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颖(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策略
苗颖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面对发达国家回归实体经济、产业竞争的加剧,我国确立了“中国制造2025”、打造制造业强国的发展战略。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的优势产业,必须紧密结合国家的战略方针,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以制造业集群化发展作为突破口,通过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工业强基和品牌引领等重大工程的实施,实现辽宁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
中国制造;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世界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坚实的产业作为支撑,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世界各国在21世纪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其中以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新工业法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行动方案,均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扶持重点。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把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为装备制造业大省的辽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辽宁的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在机床、船舶、石化通用装备等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截至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 959户,主营业务收入11 783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主营收入为1 895.7亿元,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16.2%。但是单机多、成套少,初中级产品多、高端装备少的现状突出,分工协作、产业配套的生态体系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建立一批专业化分工协作、有效配置生产要素、降低创新成本、节约社会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这为辽宁面向未来发展装备制造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目前,辽宁省规划建设的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达到42个,2015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0 885亿元,占全省重点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的42%。其中,沈阳市的大东汽车及零部件、铁西装备制造业、民用航空等8个特色产业集群,大连市的金州汽车、庄河机床、瓦房店轴承、旅顺船舶等8个优势产业集群,居全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前列。目前,全省产业集群的建设模式均以工业园区为基础,强化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经过多年的建设,集群的规模和水平与自身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制定新一轮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若干意见的调研过程中曾指出:辽宁的产业集群没有完全真正形成,省内之间产业链上的联系相对较少,园区内企业间产业关联性较小。很多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对外依存度较高,机器人的减速器与传感器、海洋工程装备等重大技术装备的关键零部件省内外无法配套。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提出:用15年的时间,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省的战略目标[1]。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立足省情,在巩固制造业大省地位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在重点领域的突破,实现辽宁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
(一)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打造协同创新的产业集群环境
一是加快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体系。以机器人和高档数控机床两个产业集群为突破口,组织集群内的上下游相关配套企业,以及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初级供应商,以市场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汇集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开展基础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强化企业在全流程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培养出一批高层次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产业工匠组成的创新团队,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有全局性和带动性的核心技术与产品。二是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为产业集群提供社会化服务。引导企业克服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将注意力和关注度集中于核心业务,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检验检测、融资保险、质量认证、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等领域,建立风险与收益分担机制。三是以标准和知识产权为引领,引导产业竞争的方向。国际上通行的说法是: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集群化的协同创新,必须发挥企业、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作用,构建起集国内外标准采集、加工、研制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标准信息公共平台,引领产业发展。
(二)开展结构优化升级工程,优化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布局
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与地区的发展规划与战略相结合,必须与结构调整方向相一致。随着辽宁的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两大区域战略列入国家级战略,沈阳和大连国家高新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辽宁的装备制造业必须围绕着国家战略提出的目标要求,精准定位。一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产业链关联企业抱团发展,引入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二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服务体系健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集群。三是建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生态体系。全省发展装备制造业要防止区域间的均质化倾向,在优势地区以龙头企业发展特色集群的同时,其他地区可以考虑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配套企业,以及实现差别化竞争、形成未来产业竞争优势的新兴企业。
(三)结合智能制造工程,提升产业集群的信息化水平
一是以研发数字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为目标,推动全产业链协同设计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产品质量、原料投放、品质溯源等关键流程的信息化,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二是将“互联网+”根植于集群企业间的协同与协作,建立大数据、物联网、云制造的信息平台,实现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开展工业强基工程,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基础配套能力
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是当前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瓶颈。我省装备制造业重点产品盾构机中的控制系统和传感器,机器人中的减速器和芯片,输变电设备中的硅钢片等每年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集群化发展有助于主机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协同发展。在信息与资源共享、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的机制下形成共同的研发体系,开展基础性、共性的技术和材料联合攻关,在已经具备产业基础的高速(高精)轴承、高可靠性密封件、极限压力和温度传感器等取得突破。
(五)实施品牌引领工程,加速推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品牌化效应
品牌具有辨别商品和企业的作用。一个好的品牌可以让企业与竞争对手形成明显的差异化,赋予企业独特性和可识别性,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行走市场的身份象征。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虽然已经摆脱了贴牌生产、代加工的阶段,但在业内拥有较高的品牌影响力、知名度和品牌溢价能力的企业仍占少数。品牌的培育不单单是成套企业的个体行为,更需要整个配套体系的共同参与,以质量溯源体系、认证体系、技术标准和信用体系为依托,共同树立产业集群的整体形象,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
(一)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
传统产业园区(集群)的基础设施更关注于“七通一平”等实体性生产要素建设,而打造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现代产业集群,完善光纤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深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则是新的基础设施范畴。无论发展新兴产业还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企业设计、制造、管理、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发展网络制造等新型生产方式,开展网络实时诊断、流程优化再造、云服务等新型服务,必须以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为依托。据不完全统计,辽宁重点发展的42个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中,实现光纤宽带和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的园区不到50%。
(二)土地集约使用问题
土地、技术与资本已经成为发展产业集群的基本要素,而土地是第一要素。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具有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现代化的特点,对土地的需求远远小于传统制造业,但在发达地区仍然面临国家土地规划指标红线和原有传统产业园区短时不能退出的双重挤压。面向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集群园区的建设更应发挥土地的利用效率。我国深圳、重庆等地区产业集群园区,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不单纯追求数量的扩张,更强调土地的集约化与投入产出比,平均投入强度超过30亿元人民币/平方公里,最高产出强度则达到销售收入200亿元美元/平方公里。我省的集群园区占地面积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但单位面积的产出水平却与发达省份相比具有相当大的差距。部分开发区规划面积过大,用地粗放,集约程度不高。一些开发区存在企业厂房闲置和土地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不足的问题。辽宁省沿海经济带部分园区,一方面大面积填海造地;另一方面,大量土地闲置,特别是一些废弃盐田和滩涂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在土地利用上,开发区普遍存在核准面积多,建成面积少。
(三)公共资源的利用问题
高校和科研院所一直是国家进行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主力军,长期以来大量的政府性资金投向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用于人才的开发与培育,以及科研基础设施和检测、试验等科研的投入。发展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应集聚这些优质资源,减少重复性设备购买与维护成本,探索高校、科研院所采取科研设施有偿性服务等方式,与集群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合作模式,扩大技术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加速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创新能力。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制造能力和综合实力。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对于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省具有重要作用。国务院在新一轮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文件中指出:要把老工业基地建设成为以创新引领、智能高效、绿色低碳、结构优化为特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就必须引导社会各类资源向装备制造业的重点产业集聚,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不断优化供给结构,努力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2]。
(一)优化各级各类产业集群的形态和布局
要对省内各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进行功能定位,组织编制全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总体发展规划,完善集群间的空间布局和数量规模,形成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全省集群式发展格局[3],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统筹生活区、商务区、办公区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继续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首要任务,着力为企业投资经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配套完善的设施、共享便捷的资源。
(二)发挥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建设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基地
充分运用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科技专项计划、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及辽宁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国家和省级的各类专项资金,集中扶持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率先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抢占全国装备制造业的竞争高地,持续保持全国重大技术装备基地的地位[4]。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工具,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向装备制造业实体经济注入新鲜的“血液”。通过金融创新对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的扶持,来提高全行业的投资信心。鼓励和扶持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集团)通过上市融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等直接融资方式,拓宽企业资金渠道,使企业真正成为投资决策的主体。
(三)加快建立并完善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搭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紧密协作的产学研用的创新体系,通过建立装备制造业创建公共服务平台,围绕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开展行业基础性和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5]。促进科技成果研制面向市场、面向需求,向产业化转化。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率先在本省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四)加快重大技术装备示范推广应用,推进装备制造业的成套化和配套化水平
对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产品,在市场开拓、产需对接、示范应用方面应给予政策倾斜,在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试点示范项目上要优先推广应用,提高辽宁省本地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协作配套率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和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在重大工程设计、建设、装备采购等招投标工作中的指导,在同等条件下提高辽宁省产装备产品采购比例。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组成产业联盟,发挥现有机器人、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输变电、船用柴油机等产业联盟作用,积极组建航空装备、风电装备等产业联盟,推动联盟内企业在市场、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对接活动。
(五)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发挥辽宁电力装备、石化和冶金装备、重型矿山和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影响力,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带动辽宁装备“走出去”。逐步实现辽宁由装备产品输出为主向技术输出、资本输出、产品输出和服务输出并举的转变。建设一批境外制造业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企业,建设一批重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
[1]辽宁省人民政府.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Z].201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Z].2016.
[3]祝宝良.构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政策支撑体系[J].科技成果纵横,2010(1):7-12.
[4]苗颖.辽宁省振兴十年科技创新政策研究[J].理论界,2016(7):23-31.
[5]冯志军,朱建新.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二阶段效率评价及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4):103-107.
Cluste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Miao Ying
(College of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enyangAerospace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136)
Confrontingthe facts that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return tothe real economyand industrial competition becomes fiercer,China have started the“Made in China 2025”plan to build a powerful manufacturing country.In the newround of developing Northeast China,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dominant industry in Liaoning province must be combined with national strategies,focusing on cluste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tructure optimization,strong industrial base and brand leading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aoning to a manufacturingprovince.
made in China;industrycluster;equipment manufacturingindustry
F426.4
A
1674-5450(2017)01-0007-04
【责任编辑:李 菁 责任校对:王凤娥】
2016-11-09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L10AJL002)
苗颖,女,辽宁沈阳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讲师,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统分析与管理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与市场营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