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含
【摘要】杨朔的散文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200多篇散文一直被人们所传诵,影响了一代代的读者。在社会的发展下,人们的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对于杨朔散文的审美角度也出现了差异。本文主要针对杨朔散文的价值与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杨朔散文;价值;影响
杨朔是中国五六十年代最负盛名的散文作家之一。他把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与现代的审美艺术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一种“诗化”散文,其写作风格朴素简洁,清新隽永,让人心情愉快,在享受艺术的美感的同时,又感受到深刻而委婉的思想教育。他著意于意境的营造和诗意的构思,凝练的语言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总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杨朔的散文在中国的五六十年代以其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成为当时人们对文学学习的楷模,其作品多被收入到中学的教材之中,其文学价值和影响力可想而知。
一、杨朔散文的价值
杨朔散文的价值体现在其诗歌一样的语言和意境的创造上。杨朔的散文可以说自成一种模式,可以说是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典范。他一般会在平凡的事情当中构思出富有诗意的情境,并在这样的情境当中去抒发对伟大祖国或者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这就是所谓的政策加诗歌的散文模式。例如在《荔枝蜜》这篇文章中,从荔枝淋到小蜜蜂,也许在我们看来只是话题随着目光和景色的转换而自然改变,殊不知这是作者精心创造的用来托物言志的一种意境。随之而来的就是结蜜蜂的渺小和道德的高尚进而自然随着情境的变换转到正在辛勤工作的农民身上。把蜜蜂的美德移植到劳动人民身上来歌颂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勤劳朴实。这种写作模式虽然有争议,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意境的创造还是很成功和贴切的。这种抒情是在作者刻意地确定某个主题之后找准切入点而进行的借物抒情,而这个切入点要自然,情境的创造要合乎情理。这样就非常的不容易了。我觉得虽然很多人对此心存非议,但这种借用古典文学的托物言志的手法应用如此娴熟而且对时代的脉搏把握和普通人的视角融合得如此巧妙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达到的。
杨朔散文的文学价值还体现在其结构精妙上。杨朔的散文除了具有诗一般的语言和水乳交融的意境之外,其谋篇布局非常精妙。拿《荔枝蜜》这篇收入中学教材的著名散文来说吧,在谋篇布局上其实是先抑后扬的。因为开始作者就提出自己对蜜蜂的观点,用了“疙疙瘩瘩”这个词,从情感上进行了否定的铺垫,然而从荔枝林中产生对蜜蜂的探究兴趣到养蜂员的介绍让自己内心的触动产生赞美之情,让读者心中有着峰回路转的感觉,而最后文章自己变成蜜蜂的梦境对文章的意境再次升华,一呼一应结构非常紧凑并且严谨。只有下真功夫去谋篇布局,才会达到这种曲径通幽的感觉。
二、杨朔散文的语言风格与影响
我们还非常欣赏杨朔散文的语言风格。他的散文清新别致,有着隽永的诗意但斟词酌句绝不拖沓。例如作者对蜜蜂其实是有一定心结的,但是在了解了蜜蜂的习性之后,深感触动,写道:“我的心不禁一颤”,这个“颤”字虽然并不起眼,但却十分传神,可以想见当时作者心中的感悟了,既有对蜜蜂可爱可怜的赞叹,也有自己心结解开刹那的触动,情境的表达,感情的变化,所用的词语不再于数量之多,而在是否洗练,是否传神。有时词语用的多了,堆砌在那里也只是显得有些臃肿而已。在句式的表现手法上杨朔经常使用短句排列的句型结构,而且这些短句经常是字数不一,虽参差不齐但却是错落有致的。这样的句式结构总是给人以明快的感觉,有一种跳动的节奏感。而有时在句尾结构稍加变化,就会带有一种婉转柔和的味道。
杨朔的散文的文学价值还体现在他的写作的艺术手法上面。他很擅长用衬托和象征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拿《画山绣水》来说吧。作者展现想象,描写了像最醇的青梅酒那样绿的漓江,写了瘦骨嶙峋而又玲珑剔透的怪石奇峰,还写了像莲花和像海棠叶儿一样的石乳,但是作者像画画一样并不是为了让人们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而是为了衬托人类的智慧是多么的伟大!前面的实景有多美好,就越能衬托劳动人们的艰辛和聪明才智。这样的笔触才更能体现出杨朔散文的艺术价值。
三、结语
总的来说,虽然现在对杨朔的散文的这种政策性和诗歌相结合的模式存在很大的争议,但其散文诗歌一样的语言,巧妙的结构都令人赞叹。虽然他的散文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但他所采用的抑扬顿挫、虚实结合,把思想感情和精心构造的意境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手法,仍然是我们值得学习和深思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张立杰. 心灵的回响——杨林勃散文的艺术特色[J]. 张家口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6(02).
[2] 屠丽君. 四海风云 尽收笔底——浅论杨朔国际题材散文[J].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1988(01).
[3] 姜 艳, 吴周文. 诗化:散文审美范畴的一个视角——以毛泽东对杨朔的“点评”为个案考察[J]. 文艺争鸣, 2016(10).
[4] 杨成章. 试论杨朔散文的特点[J].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