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海燕
【摘 要】教研活动与学校的教育工作、教师的教学能力息息相关,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更加关注学校的校本培训。教研活动作为校本培训的主导力量,当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用“应付主义”的态度来搪塞学校的教研活动已经屡见不鲜,缺乏问题意识、应变能力、主人翁态度等突出问题,阻碍着教研活动的有效实施。笔者立足学校实际剖析教研活动的弊病,并针对活动改进做了积极的尝试。
【关键词】教研活动 弊病 有效探索
常态的教研活动应是教师围绕学校教育工作特别是学科教学工作展开的一种学习与交流,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形式。它能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对教研活动还是抱有很多期待。但它不同于运动式的教研活动,也有别于任务式的教研活动。而实际上,在我们的教学常态中,教研活动的情况不容乐观,它往往不能达到提高教师能力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目的,只是成了一项既定的研修任务而已,活动流于形式,教师也没有很高的积极性。
如何克服教研活动的弊端,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调查,寻——常态教研活动的“弊病”
笔者在工作过的三所学校里开展了问卷调查活动,搜集并整理了两百多份调查表,发现常态的教研活动还是存在很多弊病。
(一)重展示,轻研究,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缺乏问题意识
其实,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缺乏问题意识,不仅仅是能力的问题,更是态度的问题。
比如高年级语文教研组开展一次课堂展示活动,一位年轻的教师主动承担课堂教学的任务,认真备课、试教,最后面向全体成员展示她的劳动成果。结果其他老师并没有认真对待,而是模糊地评论一番,找出的也并非是其本质的问题,也没有给予合理的意见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只是隔靴抓痒而已。所谓的那些问题多数也是假问题、伪问题。这样的教研活动,就是重展示,轻研究,使得活动不能很好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二)重预设,轻生成,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缺乏对生成问题的应变能力
笔者曾去兄弟县市的一所小学参加了主题为“基于预习的单篇阅读教学的内容重构与确定”的教研活动,在讨论教学内容的重构时,某区的一位男教师颇有自己的见解,他提出教学内容重构是否合理有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需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教师是否能够驾驭?应该说这是当场生成的极具价值的可供探讨的问题,主持人马上追问全体学员:怎么样的内容才是学生能够驾驭、学生能够接受的呢?会场马上沉默了,研讨也就此终结。可见教师缺乏对临时生成的教学问题的处理能力,而这往往会大大降低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三)重接受,轻参与,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缺乏主人翁意识
教师已经习惯于被培训,在常规的教研活动中往往采用专家讲、教师记录的接受模式。记得以前我们学校邀请某校的一位特级教师来校讲座,他在讲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尝试互动,时不时抛出几个可以研讨的问题邀请教师参与。在下面坐着的教师并没有表现出参与的热情,只是几位比较捧场的教师活跃在现场。不难看出这样的互动与传统的讲授模式还是没有根本性的区别。
(四)重模仿,轻创新,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缺乏打磨精神
近几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风格和流派精彩纷呈,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等各派名师在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展示中频频出现,深受很多一线教师的膜拜,于是语文课堂出现了“高仿版”。尤其是很多年轻教师激情有余,思考不足,简单采用“拿来主义”,不分析学生的学情,不考虑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风格,全盘端出。效果可想而知,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很难接地气,缺少自己对文本的认识的课堂也是很难有效的。
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是“输血”型培训,而我們期待的教研活动应该是能形成“造血”机制的活动。教研活动应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合理结构的知识资源,并促使每一位教师通过活动扩大自己的能力空间,能寻找到自己的增长点。这正是当前教研活动有效性改进的关键所在。
二、探索,找——有效教研活动之“良方”
针对教研活动的上述弊端,我们尝试着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常态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探索,以期突破瓶颈,让校本教研真正落地生根。
(一)问题意识的养成:研究主题与形式的针对性
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解决在教学活动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如果活动的组织者不从教师的教学困惑出发,或者是参与者没有要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激情,那么教研活动就好比是一场没有主角的假戏,要假戏真做还真的很难。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有两层意思:一是研究主题是否针对教师的教学困惑;二是采用的形式是否能迎合教师的群体需求。
【案例1】
开学的第八周,语文教研大组向学校业务部门提交了一份新教师课堂教学打磨的活动方案。经过业务部门审核,该方案审批通过。具体方案如下:
新教师课堂教学打磨活动方案(节选)
一、申报项目名称:新教师一课多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二、申报项目教研组:高段语文教研组。
三、项目负责人:××老师。
四、现状分析:新教师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缺乏设计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在课堂管理、应变和应对各项压力、处理特殊学生的问题、评价学生等方面缺乏实践经验,急需锻炼提高的实践机会。
五、活动目标:通过一课多磨活动,使新教师基本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备课常规,磨炼课堂调控能力,掌握评价学生的基本方法,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
六、主要对策措施:师傅全程参与指导,从前期文本的处理、课堂的架构、课后的反思到教学流程的再设计再改进。同一个文本,前后磨课三次。
七、活动步骤。
一磨:徒弟独立备课,师傅提出修改意见,徒弟进行二次备课,执教第一堂课。
二磨:第一堂課执教结束,师傅针对课堂行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正意见,徒弟进行三次备课,执教第二堂课。
三磨:师徒再次合作,完善教学设计,执教第三堂课,邀请本组成员全员参与听课。
任何一次教研活动,都应该在一定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而不是凭空产生的。能比较客观准确地描述出教研活动的现状分析、活动目标、对策措施,是教研活动策划的重点。
活动的目标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不要出现含含糊糊的情况。切记不要出现主题过大、找不到抓手的教研活动,不然,教师在活动中研讨话题难以集中,会出现泛泛而谈而不知所云的状况。比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等等,作为几天的研讨会议的主题都嫌大,更不要说是作为一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了,大得让教师摸不着头脑。
(二)应变能力的培养:着眼于问题聚焦
如在组织教师进行以“‘问题式教学在基于预习的单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为主题教研活动中,需要逐步引导教师关注“课前质疑、课中解疑和课后导疑”。
【案例2】
第一次教研活动,笔者将自己上课的视频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播放给教师们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反馈预习情况,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经过归纳提炼出了以下问题:1.我家跑进来的是哪一种动物?2.还有别的动物跑进家里来吗?3.松鼠为什么会跑进家里来?4.松鼠跑进家来做了哪些事情?5.家里人是否喜欢这只松鼠?6.家里人为这位不速之客做了哪些事情?7.最后这只松鼠怎么了?8.如果松鼠跑进你的家里,你会做些什么呢?
……
视频戛然而止,借着学生自主提炼出的问题,笔者顺势问教师:学生自主提炼预习时留下的问题需要注意什么?经过讨论,形成了多元的解读:质疑时提炼的关键性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有针对性、有探讨性。总而言之,要去伪存真,要杜绝“假问题唱主角”的现象。
在开展教研活动的时候,作为活动的设计者应该经常抛出一些让教师没有办法准备的问题,现场生成并现场解决。这样经常性地进行“问题聚焦”式训练,能快速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三)主人翁意识的觉醒:提高活动过程的可参与性
有效的教研活动,应该是能调动很多参与者的积极性。负责人策划教研活动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有效性。要求在策划活动时不仅仅局限于对事务性工作的安排上,而是要把重心放在对每个教研组成员的发展空间的营造上,使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各有所长,各有所需,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
【案例3】
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
一、研修主题:基于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内容重构与确定。
二、参加人员:校内培优工程语文学科成员。
四、磨课活动具体分工情况。
1.该项目总负责人:余××老师。
2.拟定项目具体方案及通知:余××老师。
3.上课教师:周××、骆××。
4.议课评课负责人:余××老师。
5.相关表格的设计、下发、整理(签到表、评课表):金××老师。
6.活动场地的安排与布置:朱××老师。
7.拍照及通讯报道的撰写及报送:孟××老师。
这样的教研活动在策划的过程中,就是有以“参与者”为中心的意识,让组内的教师都有事可做。有些是事务性工作,比如负责各类表格的设计与发放,活动场地的安排与布置;有些是思考性任务,比如负责上课、评课,以团队的形式组织教师进行实战演练等。整个活动使参与者经历后能充分意识到在参与过程中解决了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
(四)打磨精神的培育:注重后续研究的持续性
教研活动,就像学生参加课堂学习一样,不可能说结束就结束,它没有绝对的起点和终点。它的目标达成是要教师在参与活动中通过打磨,积累经验后才会在无形中提升。
后续工作包括对本次活动的评价、活动结束后撰写的心得体悟、完成相关的作业等,作为组织活动的策划者都要用心关注,它是活动效果接近真实的反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活动的改进意见往往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案例4】
列举一例活动后的“花絮”——活动结束后教师的活动感言选摘。
“项目经理人”感言:
评课开始了,我忐忑不安,生怕评课现场寂然无声,出现令人尴尬的冷场。作为“项目经理人”,我刚想张口,准备班门弄斧。出乎意料的是,学校老教师抢先发言,对本堂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紧接着,团队成员纷纷就共同关注的细节展开了讨论,那红红的脸颊,那响亮的嗓门,那专注的眼神,不正是人们常说的“积极探讨”吗?大家都怀揣研究的心走进课堂,走进评课的现场,我沉醉其中,被一种浓浓的探究之情包围着,别样的幸福荡漾心头。
两天以后,各“包工头”纷纷将评课稿、签名表、几个磨课的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等材料送到了我的手上,活动的通讯报道也挂在了校园网上,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惬意”。天哪!同样是教研活动,回想以前的我总会因此而奔波、劳累,还是顾此失彼。没想到的是仅仅因为模式发生了变化,第一次作为“项目经理人”的我,虽然也注入了很多的心血,却让我少了很多的后顾之忧,真是让我享受了一番“坐享渔翁之利”的感受。这都是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实行项目承包责任制给我带来的“福音”啊。
磨课教师感言:
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这么多的资深教师一次、两次、三次地听我执教,并屡次给我提出好的教学建议,让我从中收获了很多很多:在反复磨课中,我发现识字教学远没有我想象的读读写写那么简单;从一类字到二类字,有不同的要求,就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读音的落实、字形的掌握再到字义的理解,需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一旦识字学词环节草草过场,必定给自己的课堂埋下一颗定时炸弹——课文读不顺,文不顺则意不达。课堂如断线的风筝,直往上飘,出现浮空不扎实的现象。因此,第一课时,我们的重点应放在识字学词、课文的初步把握上,这是我磨课最大的感受。只有学会教第一课时,才有可能在第二课时精彩呈现……
说到底,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其实和教师的备课上课还是有很大的相似点,如果要说区别,前者是关于教师的培训学习,后者是关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改进教研活动,作为每一次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要像教师钻研课堂教学设计一样用心、用情。每个教师其实都有一双“火眼金睛”,擦亮我们的双眼,找出常态教研活动的“弊病”,探索有效教研活动的“良方”。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不要在展示技巧上着力过多,要少一些评比,多一些研究;少一些判断,多一些诊断。这样有效教研活动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小学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