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玮+++郭伟+++李鹏
编者按:温州大学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温州近代著名爱国爱乡人士黄溯初先生1933年创办的温州师范学校,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学校秉承“厚培德本、深濬智源”的办学传统,弘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坚持“顶天立地、自主开放、分类分层、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扎根温州、服务浙江、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努力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成为省内外有影响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区域内高端人才集聚与培养中心、科技创新研发服务中心和先进文化培育发展中心。温州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变革?她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地区化合作之路等又形成了何种特色?为探求这背后的发展故事,本刊对温州大学校长李校堃教授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李校长指出,教育国际化是温州大学的核心战略之一,学校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实施,做好顶层设计;温州大学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温州大学通过国内外多领域合作,构建良好教学体系,培养优秀人才;温州大学要积极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重视成果转化,深度融入城市发展;温州大学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多举措支持国内、国际学生创业。
一、教育国际化是温州大学的核心战略之一,学校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实施,做好顶层设计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李校长,您好!很高兴您能够接受本刊的专访。近期,温州大学在学校发展方面有哪些重要的举措?
李校堃:温州大学现在做的事情,应该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放在民族的高度来看,放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高度来看,放在温州大学办学历史转折点的高度来看。
首先,我们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以创业教育、世界温州人研究、留学生教育为三大抓手推进温州大学的国际化发展,以此拉动温州大学的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研水平、人才培养水平、管理水平、服务地方水平等,助推温州城市的跨越式发展。
其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努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我校要面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和温州市“五一〇”产业,大力实施工程教育超豪提升工程,全力做好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紧紧抓住获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项目的契机,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这篇“大文章”。同时大力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搭建“高速通道”。
最后,我们近期大力建设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把中心作为体制改革和先试先行的“特区”。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提出了这3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那么,这其中的背景和依据是什么呢?
李校堃:如果跟“985”“211”高校拼“家底”,我们肯定没有什么优势。但是,要是把温州大学放在全球的视野上,放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视野上,放在《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升级版图上,放在整个国家经济的转型上,放在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我们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了。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要落地,教育一定要跟上。国家文化、产能、技术、影响力的输出,最终是人的输出,而人的输出靠教育。中央一直在強调创新、走出去、协作,高校却在等政策,认为政策还没来呢,需要再等等;但反过来,政策一旦到了家门口,也错过了最佳发展期。我认为现在政策已经下来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也要求高校需要及时行动起来配合国家的战略实施。今年有“两会”代表提出,很多的政策“中央让走十步,地方一般只敢走五六步”。温州大学要做的就是全力贯彻好中央精神,“全步”落实好中央的行动倡议,扎扎实实地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做出富有温州特色的探索。
当今时代,一座发达的城市必定是一座高度国际化的城市,温州也应该走这条路。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抓手。温州大学作为温州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要做温州高校的“领头羊”,带领其他大学、高职等院校一起发展,要伸出双臂热情拥抱市场,把学科大胆推向市场,把办学内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度结合起来,甚至要发挥好市场引领作用。
温州有200多万温州人在世界各地经商创业,很多企业家忙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厂、输出产能,但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撑。我们根据他们的发展需要,把这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招收进来,不仅教技能、汉语,还教他们说温州话,熟悉一些温州的文化,然后他们回国后开设自己的公司,还可以和温州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这样就成功地为合作共赢找到一条路径,在为沿线有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释放了温州优势产能。
我们提国际化战略,不是拍脑袋决定的,很大程度上源于在温州医科大学的国际化实践。当时,温州医科大学在国内的医科类高校地位不是很靠前,资源不是很充裕。但温州医科大学另辟蹊径,走出去直接和国外顶尖大学合作,然后再调头“请回来”,国际会议上频繁出现温州医科大学的名字,引起了政府和其他高校的大力关注;另一方面,温医大在别人还不够重视的交叉学科上做到世界一流水平,温州医科大学就是在“眼视光”这个在当时没有引起别人足够重视的学科上实现了大的突破。当时,温州医科大学在丽水、台州、瑞安等地大量设立附属医院,打造临床实践基地、实验基地和学生实习基地等,为毕业生打入温州乃至浙江医疗市场搭建了特殊通道。这种特色发展,让温州医科大学尝到了甜头。温州大学是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在国际化办学这一领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要招收那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这是温州大学和温州城市发展需要决定的,温州大学服务于温州城市发展需求,温州的优势产能需要向“一带一路”国家转移,世界温州人也在积极地进行海外产业布局,面临强烈的人才需求;这也是国家在新时代的战略背景决定的,“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教育跟上去。
我是做医学研究的,非常注重模型,我的科研成果就得益于当初的一个模型。温州大学在中国的教育版图上,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改革的模型、试验田。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温州大学几乎全都有。温州大学本部是国有国办性质,瓯江学院是国有民办,温州商学院是民资办学,温州肯恩大学是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十三五”是温州大学崛起的一个绝佳战略机遇,国际化就是我们的核心战略之一。温州将为国家做出一个富有意义的探索,为把“一带一路”倡议在温州落地,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世界教育信息》:如此宏伟的战略必须有精密的顶层设计,在这个方面,您是如何考虑的呢?
李校堃:我认为,一个城市的品位和大学息息相关。如果温州大学办的好,将对温州的城市品位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国际化战略是举全校之力的工程,根植于学校各项工作。我们参考了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等国际化办学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探索我们自己的发展模式;做好顶层设计,在前期对留学生做好相对集中的管理,然后逐步分流到各学院和部门。国际化做到深处,就不应该再单独设置国际合作学院。
温州大学走的路就是创新创业的路,国际化的路。我们要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机遇,加快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一是针对海外温州人对产业转型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对教育的需求、对交流与合作的需求、对身份认同和地位提升的需求等现实问题,充分发挥世界温州人优势,在温州人聚集地建立海外分校、海外研究院、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等各种合作形式,为温州人的海外产业布局提供人才支持。二是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扩大来华留学生招生培养规模,优化来华留学生的结构与来源,加强留学生的日常和学业指导,培养出一批知华友华、学有所成的国际化人才。三是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突破校园和区域限制,主动对接政府的创新创业需求,积极寻求与更多社会资本的合作,整合“一带一路”留学生资源,打造“国际创客小镇”,构建国际化创新创业新生态,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更多平台。去年11月,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阿雷佐校区和普拉托校区正式揭牌。目前,筹建工作正有序进行。此外,我们还考虑在埃塞俄比亚、塔吉克斯坦办学,这些地方的温州商人已经深度进入了当地的经贸活动,这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更有意义。
二、温州大学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
《世界教育信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古今任何事业的最终达成都离不开人才。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温州大学有什么举措?
李校堃:我认为,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城市和大学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事业;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谈。要吸引行业的首席专家,尤其是引进一些有关键技术的全球顶尖产业人才,直接和国家战略对话。对人才的柔性引进是温州的当务之急。
温州地处东南一隅,对产业人才的吸引力远远比不上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在待遇上,我们能直接支持的经费也很有限,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所以,我们要创新体制机制,比如我们会给予人才一支原始的启动基金,成立科学家实验室,成立一家由科学家直接控股的创业公司,如果有好的成果转化,政府与市场的基金也会跟进,这就是我们人才引进的思路:“一位高端人才,一支基金,一个实验室,一家创业公司”,这给人才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最近,浙江省出台了关于人才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尤其是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后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开始落实,政策的障碍在国家层面基本解决了、理顺了,让我们吃了定心丸,这个事情我们就敢想、敢做了。
三、温州大学通过国内国外多领域合作,构建良好教学体系,培养优秀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有了优秀的师资并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师资构建良好的教学体系,最终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在这个方面,您有怎样的体会呢?
李校堃:首先,我谈谈教学体系建设。国际化办学战略,需要“一揽子”的体制机制建设,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教学体系建设是最核心,也是最要紧的。我们走出去和境外大学合作,也积极与国内高水平大学合作,提升青年教师国际化视野和水平。我们要利用好台湾高校教师资源。台湾有大量优秀的教师,教学水平高、英文好,有很高的国际化水平,而且很多人对编制、职称也不计较,就是想专心教学。在地域上,台湾距离温州很近,飞机往返很方便,教师下了课甚至都能回家吃晚饭。此外,我们根据留学生人数配备、引进了海外教学团队。我们还尽量创造教师国际进修、访学等交流机会,包括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水平也要跟上。
其次,我要谈谈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人才的流动是我根据多年来一直在观察的现象。人才的正向流动,简单来说,就是招到优秀的学生,把他们培养成才,然后送回国,帮助他们有好的发展,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把学校影响力带回去,然后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来温州求学。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不断增强学校的“磁性”,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来温州,为温州大学和温州城市发展作出贡献。比如,20世纪较早留学美国的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大体分为如下几类:一批人留在了美国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一批人被美国企业派遣回国,充当了美国企业在中方的买办;还有一批人回国效力,他们把美国的技术、文化带回了国内。温州大学现在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生,也是一样的。国家影响力的输出,单纯靠物质输出是不够的,也是不可持續的,甚至还会存在一些隐患,只有人跟上、文化跟上,才能保证联盟与合作的坚固性。人才的正向流动可以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人才的负流动则可以把城市掏空。
一直以来,温州大学在生源上就吃了亏,最好的那批学生去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我们自己培养的优秀学子毕业后会选择去更好的高校深造,学成后也很少归来。虽然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但对于学校和城市来讲,是吃了亏的。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改变这种人才流向,我们要有自己的办法。比如,我们和世界上较高水平的院校合作,把学校最优秀的学生送出去联合培养,支持他们攻读博士学位,学校支付学费和一定的生活费,并签订合约让这些学生毕业后回校工作,把好的毕业生留在温州。这样算下来,我们花不了很多钱,学生也感觉划算,能公费留学,还能有工作。这是个双赢的事情。
四、温州大学要积极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重視成果转化,深度融入城市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温州大学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李校堃:过去这些年,大学的路走得有点封闭。其实不只是大学,很多的行业都很不够开放。现在国家大力倡导协同、大胆鼓励创新,“法无禁止即可为”,就是为了让各个行业交叉合作,激发出潜在的活力。前段时间,习总书记去安徽考察了三天,在小岗村待了整整半天时间。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好好思考。小岗村当年就是冒着巨大风险,作了体制改革的尝试,现在小岗村已经成为体制创新的范本。创新的路上,我们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不应该循着老路子,按部就班地走,不应该认为别人没走过,我们就不走,走的人多了就有路了;现在一批有志之士就在积极地探索新的路子。
温州大学不能关起门来自己办大学,科研成果也不应该锁在抽屉里,而是要积极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重视成果转化,深度融入城市发展。高校是产学研的重要平台,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有没有硅谷,没有硅谷也就没有一流的斯坦福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很漫长,学校需要政府的系统支持,城市也应该充分利用好在温高校的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温州大学还要把影响力蔓延至外围,借外力推动自身发展,把政产学研教资建用融合起来,重视并发挥好实验室的产能。在创新驱动阶段,城市的发展不能仅靠精神和原来的理论,还要依托新一代的企业家和高校。比如,大量的海归是杭州国际化的路径依赖,温州的发展也要依托在温高校的平台,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和资源。
我们要打开围墙,和有眼光、有长远规划的企业合作,可以聘请优秀的企业家做我们的客座教授,把他们请到大学的讲台上;我们也会派教授去企业挂职,或者直接参与企业的研发活动甚至管理工作。一方面把市场上的新鲜空气带进校园,一方面也能让围墙内的智慧实实在在地支撑产业发展。
温州最快崛起的产业集群很可能就是健康产业。我们联合温州大学生环学院、化材学院和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成立了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并申请成为自主事业单位。现在,该中心已成为国家卫计委“重大疾病行动计划”项目的第三方管理单位。中心把国内外的实验室资源、认证单位、基金、医院、企业等吸进到平台上,然后通过政府的引导,发挥实实在在的效力。现在,中心走的就是当年小岗村的路子,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考,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协作和资源整合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五、温州大学高度重视创业教育,
多举措支持国内、国际学生创业
《世界教育信息》:在中国,创业教育形成了四大模式,其中就包括“温大模式”。请您谈谈温州大学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感悟。
李校堃:温州大学的创业教育已经打开了围墙,并在实实在在的创业项目中引进创业基金,通过全面培育、加速孵化、市场运作“三步走”分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业培育。我们不能指望创业都能成功,10~20个项目里,能够成功1个,我们的培育孵化链就是成功的。温州有很好的创业氛围,产业链很完善,我们的留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去创业。我们支持留学生开办创业公司,也投钱进去,他们在这其中学了本事又积累了人脉,回国后他们可以开一个公司,变成这个公司的子公司,原材料、设备等就是从温州来的,合作共赢,这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创业教育。学校要和市商务局就营销渠道开展合作,为学生和市场搭建更多联系。当然,创业教育也不一定就是开公司,最根本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一切工作到最后是人,是文化,这一切都源自于温州拥有创业的文化基因。
编辑 许方舟 校对 李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