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冬菊
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文/陈冬菊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更好地在掌握知识之后能领悟到背后支撑知识成立的逻辑性。从小学数学的角度上看,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开始形成数学思维、逻辑思维的时期,由于小学生在这个阶段理性思维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考虑从作业设计的角度去着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拥有对基本数学常识的判断与理解。因此,借助数学作业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时,教师首先应当以概念认知为设计基础。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与合》为例,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为此,教材设计了很多活动,比如:让学生分水果、分糖果、分纸笔、收作业等。从学科素养的角度上看,分与合折射的是代数的基本法则,比如加减乘除,它的本质就是数量的分与合。对于这一概念的认知,教师就应当要上升到这一高度,而不是单纯地把东西拆分或者合并,它是数学世界运行发展的一种法则原理。为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可以按照“个性到共性”的原则,给出若干项分与合的动手活动或者数数活动,然后引导学生在多次活动中归纳出活动的个性,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并逐渐将这种体会引导到对分与合思想的本质概念认知上。
在基于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下,学生需要切实地掌握数学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以解决问题为设计定位。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与《元、角、分》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课外作业,邀请家长一起参与。教师请家长去菜市场买菜、去超市买生活日用品时,带上孩子一起去,然后让孩子在收银员结账之前先尝试计算需要支付的费用,并且由孩子从家长的钱包里面拿出相应的钱来支付。在这个作业中,学生对于元、角、分的认识,就从书面教材过渡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与此同时,学生对于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也从书面背后附带的练习题过渡到具体的生活使用中,这就是一个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作业设计。
学科核心素养非常强调学科思维,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锻炼数学思维为设计目的。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我们身上的尺》为例,这个内容紧接《厘米与米》,它给学生的启发是以学生自己身上某一个部位作为丈量的工具去测量其他物体的大小。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布置一个课堂活动作业,教师指定课堂上某一样物品,让学生在不直接借助测量尺的前提下去预估物品的尺寸。比如,用自己的铅笔盒、橡皮、课本等作为基本测量单位,首先明确基本测量单位的数值,然后用这一基本测量单位来测量其他物品,这就是思维的灵活变通。可以看出,当教师以锻炼思维为目的来设计作业时,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就必须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认知,就从单一扩展到多元,这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体现。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设计落点。因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建立在学科基础知识之上的,学科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的概念认知、方法运用等,因此,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方式。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为例。这个单元的内容表面上看,是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但是这其中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考虑,包括数据收集的渠道、数据收集的起始时间、数据收集的目的导向、数据收集的有效性等,这些都是隐藏在数据背后的逻辑原理。因此,学生在收集与整理数据时,就必须考虑到上述所罗列的问题,当学生在逐一思考时,其实就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这无疑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方式。
作业是教师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既是学生“练兵”的方式,也是教师验证教学成果的渠道。从核心素养的培养上看,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可以考虑以概念认知为设计基础、以解决问题为设计定位、以锻炼思维为设计目的、以综合能力为设计落点,将数学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日常的各个环节,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培养起数学学科素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市陈尚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