、1971年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和1988年的《服务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决策有用框架中的成本会计》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作业成本观念。
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在其著作《管理会计相关性消失》一书中提出,传统管理会计的相关性和可行性下降,应有一个全新的思路来研究成本,即作业成本法。
在我国国内,最早关于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是1988年易中胜编译并发表的的《管理会计:挑战、对策与设想》,到90年代以著名管理会计学家余绪缨为代表的学者们掀起了一股对作业成本法的探究热潮,但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国外著作的编译,理解阶段,发展较为缓慢。近年来的国内研究逐步开始关注实践应用领域了,最典型的时王新平教授的《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被称为是ABC法的理论与实践在国内的第一次结合起来系统研究的著作。
第一,作业成本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到企业的技术条件和成本结构,对于产品多样化、生产批量小以及人工费用、制造费用较高的制造业企业而言,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就更为成熟一些,因而可能会取得较好的运用效果。而对于非制造企业,成本结构中直接人工成本一直占有较大比重,加之企业各方面的技术条件所限,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依然有较大的适用空间。
第二,企业不存在剩余生产能力。当企业存在剩余生产能力时,作业成本法将无法消除传统成本会计按产品分类计算成本的特点,因而也不能很好地反映整个企业的成本控制状况。当市场需求下降时,作业成本必然要求少生产产品,导致生产能力剩余,而作业中的一些固定制造费用却不会减少,因而分配到作业中心进而分配到成本中心去的成本失真,使产品负担的成本偏高。为了获利,厂家会提高售价,这又会使市场需求不断下降。也就是说,有一类在闲置生产能力中的资源被浪费掉,却依然被当作成本追加到产品中去了,产品成本失真,违背了作业成本法准确计量成本、控制并降低成本的初衷。日前,由于竟争激烈,产品市场供过于求,许多企业都存在部分剩余生产能力,若不加区别地全面推行作业成本法,必将使同类产品的成本有较大偏差,不利于市场调控。
第三,企业存在不增值作业。作业成本法的最终目的在于由作业成本核算上升到作业管理。作业成本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会计计算,它更侧重于以“作业”为中心的企业管理。通过作业分析使管理者认识并消除那些“不增值作业”以及对企业总体目标有损的作业和浪费,抓住关键的、对于提升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而言比较重要的作业,采取更为有效的管理措施来控制作业成本,改进业务流程。计算和分析作业成本的最终目的在于对作业流程进行分析重组,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第四,企业员工具有良好的素质,全员积极参与到成本控制活动中,提升企业价值。作业成本法涉及到成本动因的确定、作业的分解以及业务流程的分析、重组和改进涉及到企业从高层领导到普遍员工的各个部门、各个层次,也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种专业人员的参与,不能把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责任和权利都推到会计人员身上。要想作业成本法在企业取得理想效果,必须取得企业最高层领导的认可和支持,搞好员工培训,提高全员成本意识,营造良好氛围,为推行作业成本法减少人为阻力和沟通成本。
第五,社会背景。高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消费角度看,人们日益追求个性化的消费,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提高适应性,及时向消费者提供更加多样化、更具个性的产品和服务,否则就会被淘汰。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大规模批量生产方式,而改用能对顾客多样化、日新月异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的制造系统—弹性制造系统FMS,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作业成本法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形成。
第六,市场竞争性。市场竞争性直接影响会计信息失真对决策影响的程度,竞争性强的更倾向使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从而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1)成本—效益原则,作业成本法并不一定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成本动因与作业实际制造费用相关程度越低,成本动因越难以确认;要求产品成本的精确程度越高,成本动因划分越细;作业项目的复杂程度越高,所需成本动因越多。作业成本法在操作上比以往传统成本制度花费更多的成本,增大了成木计算和分配的工作量,从而使提供成本信息的代价加大。
(2)间接费用占全部制造成本的比重较高。
(3)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不满意。
(4)产品差异化,产品品种结构十分复杂。
(5)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成本。
(6)经常调整生产作业,但很少相应调整会计核算系统。
(7)企业拥有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生产设备,会计电算化应用广泛和自动化程度高。
(8)技术基础,较好地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9)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
(10)作业成本法获得企业高层的认同。
(11)企业高层明确实施的责任主体。
(12)企业进行组织再造。
(13)开发和应用实施工具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14)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同质性。
[1]陈晓光,作业成本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财经广场,2004,第6期
[2]杨继良,国外作业成本法推行的调查综述,会计研究,2005,7
赵晓媛(1994-),女,汉族,会计学硕士,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