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人的社会行动研究思路

2017-04-15 03:11:31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7期
关键词:孩子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回到人的社会行动研究思路

胡锦炜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行动或行为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在社会学中,社会学家将之称为社会行动。社会行动往往集中于概念的辩证与反思,很少在回归于人的社会行动上做出探索。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出发就社会行动如何回归到人的研究上提出自己的思路。

社会行动;行为;互动

一、社会行动从理论上回归到人

首先,社会行动的研究要以人的目的和互动为前提。行动是一种以人的意识表现出来的外在模式,针对某一目的而产生的,因时间、地点、任务等的各种客观因素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社会学上研究的行动被称之为“社会行动”,当然,社会行动也带有了行动的目的性特征。譬如社会上的爱心公益行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帮助他人的目标,使得受困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也就是说,某一特定的社会行动总是针对某一目的。除此之外,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也是社会行动的又一特定因素,只有通过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加强交流,才使得该行动有存在的意义。从上述表述的公益行动来看,只有帮助一方做出行动,受助方未做出任何回应,那么该行动就是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所以,行动者双方或者多方的相互间的互动行为才能促使该社会行动的成立。

其次,在宏观和和微观的结合下研究个人行动和集体行动。从宏观方面来讲,集体行动作为社会行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是通过各类的社会组织的社会行动而进行。比如在社会中各种公益组织实施的公益活动、维权组织、维护受害者的行动都是一种集体行动。从微观方面来讲,个人的社会行动表现在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行为,并且总是以行动作为表现形式,影响个体和社会。

最后,从韦伯、哈贝马斯、舒茨、吉登斯以及科尔曼等众多社会学家的社会行动的理论观点中,我们不仅需要从社会行动的构成因素、作用、影响等众多因素进行分析,还需要从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操作中了解,从理论上指导和规范行为者的社会行动。这样才能使得对社会行动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而从实际到理论的发展回归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二、社会行动从实践上回归到人

(一)政策法规制定

从韦伯的观点来看,行为者的社会行为组成各种社会现象。要更好地调整人的社会行为,就需要对人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的政策法规进行调整。首先,法律法规作为国家强制力的表现,可以通过国家的力量来规范行为者的社会行为,通过法律的引导行为者遵守社会秩序,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民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法律法规的制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一步完善,法律可以说体现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根据行为者所做出的社会行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法律,可以更好地规范行为者的社会行为,不仅使行为者认识到自己的违法行为对社会产生的危害,还可以教育广大的行为者认识到法律后果的严重性,纠正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发展。最后,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有关的政策,规范和引导行为者的社会行为,使得行为者的社会行动得以推广。总之,通过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确立,可以更好地引导、规范行为者的社会行动。

(二)家庭培养

科尔曼说道:“如果社会理论的目标是解释个人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活动,理解个人行动便意味着寻找其隐藏在行动内部的各种动机。家庭可以看作是一个小规模的社会团体,由父母子女等亲属亲人构成,在这个小团体之中,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父母作为孩子的人生导师,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刘良华在《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一文中,提到了三点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即1966年科尔曼报告:经济方面、父母失陪和父母的爱,他认为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根据科尔曼的社会行动说,父母、孩子作为个人,形成一个家庭,在日常的生活中,各自带着自己的动机进行社会活动。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对父母的反馈等,这些行为都是行为者实施的一种社会行动。同时,父母对于孩子的培养过程中,会出现各类问题,父母给予孩子帮助这一行为,对于孩子的成长的帮助是有重要影响的,特别是孩子幼年时期,父母需要加强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公益活动等社会活动的参与,是行为者从一个小的团体进入到一个大的社会团体,从不同方面观察社会,进行社会活动,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力,是一种进步。因此,学者可以从中认识和发现社会活动的特定含义,深化社会活动的内涵。

(三)学校教育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动”是指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间以语言或符号为媒介,以言语的有效性要求为基础,以达到相互理解为目的,在意见一致基础上遵循(言语和社会的)规范而进行的,被合法调节的、使社会达到统一并实现个人同一性与社会化相统一的合作化的、合理性的内在活动。学校教书育人,使得学生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而形成正确的社会行动,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投入力量,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在费城建立“市民学院”时所写:“没有什么比对年轻人的良好教育更有益于一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更有益于一个民族的智慧、财富和力量、美德和虔诚、社会福利和人民幸福的。”学校充分发挥教育力量,不仅在培养一种道德意识,同时也在传播一种精神财富,不仅培养一种素养,还提升一种人格魅力。

(四)文化风气导向

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或互动是一个对其它相互依存状况做出反应的系统。他将社会系统分为四个不同的子系统。从一般系统开始,我们发现了包括有机行为、人格、文化和社会系统在内的四个组成部分。文化系统的功能前提是模式之维护。这里的行动涉及到构成人类传统、习俗和学来的生活方式象征性含义的解释。受到文化影响的行动可以保证系统的持续性。笔者曾经看过一则新闻,说是一个大学生为了救一名掉水的小孩而牺牲。牺牲之后,很多人感慨好人薄命。政府对死者进行慰问,新闻媒体也进行相关的报道,呼吁见义勇为的行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但是,死者安息过后便悄无声息。所以良好行为应该形成一种模式,形成一种民族文化风气,进而得以继承和发扬。因为文化风气在社会暗示上充分发挥作用,使行动主体不自觉地接受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行为模式,从而产生心理或行为相应变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社会行动的研究从理论上要对前人的理论进行发展,也要联系当今社会的发展进行创新。在实践上,社会行动的研究回归到人,除了调动人本身的能动性之外,还要利用好家庭、学校、政策法规以及社会文化风气对人的影响。充分利用好社会心理学的各种效应引导人,使人的社会行动向对社会有贡献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尽可能回归到人的观察与探索中,以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来研究人的社会行动。以历史为鉴,经历为主,经验为辅,回归到人的社会学的研究。

[1][美]乔恩·威特.社会学的邀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美]W.D珀杜等.西方社会学-人物·学派·思想[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3]刘博.韦伯、帕森斯、吉登斯社会行动理论之比较[J],甘肃:社科纵横,2010,12.

[4]黄陵东.人类行为解读:韦伯与哈贝马斯的社会行动理论[J],福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5]翟学伟.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结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终结[J],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8.

胡锦炜(1992.9-),女,汉族,贵州遵义,西南大学,学生,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社会学。

猜你喜欢
孩子
你们这群寂寞如雪的女(男)孩子!
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 14:56:40
五招搞定孩子的磨蹭
那些特别“听话”的孩子……
做个快乐的孩子
儿童绘本(2017年6期)2017-04-21 23:21:52
顽皮的孩子
孩子的画
孩子(2017年2期)2017-02-13 18:20:51
Hey Blue!蓝孩子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02:25:19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5期)2016-05-06 12:24:5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4期)2016-04-13 12:28:43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3期)2016-03-11 12: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