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国庆 吴艳玲
(绍兴文理学院 医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多维探索
——以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为例
柳国庆 吴艳玲
(绍兴文理学院 医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绍兴文理学院医学人文教育初步形成了“以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为主线,做强主渠道和主阵地;以环境育人与实践育人为补充,不断增强感染力和渗透力;以医学文化建设活动为特色,让医学人文精神浸染每个医学生的血液”的基本做法和特色。依托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创新工作思路,致力于培养医学生的深厚人文素养和高尚道德情操,这是学校进一步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由之路。
医学人文教育;人文精神;文化建设
医学人文教育是指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和人文教育实践活动等,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够对病人实现人文关怀。[1]地方综合性高校承担着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既十分必要,又具备有利条件。传承优秀地方历史文化,依托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提高思想认识,创新工作思路,致力于培养医学生的深厚人文素养和高尚道德情操,这是地方综合性高校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现代医学发展呼唤弘扬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客体又直接服务于人、最具人文精神和人文传统的特殊学科。纵观人类医学发展历史,医学的最高目标一直都是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和匡世救国。[2]现代医学已经从生物医学方式发展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范式,主张把人看作一个整体,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层面来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S·E·Larisa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她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滋养。”因此,医学比其它任何学科都更强调人文关怀,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完善的人性修养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当前社会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的发生,真正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80%源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人文因素。国外医学院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高度重视医学人文教育,美国一些知名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已占到总课程的25%,英国医学会1993年发布的《明日的医生》报告提出医学人文课程必须占到总课程的33%。我国医学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把医学人文教育摆到重要位置,课时占总学时数8%左右。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
(二)医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医学人文精神滋养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就是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研究表明,一名卓越医生需要具备三方面最重要的人文素养:同情和关爱、同理心、沟通能力。[3]新时期大学生具有个性鲜明、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等显著优点,但也存在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沟通能力、人文素养缺失等缺陷。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引导医学生牢固树立“生命和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博爱宽容、善于团队合作、富有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绍兴文理学院具有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有利条件
绍兴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名人辈出,文化积淀深厚。越文化“忧忡为国痛断肠”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务实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本思想等,代代相传,影响深远。绍兴文理学院依托绍兴深厚的越文化底蕴,形成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基础道德养成的优良传统。学校校训是“修德求真”,致力于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的探求精神。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师资力量雄厚,校园人文气息浓郁,校风教风学风优良。医学院肇始于1917年成立的福康医院护士学校,百年来一直十分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学生“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为学校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坚持以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为主线,做强医学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第一课堂始终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只有坚持把医学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才能持续发展并产生成效;只有注重躬行实践,医学人文的种子才能扎根学生心灵并结出硕果。学校坚持以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为主线,夯实医学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开始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一是加强和改进理论教育,做实做特医学人文教育。学校开设了系列医学人文类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人际交往与医患沟通”、“社会医学”、“医学导论”、“医学人文学”等。在专业教学中始终贯穿医学人文教育,教师不仅传播专业知识,而且教书育人,和学生一起共同求真、向善、尚美,因为未来的医护人才肩负着治病救人重任,不仅要有精湛的临床技能,更需要恪尽职守的职业修养和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学校紧密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探索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将该课程分为7个专题包括医学与哲学、医学与社会、医学与伦理、医学与法律、医学与宗教、越医的医学精神、医学生的品德修养等,由医学院专业教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联席授课”,受到学生欢迎。由3家附属医院领导主讲的“形势与政策”课,紧密结合当前医疗改革发展形势和医院院史,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学院还编著《生命沉思录》《医学的哲学思考》《医学人文教育读本》等,在学生中普及医学人文知识。
二是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养成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鉴于我国当前医学人文教育普遍忽视人文实践的现状,学院注重在早期临床实践中的“直觉体验式”教育[4],重视在临床实践中转化和应用医学人文知识,作为养成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平台。学校十分重视医学生见习、实习期间的人文训练与实践,注重将抽象的人文技能形象化、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后2.5年”在附属医院的教学过程中,临床教师千方百计将医学人文教育有机融入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包括病史采集过程中的语言沟通、礼仪形象、行为规范,医生告知义务中的法律要素,诊疗过程中的临床思维能力、医患合作理念、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等。充分利用临床带教教师的临床优势,选择关注度高的人文教学实例,在教学查房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病例开展人文教学,让学生切身体验医学人文在临床医疗中的作用,培养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理解病人身心特点、充分保护病人隐私的理念。在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中,专门设置了人文关怀分值,注重考核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技能。
(二)坚持以环境育人与实践育人为补充,不断增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医学人文教育坚持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利用生活环境、校园文化、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等,让医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中感受、领悟和践行医学人文精神。
一是注重环境育人,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处处渗透和浸染医学人文教育。校园的道路以越地名人的名字命名,景岳路、树人路、元培路、建功路、建人路、成章路、竞雄路……交错蔓伸,流淌着丰富的名人思想,滋养医学生心灵。学校从2010年开始探索书院制改革,学生公寓以绍兴先贤的名字命名,阳明书院、文澜书院、竞雄书院、仲申书院、羲之书院等,流光溢彩,闪耀着不朽的名士精神,陶冶学生情操。医学院则利用宣传窗、展板、文化墙等载体,构建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育人环境。教学楼大厅两侧铭刻“崇德尚医”院训和“勤学诚行精艺创新”院风,引领师生德行天下、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学院教学楼、阅览室、实验楼和附属医院的教学楼设立“文化走廊”,悬挂希波克拉底、孙思邈、南丁格尔、吴阶平、林巧稚等古今中外医学大家的肖像和格言。医学图书阅览室专门设置了“医学人文书刊阅览角”。学院在行政楼和教学楼专门展示医学院百年办学史和知名校友风采,潜移默化引领学生成长。
二是积极开拓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践行“医者仁心”。大学生爱心医疗服务团连续17年利用暑期赴嵊州市里南乡走访敬老院,为老人检查身体,讲解饮食禁忌、常见病预防和急救常识;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奉献爱心;深入农户分发宣传资料,普查地方常见病流行病,普及疾病预防知识。大学生志工服务团利用周末和假期在3家附属医院和部分教学医院提供志愿服务。学院先后举办七届校红十字青少年救护技能大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产生了广泛影响。百余名医学生还亲手种下50棵杏树,以名医董奉为楷模,培养仁爱之心。
(三)坚持以开展系列医学文化建设活动为特色,让医学人文精神浸染每个医学生的血液
一是广泛开展系列人文讲座传播人文精神。综合性大学的各类人文讲座是医学生养成人文素质的文化大餐,润物无声,直抵心灵。创办于2005年10月的“风则江大讲堂”以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知名作家王蒙和梁晓声,历史学家姜义华,《百家讲坛》主讲人于丹、阎崇年,医学名家樊代明教授等纷至沓来,“感受名家风采,共享学术盛宴”,290场精彩演讲大大丰富了学子的精神世界。创办于2014年3月的“杏林讲堂”以“滋养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医学人文精神”为宗旨,以中华传统医学思想和文化、中外文学经典精华、现代西方人文精神和中外名家医德医风为主题,着力培养医学生汇通文理、关怀众生的人文情怀。巴德年、滕皋军、张大庆、张继禹、彭裕文、胡大一等知名学者莅临讲堂,畅谈医学人文价值,解读大医精诚,滋养学子心灵。
二是开展医学仪式活动传播人文精神。医学人文教育贯穿于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医学仪式活动中,以此强化医学生对医护工作的认同感、尊严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每年9月举行医学生宣誓仪式,医学新生在前辈领誓下,决心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恪守“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并由医学前辈为新生代表穿上象征衣钵相承、薪火相传的白大褂。学院设立了“无语良师碑”,定期举行缅怀活动,纪念为医学教育事业奉献的大师们,教育医学生铭记“救死扶伤”使命,勤奋学习,努力成才。“局部解剖学”开课前举行“感恩奉献·敬畏生命——向无语良师致敬”仪式,教育学生:正是“无语良师”用自己的躯体教会他们认识每一束肌肉的走行、每一条血管的搏动、每一根神经的分布、每一个器官的位置。每年6月份举行医学毕业生宣誓仪式,让毕业生重温医学生誓言,牢记一名医者的光荣使命和崇高责任。
三是利用校史和校友事迹感知人文精神。医学院办学百年,优秀校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出类拔萃的工作业绩和深刻精辟的人生感悟,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最直接、最生动、最有效的教材。学院聘请知名校友担任“鉴湖学者”和“客座教授”,邀请校友来院开办讲座,引导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拓宽理论视野,提高人文素质。新生始业教育、医学生“授服仪式”、护生“授帽仪式”、学术活动月、就业指导服务月、社团文化节、讲座论坛、社会实践等,都有一批事业有成校友的参与。《医学院报》和医学院网站开辟了“校友访谈”、“校友风采”专栏,激励广大医学生见贤思齐、奋发进取。
学院的医学人文教育对提高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对养成学生的优良品德产生了积极影响。长期以来,绍兴文理学院的医学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和适应基层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而受到社会欢迎,涌现出一批医德标兵。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人文”部分成绩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2010~2014届临床医学毕业生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道德品质”满意度达100%,“敬业爱岗精神”满意度达95.83%,“人文素质修养”满意度达95.84%。我校护理学专业2010届毕业生、宁波鄞州人民医院护士刘丽兰因积极参与急救车祸昏迷老人,被评为“宁波救人好姑娘”。刘丽兰表示,正是学校教师的谆谆教诲和医学前辈的言传身教,才使得她在突发事件面前毫不犹豫地选择施救,而在校期间严格的技能训练和操作考核才让她更有底气。
绍兴文理学院医学人文教育刚刚起步,还存在诸多不足,如课程体系建设有待优化,师资队伍有待加强,教育方法有待改进,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文化建设有待深化等等,亟待进一步拓展思路,切实加以改进。
第一,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医学人文教育基础。国内外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证明,优化医学人文的课程体系,是夯实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一所医科大学调查表明,70%以上的医学生和医生都认为应该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4]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利用学校综合性大学多学科发展、人文学科积淀深厚的优势,适当增加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课程,帮助学生扩大人文视野,丰富人文精神。同时,贯彻学校党委关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提炼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将其渗透和融合到专业课程,贯穿到医学生各阶段见习、实习等教育环节中,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深度整合。在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较大幅度增加医学人文课程比重,开设“医学史”、“医学哲学”等课程;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中医学人文教育的元素和考核要求。
第二,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医学人文教育保障。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医学人文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目前国内医学人文教育效果不佳,根源在于师资力量匮乏。要充分依托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以目前医学人文师资为基础,进一步吸纳学校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教师和附属医院、教学医院资深的临床医生,建立一支基础和临床、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完善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制度,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成立医学人文教研室,加强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提高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
第三,进一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医学人文教育针对性。目前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教学方法的单调和枯燥,难以吸引学生。必须根据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的不同要求,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探索在“医学人文学”课程中由资深临床医生开设专题讲座的教学形式,加强针对性;充分利用E-Learning等网络资源平台,实现开放性、互动性教学;“采用问题导向、标准化病案、叙事医学等教学来培育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跨文化交流能力、同理心等人文素养”[5];在临床见习、实习中,引导医学生将人文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理解人文关怀的意义。
第四,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增强医学人文教育实效性。培养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和人文情怀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医学生利用人文技能恰当处理医疗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强化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设身处地理解病人及其家属的能力、肢体语言表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医疗纠纷处理能力等是衡量医学人文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形成一套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打破单一的笔试考核形式,逐步形成笔试—口试—小讨论—专题报告—论文等科学评价方法,重点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第五,进一步加强医学文化建设,增强医学人文教育感染力。医学文化建设对医学生养成人文精神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教学楼和书院的医学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继续办好“杏林讲堂”,让专家学者和知名校友引领学子“崇德尚医”;不定期出刊《校友访谈录》《医学人文教育读本》,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深化和拓展“5·12”国际护士节、医学生宣誓仪式和缅怀“无语良师”等人文活动,不断渲染和强化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等。
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和改进。只有充分依托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紧密结合医学生的思想实际,突出专业特色,强化问题导向,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培养更多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1]叶德明.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1):58-60.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贾书心.培育医者人文素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2):205-206.
[4]吕青波,刘翔,邵奇鑫,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6):986-989.
[5]张新庆.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与回归[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32(11):1252-1255.
(责任编辑鲁越青)
AMulti-facetedExplorationofStrengtheningMedicalHumanisticSpirit——An Illustrative Analysis of Medical School in Shaoxing University
Liu Guoqing Wu Yanling
(Medical School,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300)
The initial practice of medical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our school goes with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centered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t focuses on the main channels and position; supplemented by environm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it attempts to boost the power of infectivity and penetration; characterized by various cultural activities, it endeavors to inculcate medical humanistic spirit into the blood of every student. The only way to strengthen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our school is to innovate ideas and commit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humanism and moral senti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advantages of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medical humanistic education; humanistic spirit; cultural construction
10.16169/j.issn.1008-293x.j.2017.12.001
G05
A
1008-293X(2017)12-0001-05
2017-08-15
柳国庆(1967- ),男,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医学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