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中良,王慧莉,潘尚运
(1.大连理工大学 哲学系,辽宁 大连 116024;2.大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3.滁州市逸夫小学,安徽 滁州 239000)
传统的重知识轻身体的教育思想导致了很多学生的高分低能,高理论低实践,知识水平与身体素质成反比,这样的教育造成了学生不能达到全人教育和持续教育,因此教学理念的改变势在必行。叶浩生将传统教育观描述为:“学习过程是一种可以‘离身的’(Disembodied)精神训练,并不需要身体的参与。身体仅仅被当成一个‘容器’,是一个把心智带到课堂的‘载体’。随着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思潮的兴起,这种离身的教育观受到了质疑”。[1]国家对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强调,既说明身体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对传统教学中重知识传播而缺身体关注的教学观念的改革。小学阶段学习的关键是形成完整的概念图式,概念图式的形成与身体感觉运动系统有直接关系,小学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与教师身体的互动。
传统认知观主要建立于西方传统的“身心”二元论基础上,从柏拉图开始人们都注重对心灵的教育而试图摆脱身体的羁绊,认为知识就是对理念的回忆,由于身体的原因,人们才无法完全获得关于理念的全部知识。到了笛卡尔时期,人类将“心灵”与身体完全分离开来,而且心灵是高于和控制身体的实体,在此基础上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对人类心灵的教育,与身体无关,最终导致在现代教育中,只关注心灵和理性的教育,而试图摆脱身体和感性的影响。但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人们在研究认知的过程中发现人类的认知是具身的,高级的推理与所谓的低级的知觉无法进行区分,甚至数学推理都是具有身体基础的。[2]具身认知蕴含四重维度:将身体看作认知活动的主体;认知主体或者身体的进化具有动力学特征;认知主体或身体的行动在认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种情境认知中的认知。[3]67因此,学生学习时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身体的互动性和认知的情境性。
具身式教学随着具身认知的深入研究而逐渐出现,目前在国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很好地应用于教育技术。[4]Dixon和Kim 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具身教学和学习对艺术教学有很大的帮助[5]。Goldin-Meadow认为身体姿势可以帮助幼儿学习数学[6]。Bresler在2013年编辑出版了《了解我们的身体,移动的心灵:朝向具身教学和学习》,详细介绍了具身认知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达到具身教学和具身学习。[7]Claxton在2015年出版了《肉身中的智能:为什么思想更需身体》全面论述了人类智能对身体的需求,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在教学中给予身体以应有的位置。[8]
教育是一种认知方式的刻画,教育本身带有传播文化和思想的功能,同时也是划分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也代表了文化概念图式特点。小学教育是一种知识与认知同时提高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因此,小学教育除了对文化知识的习得外,更重要的是概念图式的获得,并将其概念图式融入已有的概念图式中,让概念图式去顺应文化中的概念图式,并运用新的概念图式去同化世界,这就使得小学生既具有传统文化思想又具有新的文化创新性。传统的小学教育将学习作为一种知识内容,强调记忆和背诵,忽视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运用,最后的结果不甚满意。因此,要改变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必须从思想观念上进行彻底的改革,再进行教学方法的改变,以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具身认知就是认识到了传统认知观的不足,试图从整体上改变人们对认知和学习的看法,因此将具身认知的思想运用于小学教学能够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很好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使得知识学习与认知能力培养与身体素质提高达到互动,在互动中相互促进。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和环境在认知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身体的解剖结构和状态对认知起到形塑作用。Wilson认为具身认知强调:认知是情境化的,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它先天就具有感知和行动;认知具有时间的压力,它处于与实时环境的交互中;环境可以帮助我们储存认知信息以减轻我们的认知负担;环境是认知系统的一个部分,认知系统可以扩展到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环境;认知是为了行动,认知的根本目的是指导行为;离线认知(off-line cognition)是以身体为基础。[9]即使是在脱离具体环境的条件下,认知仍然是基于身体机制,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加强对教学情境、学生身体和生活样式等的全方面了解。
(一)树立“具体的人”观
教学的意义主要是人的教育,离开人的教育也不能称为教育,那么我们首先就要理解教育的参与者。传统的教学将参与主体看成是教师和学生,或者是一个抽象的人。按照具身教学的观点,教育的参与者不是教师和学生而是人,他们之间并没有身份的严格区分。教学中的人是活生生的,生活着和活动着的具体的人,只有理解了具体的人才能达到因材施教。具体的人是身心统一、灵肉混合的,是有历史和时间限度的,是与他人共在的在人类自然文化中生存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参与者看成具体的人,注重每个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接受程度,了解学生以往的知识背景,让课堂教学如在具体的交往的过程中一样真实,让学生身心放松,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学生也不仅仅只是用心记忆,而是让学生在真实体验或模拟体验的活动中习得知识、创造知识和解决问题。
(二)情感是教育的元素
人类除了具有理性之外还具有感性,传统的教学认为知识是理性的,学生和老师应该不带情感地去学习,但按照具身认知的研究,人们的情感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海德格尔说,我们并不是看到某物而怕,而是在怕中看到害怕的某物,因此情感是先于情感所对应的事物。福斯(Firth)指出通过神经科学证明,当人们在认出某物之前,身体已经有了关于某物预期的活动。[10]10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调动学生的热情,之后才会产生对知识的热情。由于具身教学更注重全人教育,学生教育除了课堂外,还要有个人活动,那么教师就应该与学生之间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具有授课教师的存在,还应该注重日常的生活沟通和交流,即时了解学生的情绪。努力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师的生活融入到一起,形成一个与知识内容有关的“生活场”才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教育,从而让教育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教育是一种生活世界形式
小学教育不同于其他层次的教育,它同时具有知识学习和认知能力培养的特点,学习者既能够用语言表达知识,同时还能使用已有的知识处理实际问题,这里面包含语言的应用、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习得三重任务,这就要求教育者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因此,传统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低效的,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传递大量的知识,但是在知识的习得效率和具体的实践中显得捉襟见肘。按照具身教学的理论内涵,人类的认知是不能脱离具体环境的,环境是组成人们认知的一部分。吉布森就通过颜色的研究发现,人类的认知不只是大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是行为者和外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环境对人类的认知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利用和设计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教学的物理环境(包括天气、教学场地环境、教学媒介);第二,教学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教学的物理环境方面,教师应该了解物理环境可以影响到人们的心情,天气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情,在阴沉的天气人们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教室的环境太暗或者太拥挤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外部环境,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充分发挥交互主体性的作用,将学生当作交谈中与自己相同的“他者”,努力创造一个真实的交际氛围,让教学变成一个真实的活动。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假设的方式或者使用最先进的教学媒介来创制仿真的交际模式,在这种虚拟的交际过程中习得知识和能力。
(四)交流是教育的手段
根据神经科学的研究,身体的状态能够影响人的判断,人们的抽象思维离不开身体的参与,甚至最抽象的数学运算都与身体的运动神经相关联,都需要借助形象思维来运行。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能够使用流利的语言交流,同时还能够发挥想象或者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仅仅是站在讲台或者坐在椅子上的嘴部运动,而需要教师全身的运动。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人们了解了人的具身模仿能力,这种能力能使人迅速理解他人的意图、体验他人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运动,让学生迅速理解教师所要传递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肢体动作,课堂不只是让学生坐在位置上看、听或者想,应该运用多种形式的课堂,学生可以坐,也可以站立。在具体的语言表达时应该鼓励学生身体与手势语的应用。师生之间不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是教师与学生完全投入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的学习。
(五)教学即生活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刻意模划的学习模式,而是一个事态,这样一个事态的发生需要学生与教师很好地配合,教师需要将知识和语言运用生活化,让课堂变成一个活动场所,进行不同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这种临摹中去习得,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应带学生去真实的环境中见习活动,作为一个旁观者去观察,在观察中学生会自觉模仿。教师还可以参与到一些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作为助手进行实际操作。总而言之,课堂不是一个固定的场所,而应该让教学发生在模拟的、仿真的或真正的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获得活生生的经验,在这种体验中学生不但能够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且在知识的传递中更加高效和实用。让活动变成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种无意识的生活中自觉活动、使用语言和解决问题。实验发现,做过实际动作的儿童复述故事的正确率比单纯看过文字的儿童复述故事的正确率高;做过想象操作活动的儿童,复述故事的正确率也高于直接看文字的儿童。[11]
教学的具身模式除了提供一种教学方式之外,其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改变人们对课堂教学和学习的传统观念,教学不是在一个固定的场所由固定的人、固定的时间来传递固定的知识。小学教育的具身模式,更希望让教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学生在这种生活方式中生存,教师与学生是生活在共同生活世界的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双方的关系是可逆的,教学更多地是强调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身体的参与分不开,需要学生与教师全身心的投入。
具身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更注重教育中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教学要素的分析整合和教学实践的操作。
(一)教学要素的分析和整合
小学教育的具身教育思想转变要求教师注重教学中的要素并进行合理利用。在教学中,参与到小学教学中的要素包括:参与者(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介。这些要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让这些教学元素都成为教学中的组成部分,而不可偏废某些要素。学生和教师应该处于一个良好的关系中,教师更多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对于教学内容,教师应该进行详细研究,在教学设计中,要让教学内容以非常自然和流畅的形式自觉展现,而非牵强串联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教学环境或者创造适合教学的环境,可以装点教室让教室凸显本次课程的背景,或者不把课程仅仅限制在教室中,可以选择多种样式的课堂,可以将学生带到室外或者某一安排好的地点进行授课,同时注重学生在这一具体场景中的使用,以增加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注重新的教学媒体的使用,创造虚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总之,具身教学需要教师把与学生的交流、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环境的创造和教学媒介的使用完美结合。
(二) 教学实践的操作
教学理念的更新只是理论的变革,要在教学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就需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具身教育理念。
1.给予学生空间。首先,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过去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接收器,教师作为知识的发射器,只要能够传递足够多的知识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现实的情形是,学生的学习虽然是人类的高级认知或者理性认知,但是理性的认知并没有完全摆脱感性的约束,兴趣高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更高,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探求学生的共有的知识背景和概念图式因材施教,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和使用。
2.情境再现。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给学生描绘或者创制一个活生生的环境或者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一环境之中学习。按照具身认知的观点,情境是认知的组成部分,因此如果能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会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吸收和使用。教师改变室内的布局,根据教学内容使用先进的教学媒介,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如智慧教室、游戏教室、模拟教室,等等。让创设的环境能够携带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和知识,让环境内化到学生的认知之中。
3.教师教学中需要身体的动作。由于学生的概念图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对语言意义和意图的把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多地使用身体的动作和表情。根据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人类的意图和基本意义可以通过镜像神经元直接把握[12],这就给学生的理解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另外,镜像神经元还可以模仿具体的动作,在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教师的肢体和表情语言而达到对语言的学习,镜像神经元可以自觉模仿语言使用,同时在模仿中能够增加学生的运动感觉的使用,从而扩大学生的概念图式。
4.强调学生身体动作的运用。根据一项心理学研究,让两只猫看同样的情景,一只猫是在运动状态下看,另一只猫在静止状态下看,实验结果表明,运动状态下的猫对具体情境的识别要比静止状态下的高。
因此,运动可以促进认知发展。小学教育也应与生活实践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使用肢体的运动来帮助学生的语言习得和运用。因此,教室的设计应该足够宽敞,不能强制要求学生安静地听或者读,而应在学的过程中调动全身来与学习达到完美的配合。
总之,具身教育对小学教育是一种思想观念的改革,这种观念不是让学生没有纪律,没有固定的上课的地点,而是让学生不受固定规矩的制约和限制,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小学教育应该是生活式的教育,是活生生的和身心情景完全交融的学习。
具身教育在国内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它对传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纠正作用。由于小学教育是一种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将语言的学习、认知能力的培养与身体素质的提高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流利地运用语言、很好地认知世界,这也是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具身教育对小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为具身思想最早来源于现象学,而现象学的重要方法就是要让本质现象,因此在认知过程中,要求回到社会现实。具身教育思想就继承了现象学的理论衣钵,强调教育的情景性、身体参与性和在线性,小学教育采取这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操作方法有助于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小学教育的具身思想要求教师能够很好地分析教学中的要素,将教学变成一种生活,使学生将教育作为一种生活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而这种知识的活动是活生生的经验,这就能对学生知识的使用和能力的提升具有更好的效果。我们也可以说,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小学教育就是一种生活教育。
[1] 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4).
[2] Lakoff G, Nú?ez R. Where Mathematics Comes From: How the Embodied Mind Brings Mathematics Into Being.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0.
[3] 费多益.寓身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 Black JB. An Embodied/Grounded Cognition Perspective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In Khine M S, Saleh I. (Ed.).New Science of Learning Cognition Computers and Collaboration in Education.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2010.
[5] Dixon M, Kim S. Appearing pedagogy: from embodi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to embodied pedagogy. Pedagogy, Culture & Society, 2011,(3).
[6] Goldin-Meadow S, Cook SW, Mitchell ZA. Gesturing gives children new ideas about math.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20).
[7] Bresle L. Knowing Bodies, Moving Minds: Towards Embodi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2013.
[8] Claxton G. Intelligence in the Flesh:Why Your Mind Needs Your Body Much More Than It Think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5.
[9] Wilson M. Six views of embodied cognition.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02,(4).
[10] Firith C. Making up the Mind: How the Brain Creates Our Mental World.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11] 蓝文婷,熊建辉.运用具身认知理论开拓新型教育模式——访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格林伯格[J].世界教育信息,2015,(3).
[12] 费多益.他心感知如何可能?[J].哲学研究, 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