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劳动力供给与就业状况分析

2017-04-15 03:50:01涂心语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年龄结构户籍制度户籍

涂心语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福建省劳动力供给与就业状况分析

涂心语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对福建省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以及就业的变动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对于福建省而言,人口红利基本得以兑现,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阻碍因素,主要因素为二元户籍制度,基于此情况提出了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对策建议,以促进就业。

人口年龄结构;劳动力供给;劳动参与率;就业;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医疗卫生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死亡率从建国以来便开始迅速下降,而与之相反,人口出生率则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才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等原因逐渐下降。这种出生率与死亡率的错位下降使得人口年龄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在此结构下总人口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人口)比重较大;第二,总抚养系数(非劳动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较低。学术界普遍认为人口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动会创造出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优势条件,其中之一便是为经济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但是人口年龄结构优势的兑现还受到不少因素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是否促进了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是否转化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本文对福建省的情况进行研究,试图对以上问题做出解答。

一、福建省劳动力供给以及就业变动状况

1991年以来,福建省劳动年龄人口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从1991年的1953.7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2893万人,使得大量新生儿成长为适龄劳动人口,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则呈现先升高下降趋势。这部分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有多少能转化为劳动力供给取决于劳动参与率变动情况。1990年以来,福建省劳动参与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低为2002年的62.95%,最高为2015年的86.53%。此外,1990年以来福建省失业率总体来说处于较低水平,从1998年开始有一段上升趋势,达到最高点4.1%之后缓慢下降,2015年为3.66%。

在劳动力供给持续增加的情况下,福建省失业率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说明劳动力需求与供给能够基本相互匹配,庞大的劳动力供给并没有成为“劳动蓄水池”,1990年以来福建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产生的大量劳动年龄人口兑现成为了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但是从失业率来看,福建省还未能把尚存的劳动年龄人口加以充分利用。

二、问题分析

阻碍劳动年龄人口充分利用的因素主要是二元户籍制度,其限制了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根据唐美丽等(2012)、王凤洁等(2016)的研究,近年来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虽然持续减少,但转移速度有减缓趋势,未来仍然存在向非农转移的潜力空间[1-2],但是二元户籍制度却限制了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率,户籍制度有所松动,1998年颁布的《关于当前户籍管理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放宽了流动人口的落户条件,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城市中城乡二元壁垒仍然存在。以福建三明市为例,早在2002年便取消了二元户籍制,从数据来看,2010年、2011年、2012年三明全市的城镇户籍人口增长率并不明显,相反,人们更愿意将户口迁往农村或将户口保留在农村,“逆城镇化”现象较为突出。这是因为目前的户籍改革中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户籍登记上的确把城乡户口进行了统一,但实际上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更多是与户籍身份相挂钩的一系列福利政策,而就这方面而言,当前改革的进展仍然缓慢[3]。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虽然户籍制度已明显放松,但农民工申请城市户口的门槛仍然较高。福建省现行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以及它所导致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劳动就业、技能培训、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的歧视,构成了抑制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

三、对策及建议

促进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可以改善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如果农村丰富的剩余劳动力无法顺利转移,那么人口年龄结构优势就无法充分利用。就目前来说,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大制度障碍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在“实”上狠下功夫,贯彻实施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普及居住证制度,进一步在“三权”上与户口变动脱钩,在大城市中推进农民工与市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平权,在住房上大力推进安居工程或公租房建设,在子女入学上实行“同城待遇”,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加快公安机关人口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建设,提高人口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对人口实现整体化、动态化和现代化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户分离”,对求学、搬迁、买房、占房等状况分类处理、区别对待;制度改革要突出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以及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等重点群体,突出大城市和东部地区城镇特别是户籍人口占比低的城市等重点地区;在中小型城镇中完善落户制度,鼓励和引导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年农民工、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落户。逐步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分割,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上的摩擦阻碍。

[1]唐美丽,李圣林,陈秋华,等.福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因素及转移趋势——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v.42(18):65-70.

[2]王凤洁,邹永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预测——以福建省为例[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No.496(23):14-15.

[3]邓光龙,林文菊,黄龙晖.对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3,No.101(6):55-57.

涂心语(1991-),男,湖北襄阳人,硕士,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年龄结构户籍制度户籍
具有年龄结构的麻疹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人口总数变化的比例进入潜伏或染病群体的年龄结构传染病模型及稳定性
具有Markov调制的随机年龄结构种群系统半驯服Euler法的指数稳定性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面面观
新农业(2016年22期)2016-08-16 03:34:35
推动户籍改革要完善考核问责
公民与法治(2016年2期)2016-05-17 04:08:13
长江口凤鲚繁殖群体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
海洋渔业(2016年6期)2016-04-16 03:00:35
三国吴简中的户籍制度
大众考古(2015年10期)2015-06-26 08:00:00
户籍改革:社会变革带来大机遇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2
户籍改革倒逼医保改革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8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