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秀荣(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国际教育视角下的汉语人名词语特征
娄秀荣
(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在汉语言中,人名词语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蕴含了只属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在汉语国际教育的大背景下,外国留学生对汉语人名词语的掌握和熟知程度,是衡量其语言水平是否“地道”、汉文化底蕴是否“深厚”的标志。基于汉语国际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分析人名词语的来源、人名词语意义的泛化、人名词语传递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人名词语所具有的语法、语义特点等,将对汉语国际教育有所启示。
汉语国际教育;人名词语;文化内涵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和揭示一个民族的文化。透过词语的文化内涵,人们可以了解该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特点。在汉语言中,有一类特殊的专名——人名词语(包含被人格化了的神怪的名字)。这些人名词语有的来源于文学作品、有的来源于历史人物、有的来源于民间传说、有的来源于宗教故事。这些词语除了具有名字的作用,还蕴含着大量的汉民族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李树新先生曾经指出:“这些主要人物的名字除了其本体意义之外,还抽象概括出了新的意义,成了负载一定文化意义的俗语,每个名字在人们心中都代表着相当固定的形象,一个个名字就是一个个文化语言符号,具有表达特定文化背景和特定文化观念,即指称特定类型人物的文化功能”[1]。
这些出现在书籍、杂志、网络,甚至日常口语中的人名词语,对中国人来说,在理解和使用上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对母语非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却并非易事。具体例句如下。
1.在我眼里,爸爸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
2.多亏了这个小伙子,才没有迷路,我今天真是遇到了活雷锋。
3.婆婆们都不喜欢林黛玉式的儿媳妇。
4.你要真是喜欢她,我给你们当红娘。
5.如果没有你这个伯乐,我怎么可能进到这么好的公司啊!
上述例句中的“诸葛亮、雷锋、林黛玉、红娘、伯乐”等都属于人名词语。人名词语进入普通话成为普通词汇,但又不同于普通词汇,普通词汇可以根据其语素意义猜测出大概含义,而这些人名词语从字面上完全看不出任何意义。由于人名词语独具的民族性和汉语国际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汉语学习者看到这些人名词语更有“不知所云”之感。究其原因,是因为每一个人名词语背后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只有了解“人名”背后的故事,才能在“人名”和“典型意义”之间建立起联系,进一步学习和使用人名词语。
人名词语都有特定的来源,其中大部分来源于文学作品,其次是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和宗教故事等。作家们根据历史真实人物和事件写成小说,把很多历史真实人物的原型搬到文学作品中,所以有的人名既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又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这类人物的知名度高,他们的名字更为人们所熟知,如诸葛亮、包公、陈世美等。
来源于文学作品的人名词语。如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武大郎、红娘、林黛玉、刘姥姥、贾宝玉、潘金莲、阿Q、祥林嫂、花木兰。
来源于历史人物的人名词语。如姜太公、诸葛亮、张飞、秦桧、岳飞、西施、包公、杨贵妃、雷锋。
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人名词语。如:孟姜女、伯乐。
来源于宗教故事的人名词语。如菩萨、阎王,人们在这些被人格化了的神身上赋予了人神共有的特性。
“人类用有限的语言去表达无限的概念时会产生思维的贫穷。为了弥补概念系统的空缺,最常见的方式便是依赖已有的语言形式扩展出新的语义和用法”[2]。普通人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除了用来“称呼”和“标记”,没有别的作用和意义。而上文列举的“诸葛亮、猪八戒、西施、陈世美、武大郎”等名字,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失去了称呼的作用(重名以外)。也可以说,它们并不是作为名字的称呼意义而存在,而是作为称呼意义之外的其他意义得以流传至今。那么,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是如何在流传中产生“一词多义”的呢?
(一)极端的典型性
这些人名词语所指称的人物形象都具有极端的典型性,他们大都是历史上的“大善大恶”之人,有着超乎寻常的“行为”“样貌”“经历”“个性”和“智慧”,人们通过评书、相声、戏剧、故事、电影、电视等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口耳相传,代代相传。因此,这些人物形象所独具的“典型性”逐渐深入人心,渗透在汉民族的骨髓和血液里,折射出汉民族的精神和心理。如诸葛亮神一样的智慧,包公的清廉正义,窦娥的千古奇冤,林黛玉的多愁善感,陈世美的忘恩负义,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潘金莲的不守妇道,孙悟空的嫉恶如仇、不畏艰险、热爱自由,猪八戒、武大郎的“出众”样貌,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等。
(二)表达的经济性
汉语词汇大多以单音节语素为构造单位,多数语素在构词时其意义基本保持不变,语素意义与词义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正是因为语素的这个特点,人们可以随意简省地表达想法,能用一个字表达的绝不用两个字,这也是同音词、多义词、缩略语、旧词新义产生的原因。当今网络时代出现的“不明觉厉、十动然拒、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词语更是语言发展中经济性原则的明证。
人名词语的经济性体现在:人名词语的意义并不是字面语素意义的简单加和,而是在一个“名字”中蕴含了丰富且大量的有关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民族价值观、民族心理等诸多元素和信息。例如,一提到“秦始皇”这个名字,会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他开创了史无前例的封建社会,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统一了六国文字、钱币、思想、文化,建了长城;他残暴治国、焚书坑儒、杀人无数。仅仅三个字,却浓缩了如此丰富的信息,还有哪种词汇能比人名词语更具经济性呢?
(三)高度的相似性
人们常常根据已知的事物认识和判断未知的新事物,当人们发现未知的新事物和已知事物之间具有部分或整体相似性的时候,便用已知的事物判断和评价未知的新事物。当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以一种“基因”的方式存在于民族心理最深处的时候,人们便用这种“典型性”来评价与之具有相似特征的某个人或某一类人。又因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甚至不同个体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存在差异,使得人们对这些人名词语所指称的人物形象的认知与评价也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对于同一“典型”,有的基于奇特外貌上的相似性,有的基于独特个性上的相似性,有的基于奇特经历上的相似性,虽然判断和评价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是遵循高度相似的原则。
6.别看他长得像个猪八戒,心地还挺善良的。(“他”与“猪八戒”的相似之处是“外表丑陋”)
7.你这个人怎么整天跟猪八戒一样又懒又馋啊!(“你”与“猪八戒”的相似之处是“又懒又馋)
8.中国象棋著名棋手:少年姜太公——许银川。(“许银川”与“姜太公”的相似之处是“聪明智慧”)
9.30岁的剩女不能做姜太公,要主动去约会相亲。(“剩女”与“姜太公”的相似之处是“不主动”)
这些名字之所以能千古流传而不被遗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名字已经完全和它们所指称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合而为一了。这些人物除了具有普通人的共性之外,更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特性”,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特性”使之“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这些具有“典型”特质的人名词语饱含和浸润了人们对这些人物或赞美追求颂扬、或同情憎恨批判的丰富情感,渗透了汉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一)表达对智慧、自由、公平、乐于助人的崇尚和颂扬
诸葛亮的聪明智慧、孙悟空的神通广大、花木兰的忠义孝顺、红娘和雷锋的乐于助人、西施的美丽、包公的正义,这些美好的特质早已深深浸透于汉民族的骨髓和血液中,成为人们所崇尚颂扬的优秀品质的代名词。
(二)表达对背叛、奸佞、忘恩负义、麻木不仁的无比痛恨
陈世美的背叛和忘恩负义、潘金莲的不守妇道、秦桧的阴险狡诈、阿Q的自欺和麻木不仁等,人们对这些人物的恶德恶行深恶痛绝。
(三)表达人们同情、厌恶、恐惧和渴望等的普世情感
同情林黛玉的体弱多病和窦娥的悲惨遭遇,厌恶猪八戒的贪吃好色、丑陋懒惰,鄙视张飞的粗鲁莽撞,恐惧阎王的无恶不作,渴望自己的才能被伯乐发现和大慈大悲的菩萨能救苦救难等。
(一)人名词语前后可以加上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
人名词语具有结构凝固、整体使用、不可拆分、语法特征名词化的特点。人名词语前后可以加上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比如:在人名词语“雷锋”的前边可以加上修饰性的词使之构成:“活雷锋”“女雷锋”“洋雷锋”“新时代的雷锋”等。在人名词语的后边也可以加上限制性的词使之构成:“雷锋式”“包公脸”“菩萨心”等。
只有少数人名词语可以受程度副词“很、太、真、怎么这么、怎么那么”等词语的修饰。比如“阿Q”这个人名词语,可以说:“你太阿Q了!”“你真阿Q!”“你很阿Q!”“你怎么这么阿Q!”“你不要那么阿Q好不好!”
(二)人名词语还可以用在“……比……还/更……”句式中
10.警察同志,你说我偷了他的钱包,我真是比窦娥还冤。
11.你儿子有潘安之貌,不,他比潘安更/还帅。
(三)表示个体和群体的特征
表示个体特征的时候,可以用于“……是个/像个+人名词语”“……跟/像+人名词语似的/一样”“……这个+人名词语”等句式中。
12.我妈妈总嫌我男朋友个子矮,说我男朋友是个/像个武大郎,死活不同意我们交往。
13.我不喜欢整天混在女孩子堆儿里像贾宝玉一样的男生。
14.我们公司不需要张飞一样有勇无谋的职员。
15.你这个陈世美,抛妻弃子,灭绝人性,一定会受到法律制裁的。
表示群体特征的时候,人名词语后边可以加上“们、一些、这些”等表示复数特点的词。比如:“伯乐们”“一些雷锋”“这些刘姥姥”等。
(四)构成歇后语、成语等固定短语
大量的人名词语构成了歇后语、成语等固定短语,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不过来了”“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3]等。这些带有人名词语的固定短语,既可以单独成句,也可以充当句子成分。比如:
16.你爱上了他,觉得他什么都好,情人眼里出西施了[4]。(单用)
17.我本来是一片好心,被他这么一说,倒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了。(宾语)
(一)表义的单一性
一些人名词语的典型性比较单一,比如:
【包公】[历史人物]+[公正、廉洁的清官]
【潘安】[历史人物]+[美男子]
【伯乐】[传说人物]+[发现、推荐人才的人]
【武大郎】[《水浒传》中的人物]+[个子矮小的人]
【窦娥】[《窦娥冤》中的人物]+[被冤枉的人]
【菩萨】[佛教中的神]+[心肠仁慈的人]
【祥林嫂】[《祝福》中的人物]+[精神受过打击反复絮叨同一件事情的人]
【陈世美】[《铡美案》中的人物]+[忘恩负义的负心汉]
【红娘】[《西厢记》中的人物]+[媒人]
【猪八戒】[《西游记》中的天神]+[丑陋、贪吃、懒惰的人]
【阿Q】[《阿Q正传》中的人物]+[精神胜利法]
【雷锋】[当代人物]+[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人]
还有一些“典型”虽然具有相同的特质,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比如,同样是“智慧”的典型,诸葛亮突出的是“神性”和“神化了”的智慧,而姜太公具有的则是“经验型”和“姜是老的辣”的智慧。
【诸葛亮】[历史人物]+[有智慧的人]+[料事如神的人]
【姜太公】[历史人物]+[有智慧的人]+[等待别人主动的人]
同样是“美女”的典型,杨贵妃美在“身材丰腴”,林黛玉侧重其“多愁善感”和“病态”之美,而西施则是不胖不瘦介于二者之间的标准美女。
【西施】[历史人物]+[美女]
【杨贵妃】[历史人物]+[身材丰腴的美女]
【林黛玉】[《红楼梦》中的人物]+[多愁善感的美女]+[病态的美女]
(二)表义的开放性
人们对“典型”的判断和评价也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贴在同一“典型”形象上的标签也是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人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评价是可以不断补充和丰富的,是开放的,这也是旧词产生新义的因素之一,比如:
【白骨精】[《西游记》中的妖怪]+[漂亮性感诱惑男人的女人]+[白领骨干精英]+……
【花木兰】[历史人物]+[女扮男装的人]+[巾帼英雄]+[女汉子]+[女强人]+……
【孟姜女】[传说人物]+[苦等丈夫的女人]+[留守女士]+……
(18)再也不要小看新时代的女性了,她们在职场上个个都是花木兰、穆桂英和白骨精。
【张飞】[《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粗鲁莽撞的人]+[有勇无谋的人]+……
【孙悟空】[《西游记》中的天神]+[有能力但不受约束的人]+[机智好动的人]+[变化超多的人]+……
因此,我们不仅要弄清这些人名词语特定的来源和文化内涵,还应该了解此类词语的语法及语义特点。
综上所述,大量存在的人名词语因其蕴含着丰富的汉民族元素而独具特色,不仅是外国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难点。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名词语的特殊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1]李树新.论人名题材熟语的文化特性[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28-132.
[2]吴利利,刘丽莲.专有名词泛化的认知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128-130.
[3]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编写组》.《汉语成语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525.
[4]王涛.中国成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81.
A Study of Chinese Name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Lou Xiurong
(College ofInternational Education,Shenyang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
In Chinese language,name words embody strong ethnic characters and represent history,culture and value of the nati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the proficiency and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name words by foreign students would show whether they have mastered the language,which also shows whether they have an insightful Chinese cultural connotation.This paper is expected to enlighte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with the analysis ofthe origins ofname words,the generalization ofthe meaningofname words,the 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 ofname words and grammatical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name words.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name words;cultural connotation
H 12
A
1674-5450(2017)01-0120-04
【责任编辑:赵 践 责任校对:赵 颖】
2016-08-02
娄秀荣,女,黑龙江黑河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