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2017-04-15 23:20丁晗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现代化

丁晗

摘要: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教育改革的成败。笔者首先介绍了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与背景,然后从其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为落实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教育治理能力;教育改革;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122-05

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结合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优秀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发展同步,既要注重人各方面均衡的发展,又要突出人的个性发展。教育改革要总结过去改革实践中的得失,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满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要参考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治理体系,实现管评办的分离,这个治理体系的实现需要国家的力量来推动,政府应适当放权,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一、加快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

(一)落实中央决策的要求

要把中央的决策落实到位,就一定要加强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这是适应治国理论的需要。中央决策把完善我国的教育制度、加快我国教育改革的建设步伐当成我国改革的总目的,它指明了我国改革的方向、目的和动力。以前我国总是管理讲得多,现在则是治理为主;以前经常讲的四个现代化,而现在则讲治理的现代化。这些改变都表现出在新时期我国对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方式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这是在治国理论上的重要创新,适应了新时期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

加快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步伐是中央的重要决策,是中央的重大实践活动,是治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公共治理体系完善的要求。近年来,党中央把党的作用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上,号召全党积极进行一系列清廉工作、务实工作、走群众路线、为人民办实事的教育活动。政府把改变只能当做首要大事来抓,下定决心花大力气改革政审批制度。国家开展一系列转变工作作风,而转变工作作风从本质上讲,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我国多年来对教育领域持续不断的改革中长期坚持的措施之一,它可以给我国的教育改革打开一扇窗户,国家各个教育部分要在充分理解中央决策的基础上,使用治国理论,完善公共治理体系的要求,抓住时机,积极进取,加快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步伐。

(二)适应教育形式的要求

为了与新时期我国的现代化教育相适应,必须加快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与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形式也在不停的发生着改变。在当今世界上,我国教育的规模是最大的,无论在校学生、教师或者学校的数量上都是世界第一,且我国的学校组织形式、教育结构、教育水平及教育诉求上都存在差异。随着我国教育规模化越来越突出,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狠抓教育质量,使得各地的教育水平提高很大,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机制。

随着教育上资金的投入越来越多,各地对教育公平和教育收益的关注度逐渐提高。随着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多,各地对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的重视程度也逐年加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人口的迁移性也在加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信息化带给了教育全方位的冲击,促使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會的不断发展变化促使了教育的变化,由传统的办教育方向转向管教育的方向。

二、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一)实现治理框架法制化

要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要使治理框架法制化,与国家的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建设相适应。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完成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使政府、社会、学校三方面紧密连接,以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出发点把学校办学以及社会参与融合到一起,形成良好的治理框架,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各个学校的潜力,带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

(二)实现治理基础民主化

政府应转变职能,从宏观上进行管理,放权简政,创新管理方式,把宏观上该管理的管理好,做到治理基础的民主化。学校要走自主办学道路,政府要明确管理上的责任和权力,发扬民主,充分体现学校在办学中的主体位置,使各个学校实现真正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也应参与进来,发挥对学校教育治理的评价作用,学校的教育成果应经受社会的实践检验,并且学校的教育政策也要在社会的监督下制定实施,学校充分吸收社会的各种优质资源。政府、社会、学校三者的关系是管理、评价、办理的关系,这个关系要明确清晰,各方不应越界,三者既相互监督制约又相互促进发展,这种良性的发展才能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实现利益主体均衡化

要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利益主体的均衡化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所以应在配置教育资源时,适当的均衡教育资源,使所有学校都能达到基本的办学条件,特别是农村学校,应完善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整体水平及教学质量。政府应加大农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把优惠农村办学条件的政策落到实处,满足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基本办学的需要。对于一些存在困难的农村小学,应大力支持其办学、办好学。教育部及相关各教育部门应及时了解各地的办学情况,对办学条件不合格的应加以帮助和督导,建立学校管理系统,将各个学校的情况输入系统中,对外公开,方便社会监督。另外,应多途径多办法的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农村学校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补贴,解除其后顾之忧,使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

(四)实现治理工具多元化

要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治理工具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个治理的主体是政府,在政府、社会、学校三者中,政府治理是基础。加快政府治理的改革,加强政府的教育治理能力,促进治理工具多元化发展,政府首先应转变职能,放权简政,发挥其监督作用,使学校充分发挥其自主权,自我管理好,保证学校自我管理不混乱。政府只有发展治理工具的多元化,该放手的大胆放手,才能充分激发学校的发展动力,使学校能够从繁琐的评估、评审中解放出来,集中时间和精力抓教育,政府也能够腾出时间考虑长远的发展道路,这样双方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各地教育部门要充分放权给社会和学校,不得变相的保留部分职权。对于那些还需要保留的项目,加快审批流程的速度,对审批的各项内容应透明公开。使教育治理工具不再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加快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期我们所面对的重要课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要求我们一定要完成好。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改进,还要在知识量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全面提高,所有的教育管理者们都能在时代的发展面前练好本领、提高能力,力求更好的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我们应具有非常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实实在在练好本领,开阔视野,切实做好深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以使这个目标早日实现。

(一)加深对中央政策的理解,强化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信念和理想为我党的精神支柱,如果我们的信念理想有所松动,这根支柱就会垮掉。所以树立牢固的信念和理想,可以提升党的修养水平,提高我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我们要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这项学习活动当做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当成加快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当做凝聚思想,集中力量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学习过程中,应起到带头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主动,把高度的责任感融入到学习中去,对习总书记的讲话应系统全面的理解,不能片面的理解。在学习时应重点理解讲话中的新观点和新思想。还要掌握讲话精神的精髓之处,端正思想,灵活主动地把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等加入到学习中,运用这些思维来对问题进行思考,改进工作方法。我们应端正学习态度,扩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知识体系,为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二)教育部门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上要勇于担当,勇于任事,要有博大的胸怀、非凡的气魄和坚定的品格,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工作的责任时时挂在心上。现在的教育改革依然进入到了深层次的阶段,改革中经常会触及到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和关系,改革的风险和难度非常大,我们应以强烈的责任感,不惧艰险,勇于向上,把教育领域的改革坚持到底,在这个过程中,一旦缺乏担当的勇气,改革将前功尽弃。我们应高举改革的大旗,敢于和顽固势力打硬仗,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直到最终取得改革的胜利。教育部门的领导干部是教育改革这条大船上的舵手,只有明确前进的方向、不惧前路艰险,乘风破浪,才能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在实现教育治理能力与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各项工作要有条不絮的进行,在国家的统筹指挥和法律的授权下,尽快尽早进行改革,切不可拖延。可以先在一些地方设立试点,积累经验,一旦条件成熟,一鼓作气推行改革。要广泛采纳广大基层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意见,肯定并发扬他们中一些好的建议并加以推广应用。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加大对西方国家先进教育技术的引进力度,通过开放式的教育来加快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发展。对于教育内部,应统筹推动教学、课程、考试、招生等各级各类的教育改革。要注重改革的实际效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从最需要改革的地方改起,从人们最容易达成共识的地方改起,从问题最突出的地方改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行教育改革,以实现教育治理能力与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为人民谋福利。

(三)樹立全身心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思想,为民所想,为民办实事。加快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目的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改革成果,所以,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为人们服务,这也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一定要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时时刻刻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使服务师生的思想贯穿整个工作始终。要经常到群众当中去进行调查研究,从群众中吸取好的方法,要依靠群众来开展工作,接受群众监督。教育部门的领导干部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要时刻不忘以人为本,时刻不忘做人们公仆的思想,不可为自己的私利而滥用职权。

(四)努力维护我国教育系统内部的稳定和谐。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时刻关心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是始终要坚持的道路。所以,教育改革应该从源头也就是广大学生身上做起,加强对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对他们合法合理的诉求要及时解决,关心他们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小处着手,防患于未然,对校园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要制定应急预案,抓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途径

(一)调整政校关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1.教育的活力多少取决于学校的活力多少,要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切以学校为本,一切工作的机制就是建立在学校长久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尽一切努力使学校焕发出新的活力。要调整政校关系就要使教育内部治理的结构更加完善,逐渐建成规范化的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这也是调整政校关系和扩大学校自主权的前提条件。在公办高等院校,要逐渐落实和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现教师代表大会下的教师民主参与制度。我们应强化学校学术委员会的建设力度,制定相关的委员会章程,使学校学术委员会的权限和规则制度规范化。要想促进学校内部的治理结构就要明确学校内外部的规章制度,这个规章制度是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非常关键的载体。我们应统一部署,快速实现学校规则制度的改革。而在民办高等学校,也需要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在改革中发挥党员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要建设好民办高校的董事会制度,使决策程序规范化,建立健全民办高校的教师代表大会制度,使广大教师的权益得到保障。对于中小学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也是如此,另外要补充的是家长委员会的建设。

2.要调整政校关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就要依法办学。中央制定的依法治校的标准及办法就是学校管理活动和办学行为的依据,给政府、社会及家长的监督提供了便利。依法办学的成效如果可以评价一个学校的治学水平和管理水平。要加快学校管理观念的改变,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更加注重对学校办学活动的监督,加大监督力度,使学校管理实现法制化,避免学校发生违法违规的行为。要建立健全教师和学生的申诉制度,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切身感觉到法治的保障作用。要使教育界的法律服务制度和学校安全事故应对制度建立起来,为学校创造一个优良的依法办学环境。

3.要调整政校关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就要坚持为社会服务的原则。学校只有面向社会的同时,为社会服务,把为社会服务的思想、为社会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最终取得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依据中央出台的关于高校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对高校的办学模式、方法和思路进行调整,使高校逐渐向应用型大学转变。通过创新高校的办学机制,推动产学研的一体化建设,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地方政府应与当地的学校协调好,为学校的部分困难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学校制度现代化,尤其要完善教育评价制度

学校的评价制度是对学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效果的反馈,有非常重要的导向功能。对学校制度改革公正、公开、科学和客观的评价,可以明确学校教育工作的方向,提高学校教育工作的效率,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坚实的保障,使教育评价制度有一定的独立地位,发展成教育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要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就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评价作用。当代社会,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决定性的,学校所设置的各个专业课程、培养的学生和取得的科研成果是否合理都要经受得住社会的检验。根据这个思想,学校在办学时应该对办学的方式、理念及培养方式做适当的调整,变革我们的评价方式。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各个行业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是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去向。

2.要完善教育评价制度还要重视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创业能力是检验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每年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都是国家各行业建设的重要人才。教育部和高校都要重视每年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要和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密切配合,努力解决高校毕業生的就业难题。有关部门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毕业生创业中出现的困难及时进行政策和技术上的帮助。还应继续深入的对学校各个专业学科进行适当的调整,对各类人才的培养也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应该松懈。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加入到对高校的评估中去,把学校的就业情况准确及时的对社会公开。应实行就业信息的双向透明,既使高校学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也使相关企业及时了解学校的学生信息。

3.要完善教育评价制度还应加强专业组织评价的功能。教育评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应该在评价中做到使评价的诊断、评价的指导及评价的监测作用得到全面发挥,在这个评价过程中,专业评价的机构是不可或缺的。要建立完善的专业评价机构,这些机构主要有专业学会、基金会、行业协会等,使他们在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加快建立独立的专业教育评估监测服务机构,提高教育评价的水平。还要引进合理的竞争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评价的质量。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监测机构的整合力度加大,并为专业评价机构提供足够的支持。政府应把对学校直接评估评审的权利逐渐下放给一些社会组织和直属单位,委托第三方对教育制度的效果进行评估,以此发现问题,想出对策,解决问题。要努力提高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工作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对教育现代化的满意度提高。

(三)强化教育问责体系建设

强化教育问责体系的建设必须加强社会公众对教育的监督。要将教育部门和高校向社会公开,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下,能有效防止权力的腐化。在教育信息公开的前提下,社会各界才能更好更及时的对其进行了解,这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要加强社会的监督作用,加大校务信息的透明度,这样才能取得社会各界的信任。各级教育部门要依据中央提出的“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将各项改革措施对外界公开。教育部门在实施一些重大的改革措施前要把这些措施对外公开并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教育部门对工作的过程也要对外公开,让社会及时了解重要项目的进展。教育质量的标准、监督结构、监督报告都能及时对外公布,对于发生的违规及违法的处理结果也应及时的对社会公开。对各个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水平高低也应向社会发布信息。对于社会群众比较关注的政策及信息,学校应及时发布出来,赢得社会的信任。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及群众关心的问题应及时主动给予答复,为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名声。现在,尤其是各高校要将招生和财务的详细信息对外公开,不得造假。

五、结语

总之,要想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还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力量,为教育治理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既可以提高教育的治理能力,还可以为教育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社会舆论的好坏,重在如何引导,引导好了可以更好的弘扬主旋律、提升正能量。要正确的对教育改革中的措施进行解读,对改革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科学的分析。提升社会公信力的方法如扩大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的宣传面,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把网络上的宣传放在宣传工作的重点,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要充分发挥一些现代流行的通讯工具,像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的宣传作用,为实现教育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责任编辑:王辰]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现代化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敢立潮头唱大风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我的女巫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