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干扰学生个性思维因素

2017-04-15 00:33周冬林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7期

周冬林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因材施教”、“生命化”和“个性化”等教育教学理念都是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经常看到一些干扰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现象。作为一位在一线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干扰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研究,我得出了以下几种原因。

【关键词】个性思维 生生干扰 思维干扰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180-01

一、生生互动之间的相互干扰

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促进组内学生不断地思维碰撞的一种学习活动。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乐此不疲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但在教育教学中,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的相互干扰。

【案例描述】某教师在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爱如茉莉》时,为了让学生品味真爱,感受真情,设计了以下几个层面:首先,整体感知画面,引导学生从“紧握”、“微笑”等词语体会病房内父母执首而眠的温馨。然后由画面设问:“他们真的睡得很香吗?”让学生交流后,再次出示这幅画面,并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再次感受这份平淡却真挚的爱。紧接着抓住文中的“这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进行研读,引导学生领悟父母的爱如茉莉般散发芳香。最后集体讨论“病房里,那簇茉莉更加洁白纯净……”与“我差点笑出声来……”这两句话中“钻”“咽”字的对比品析,在交流过程中就明显体现出强势的学生占了上风,而其他相对较为弱势的学生只能以屈服的姿态去迎合强者。

显然,在这样的合作交流中,弱者的个性思维得不到发展,甚至会被抑制。更为有效的做法应该是营造更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己选择,自由组合进行交流。这样一来,由于小组内的成员有着相同的选择,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述说欲望,锤炼学生的语言,提升语文思维的品质。

二、生生之间答问的思维干扰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安排适当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励学生去分析思考,使思维得以深化。課堂上教师提问,学生答问,一切尽显自然。但不注意提问的细节,往往会让学生间的思维相互干扰,找不到自我当初的个性体验。

【案例描述】某教师在教授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珍珠鸟》时,这样提问:当小鸟在作者身边转来转去时,你觉得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学生纷纷作答:惊喜、庆幸、高兴、······教者一阵惊喜,接着说:同学们体会得不错,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用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依然欣然举手,但朗读却变了些味道,许多学生已经找不到当初所说的那种感觉。

上述案例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学生在作答的过程中思维受到他人的干扰。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追问的方式,当学生回答出教师的第一个问题时,立刻追问,让他通过朗读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抓住这闪光的“教学契机”,才会使课堂更具生命和活力。如果提出的问题条件单一,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形成思维定势,从而限制思维的发展。

三、动态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对学生的干扰

新课程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该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情感和知识的需要,以及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案例描述】某教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八册《黄河的主人》时,出示了羊皮筏子的乘客在急流中谈笑风生,勇敢大胆,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齐声朗读,学生读得深情而动人。但教者发现学生的朗读已经偏离了自己的预设,于是教者这般引导学生:“这可是我们通过文字所感受到的,不是我们亲身体验的。”让学生再次地朗读,就这样教师将学生引向了自己的预设。接着再提问:“艄公在黄河上的表现是那样的激动人心,哪句话最让你激动?”殊不知这样,教者毫不留情地抹杀了学生的个体感悟,也浪费了一次绝好的教学资源。

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为此,教者可摆正自身的位置因势利导,让学生说说对这段文字的感悟。这样,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乘客勇敢、大胆及艄公沉着、稳健的认识,又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张扬。

四、结语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不断双向交流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的这种动态性,并做到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机械地根据预先的教学设计,刻意追求该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