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萍 张建华 刘丽华
(绍兴文理学院 医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现况及发展
——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
阮 萍 张建华 刘丽华
(绍兴文理学院 医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时代已经开启。生物医学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检验医学的变革与发展。这也迫使我们反思当前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是否符合当前检验医学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回顾绍兴文理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历史与现况,分析了检验医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设想。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素,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三原则,尽力弥补专业教育与医学检验实践的差距,提升检验专业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
医学检验技术;发展趋势;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检验医学是一门在医学检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科学地运用现代物理化学方法、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的学科,利用实验室各项工具对人体健康状态及生理功能进行评估,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多学科交叉的医学前沿学科。目前,随着现代生物医学的迅猛发展,生命的奥秘不断被揭示,新颖的检验技术层出不穷,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新的检验项目不断被开发,检验医学的发展迎来了新的篇章,这将更有效地帮助人们早期发现和战胜疾病。支撑检验医学的专业就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绍兴文理学院医学检验专业的高等教育始于2001年,2006升为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至今已向社会输送本科毕业生400余人,主要分布在各级医院、中心血站、疾控中心、医药及检验检测等机构工作,也有一些学生考取厦门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等名校研究生,其中1人还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2014年起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将医学检验专业更名为医学检验技术,并与医学影像技术合并为医学技术大类招生,一学期后分流教学,现有在校生79人。
目前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办学方式主要有两种模式[1-2]:第一种是“医院办学模式”,即以医院检验科为主体,检验科与检验系合二为一,缺点是理论与临床实际运用紧密结合,但办学规模较小,难以企及临床检验上游(体外诊断试剂研发生产)和下游(检验装备维护维修)。许多知名高校的检验专业往往属于此模式。第二种是“学校办学模式”,即以学校为办学主体,医院检验科协助,缺点是由于学校实验仪器的更新率不高,仪器、试剂、方法明显滞后于临床,在临床检验的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方面也与临床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但办学规模可较大,专业范围可扩展至临床检验的上、下游。许多地方高校的检验专业办学多属于此模式。绍兴文理学院医学检验专业也属于此模式。
为适应新形势下医学发展的需要,2012年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中,将医学检验专业归入“医学技术”类,学制从5年改为4年,学位授予从医学学士改为理学学士学位,人才培养要求为“突出医学检验的技术特色,以检测物的理化特性为中心。”对于绍兴文理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来说,虽然学制、学位授予基本不变,但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有必要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即以适应医学检验向“仪器自动化、试剂商品化、方法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方向发展,实现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熟练手工操作型”向“能熟练操作精密分析仪器、全面掌握现代化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方向转变,逐步落实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2-3]。
(一)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
医学检验是当今生物学和医学中变化最快的专业之一。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许多新方法、新技术丰富了检验医学的内容,拓宽了检验医学发展的空间。目前全国已有将近10万家实验室,还涌现了很多第三方独立检验医学实验室。尤其是近10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检验医学发展呈现以下几个趋势[4]:
1.学科定位将由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转变。从简单地出具检验报告,转变为更加深入临床,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的更加权威的循证依据。随着计算机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引入,由疾病发生后的检验验证变成前瞻性的检验,如配合精准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实施。
2.实验室将由原始的手工操作向自动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集大型化、集约化、高通量、高精度为一体的全自动实验室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检验项目从30年前的100项左右达到今天的1千多项,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3.实验室管理趋向现代化、正规化,引入了专业的实验室管理理念,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一大批实验室按照国际标准通过了如ISO15189或ISO17025或CAP实验室认可,使得我国的实验室检测质量与国际水平接轨。如绍兴文理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临床检验中心正在积极准备ISO15189实验室认可评审活动。
总之,未来的检验医学将向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人性化和临床化的“五化”发展。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教育更新的周期,这些革新对医学检验教育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将从根本上对检验医学人才的培养产生指导性作用。
(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
精准医学、转化医学以及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等一系列新事物的出现,为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方向。
1.精准医学。精准医学[5]是根据个体基因特征、生活环境及习惯进行疾病干预以及治疗的最佳方法,目标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和诊断,制定个体化的疾病预防与治疗方案。美国2011年首次提出精准医学概念,2015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启动“精准医学计划”[6],短期目标是加强精准医学在肿瘤治疗上的应用,长期目标是探寻适用于整个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科学解释,评估疾病风险,深入了解疾病发病机制,探寻最佳治疗方案,预防疾病,保证人类健康。我国也相继开展了精准医学项目的研究,如基因测序临床试点(包括遗传病诊断、产前筛查与诊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对药物代谢酶和药物靶点基因检测技术、肿瘤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技术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规范化指南,为我国精准医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在精准医学的背景下,许多新技术手段应用于传统项目,同时又催生新检测指标,如基因测序、组学检测、生物标志物芯片检测、微生物群分析、3D医学成像等;而在此平台上,需检验人员增强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或代谢组学检测分析数据中的管理、存储、挖掘、处理和转化能力,保证准确、高效和快速地分析出个体的遗传、代谢信息,发掘与疾病诊断或预后关联的遗传学标记,辅助临床医生精准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因此,如何提升检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检验人才,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2.转化医学。转化医学[7-8]是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已成为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发展的导向。其核心理念是以患者或疾病为中心,紧密联系临床,为疾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服务。检验医学作为转化医学中连接基础和临床的重要桥梁平台,是医学学科群中最容易实践转化医学的专业之一。因此,将转化医学与检验医学相结合,培养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可能是解决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问题的一种新途径。转化医学理念不仅充分展示了“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学习方向性,也充分展示了“如何解决问题”的应用性。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中引入转化医学理念,有助于学生明确以应用性为导向的学习目的,提高应用技能。
3.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独立实验室)是针对人体标本,运用物理和化学技术进行医学检测的非政府专业性的检验机构[9]。其检验工作效率高,费用低,专一性强。它通过资源共享,可以为医院、患者提供检验服务。独立实验室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小医院或部分中型医院在检测项目、检测能力和检验工作人员少等方面的不足,对大医院也能在一些检测数量少而没有开展的“冷门项目”上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给临床诊疗工作和病人带来便利。从2009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医学检验所标准(试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第三方服务,同时借助一系列措施为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便利[10]。至2016年,我国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真正迈上了发展快车道[11]。但目前国内独立医学实验室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社会公众认可度、医保报销制约、行业监管等,而首当其冲的还属优秀检验人才短缺的困境。因此,对于培养检验人才的高等院校来说,校企合作办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鉴于上述在医学检验领域发生的一些新变化,出现的一些新事物,可见近年来本学科正在发生快速的变革之中,而且还将进一步深入,因此,本专业的建设规划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也应做出合理的调整,才能紧紧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也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因此,科学合理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逐步修订完善。培养方案涉及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设计,我们认为,应该以“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三原则为指导方针修订新版人才培养方案[12],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1.重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中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全校选修课程等,共计160学分,远低于与同类院校,建议增至180学分。在此基础上,我们思考如何根据专业特点以及毕业生考研大纲(西医综合或检验综合),适当增加课程,体现“厚基础”的指导原则,如在公共平台课程增设医用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等基础数理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中基础医学概论分解为各门独立的基础医学课程等。根据国家标准委2016年7月发布将“输血医学”升格为二级学科,在专业课程中增设临床输血学检验;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将部分原专业方向选修课转变成必修课;进一步丰富专业拓展类选修课程,如科研类、公共卫生检验类及临床检验下游有关的课程,以利于接轨检验检测相关的仪器或试剂生产企业的人才需求。
2.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以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前期已优化重组实践教学内容,缩减验证性、演示性内容,增加综合性、拓展性内容。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医学检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创新设计实习内容、实习组织模式与管理模式。加强科研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的设计,在部分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中,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更贴近临床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为36.56%,可以很好体现“重实践”这一指导方针。目前已经形成实验-见习-综合实训-毕业实习这种递进式培养模式,有效地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系统衔接,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另外,还可通过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无论是参加院校、省或国家级别的技能竞赛活动,既是学生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展示各种能力和风采的平台,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契机。
3.提高职业能力:如何体现“强能力”,适应当前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的需要,除了上述提到的专业技能以外,本专业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数理统计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如何面对海量数据得出有诊断价值的信息也是一项基本职业能力。此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包括如何从临床检验实践中发现问题、文献检索与阅读、科研设计、数据统计分析、论文撰写与发表等环节。增设系列课程,包括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文献检索、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等课程。
(二)提升师资队伍的学术(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方案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通过“外引内养”,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努力引进具有丰富临床检验工作经验的高层次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应积极引进临床检验诊断学或相关专业的青年学者作为人才储备与梯队,形成老中青学术(教学)团队;与此同时,不能忽略在岗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培养,努力通过一切手段提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通过进修访学、职称晋升、攻读学位、双师型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科研与教改项目的申请与实施等等,进一步加强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能力。
(三)教学与科研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科研则是高校的灵魂。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两大根本任务。两者不是对立的,有人说“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学内容来源于科学研究,所有学科无一例外”,可见两者是密切联系的[13]。如果我们的专业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重科研而轻教学,那么专业建设就偏离了方向。要努力引导全体教师,将教学列为全年的主要工作。
1.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重构的基础上,明确课程负责人及教学团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选取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在确保专业课程基本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课程教学团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改革,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与“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在未来几年中,原则上每门专业主干课程均应实施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做好教研活动制度化,活动主题与形式多样化,主题可以涉及检验医学教育教学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听课评议等。
2.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努力营造科研氛围,不仅涉及教师,也包括全体学生。尽管研究方向是根据自身学术背景自由选择的,但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应该紧紧围绕本学科——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开展研究,只有这样,科研反哺教学才能真正地实现,也便于形成研究方向与学术团队。鼓励教师指导本专业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同样也要求在本学科领域内选择研究方向,具体形式可以包括学生科研项目以及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科研,教学相长,必将促进教师自身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宏观上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科发展。
(四)合作与交流
扩大对外合作交流,是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近年来,检验医学进展十分迅速,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出现,临床检验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迅速提高,自动化、智能化、产业化已经出现并将不断扩展延伸。而医学检验教学未能跟上临床检验的发展步伐,理论与实践脱节越来越严重,通过扩大合作,增进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上述问题。
1.加强校院合作。尽管医学检验新设备、新技术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但鉴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校内专业实验室建设仍然远远落后于临床检验实验室,严重影响实践教学质量。当前,学校与多家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检验科(中心)有教学合作,聘请一批高职称的临床一线检验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教学、课程内见习、毕业实习带教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实验室建设滞后等问题,在未来的专业建设中,应该进一步加强校-院合作,可以将教研室设在医院检验科内,充分利用医院检验科硬件设施以及人力资源,也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社会,完成角色转换。
2.推进校企合作。当前,医学检验相关企业,尤其是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发展空间巨大,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机会,但与此同时,对人才培养也有了不一样的要求,毕业生不但要适应医院检验科的环境,也应该符合医学检验相关企业以及科研机构检验人才的要求。校企合作是培养医学检验人才的新途径,也是在当前适应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如何推进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是个难题。我们认为:(1)转变思想观念:要正视这一新生事物,正确面对,摒弃传统的企事业单位偏见,相关利益方,包括学院、系(学科)、教师、学生及其家长都要转变思想;(2)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要充分考虑双方特点、需求与发展方向,争取建立长效合作机制;(3)校企联合改革课程体系,参与讨论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增设符合当前检验医学发展趋势的新课程,设立实习基地等;(4)校企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由企业提出研究目标与资金,学校提供技术支持,积极鼓励师生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横向课题研究,既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5)尝试订单式培养,设立企业奖学金,共建产学研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3.扩大校际交流。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开展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交流,主要可以包括:(1)参加与医学检验教育教学相关的会议;(2)访问同类或高层次院校,吸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3)参加与医学教学改革相关的短期培训班;(4)推进学生校际交换生项目,让学生走出校门、省门,甚至国门,这项工作虽然刚刚起步,却也获得学生认同。各级部门应该积极鼓励普通教师、学生积极参与校际交流活动,并做好活动结束后的分享交流,以及推广应用,而不至于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的检验医学领域正处在快速变革之中,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也应及时做出调整,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社会需求。专业建设方案的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均离不开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人才引进与教师发展是关键所在,有了这个前提,才能切切实实推进各项工作,最终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
[1]郑磊,张继瑜,王前.我国检验医学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24-25.
[2]马丽,周光纪,梁统,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五改四”后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9):892-894.
[3]马文莉,樊绮诗.医学检验实验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罗旭,张宏雁,吴强,等.新时期医学检验院系融合发展模式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9):2787-2789.
[5]吴聪,方超萍,俞靖龙,等.精准医学给予检验医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7,40(1):14-16.
[6]COLLINS FS,VARMUS H.A new initiative on precision medicine[J].N Engl Jed,2015,372(9):793-795.
[7]陈清泉,林旎,林梨平,等.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1):53-54.
[8]ADAMS JU. Building the bridge from bench to bedside.[J]. Nat Rev Drug Discov,2008,7(6):463-4.
[9]程敬伟,傅谭娉,孟群,等.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发展现状及服务模式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4,29(1):1-4.
[10]孙燕.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市场作用及发展前景[J].医疗装备,2017,30(2):67-68.
[11]黄柳.独立医学检验迈上快车道[J].中国医院院长,2017(Z1):64-65.
[12]张本斯,郭宪国,张雷,等.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5):712-714.
[13]王月健,王玲.论高校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19(2):70-72.
(责任编辑鲁越青)
TheStatusQuoofMedicalLaboratoryTechnologySpecialtyandItsDevelopment
Ruan Ping Zhang Jianhua Liu Lihua
(Medical School,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With the completion of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in the 21stcentury,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time of post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biomedical field have greatly promoted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 This also forces us to reflect on whether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specialty and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can meet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social needs of the entire laboratory medicine field. Grounded upon a brief review of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our school, the present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boratory medicin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brought about by this growing trend,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visions of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It is believed that it is appropriate to adjust the personnel training goal, infiltrat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elements within the original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adhere to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solidifying foundation, stressing practice and strengthening ability”, try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medical examination practice, and enhance the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for undergraduates of laboratory specialty.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endency; specialty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10.16169/j.issn.1008-293x.j.2017.12.004
G642.0
A
1008-293X(2017)12-0020-06
2017-08-16
阮 萍(1964- ),女,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医学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