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信仰而前行

2017-04-15 21:03
当代贵州 2016年45期
关键词:母亲

一个各方面条件简陋不堪的抗日军政大学,八年抗战期间培养10万干部,为胜利做出巨大贡献。外人看来,这无疑是一个谜,我却觉得不是。

因为我母亲当年就是抗大的一名学员。

母亲的父亲(我的外公)是清末的举人,北洋末年的国会议员,河南鄢陵一带有名的豪绅。抗战爆发,母亲在开封女中上学,受进步思潮影响,暗下决心去延安,悄悄拿我姥姥寄到学校的学杂费充路费,被我大姨发现,两人大吵一架。大姨说“你要敢走今后就不要认我这个姐姐!”争吵之时日本飞机空袭,响起防空警报,人们纷纷跑进防空洞里躲避。母亲回忆说“她拉着我就要走,我说你带着孩子走,我留下看门,她匆匆走后,我也就简单地拿了一些衣物,像得到解放似的离开了家。”母亲就这样利用日本飞机空袭的机会,与同班同学于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女儿,解放战争期间在东北牺牲)一起奔赴延安。

那一年,母亲还不到16岁。

到延安后,母亲编在抗大第五期第一大队女生队。女生队中她年龄最小,但行军从不掉队。后来抗大总校迁往敌后,要通过多道封锁线。考虑到女学员体力和当时敌情,大多数女学员被分散到男生队去,女生队最后只留下13个人,都是体力较好的,我母亲是其中之一,她们当时自豪地称为“13勇士”。

母亲后来回忆,当时换洗衣服少,身上长满了痱子,都抓破了,每次过河要淌水,抓破的地方着水后化脓,到驻地后取下背包和松开绑腿是最痛苦的事,要轻轻的连血带肉慢慢往下撕,找老百姓要点盐,冲点水洗洗、晾干绑腿,下回还要穿。

军鞋都是老百姓按男同志鞋号做的,几乎没穿过一双合脚的鞋,经常是在鞋前面塞点棉花,再用带子捆着,行起军来脚上打泡是常有的事。到冬天没有袜子,脚冻得又红又肿。烤火连火柴也没有,点火象原始社会一样,用月牙形“火链”在石头上敲打出火星来,将一小块破烂不堪的棉絮点燃。

1941年我母亲怀孕八个多月,部队遭到日本人突袭,紧急转移过程中早产,那是母亲的第一个孩子,就生在老乡家门口石头上,连门都没进去,起名叫石头,生下来不久就高烧抽风,后来反复发作。当时医疗条件很简陋,孩子在苦难中死掉了。父亲用缴获的日本呢子大衣换来老乡的一个木箱,把小石头埋在山西岚县一个山坡的荒地里。

想想母亲经历的艰苦、危险和磨难,你能想象这是一个家里有一千亩土地、一百多间房屋、三个管家、三个厨师,还有磨面、赶车的男佣人8个,做针线活、打扫卫生和带孩子的女佣人9个,这样一个富家小姐吗?是什么使这富家小姐放弃所有优越条件,义无反顾走上革命道路?

后来不断有人问母亲,1939年离家“后悔吗?”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中母亲被打成“阶级异己份子”后,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更加频繁。母亲只讲四个字:永不后悔。她说:“我有幸离开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大家庭,成为一名抗日战士和共产党员”;她说:在沦陷区上学,唱“松花江上”“五月的鲜花”常常泪流满面。在抗大学习,面对波涛滚滚的黄河放声高唱“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心潮澎湃,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优秀子孙,豪情万丈!

在延安抗大,母亲几乎每星期都要去听“广场课”,讲课的都是当时有名人物。母亲在那里听了“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大众哲学”等。抗大就这样造就了她。母亲是家庭叛逆者,抗大承接了这个叛逆者,把她锻造为一名忠诚的党员。如毛泽东所说:“抗大像一块磨刀石,把那些小资产阶级意识——感情冲动、粗暴浮躁、没有耐心等磨个精光,把自己变成一把雪亮的利刃,去打倒日本,去创造新社会。”在这个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精神元素极其丰富的环境中,母亲就这样成长起来——因精神而站立,因信仰而前行。

人生是什么?幸福是什么?追求是什么?向往是什么?得到了什么?又丢掉了什么?很多人一辈子也无法弄清。而理想与信仰,从來是这个党、这个军队最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之所在。正是共产党人那种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和牺牲精神,使母亲脱胎换骨般地融入到民族解放的历史洪流中,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民族崛起,从母亲那一代人面对危难毅然跨出家门的时刻,已经开始。(责任编辑/何兴健)

猜你喜欢
母亲
母亲的债
睡踏实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悲惨世界
大地.母亲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母亲的养生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