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

2017-04-14 09:59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

房 艳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检验系,四川达州635001)

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

房 艳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检验系,四川达州635001)

随着全球化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语境下跨国移民的不断增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近年来大多研究主要关注外语教学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但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鲜有详细论述。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了近年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并针对这些状况提出培养措施。

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海外移民由1990年的1.55亿增长到2013年的2.32亿人,20年间增长了150%,全球移民流动正在提速。2014年底,中国移民人数超过520万人,移民输出量在世界排名第四。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正因如此,学者们对跨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对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却少之又少,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几乎接近空白。张红玲曾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通过外语教学才能实现。[1]她还说跨文化教学是一项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开展的关于个人世界观、价值观、身份认同、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而学校教育是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实现的教育活动。[2]“将学生培养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跨文化人”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3]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更涉及到文化、交际等方面知识的教学,可以这样说外语教学的质量主要由外语教师本身的能力决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教师的跨文化敏感度和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4]据统计,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数达到3700万,在校大学生数位居全球首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当受到重视。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它同时还影响教师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信念、道德、思维方式等。

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文化

英国人类学家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的复杂的整体。Hendon把文化分为大写文化和小写文化,大写文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科技等人类社会文明的各个方面,小写文化包括饮食起居、风俗习惯、行为准则、社会传统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文化还包括与其发展关系密切的思想意识、价值观、道德标准等,人们的交际行为都与文化有关系,都可以用文化来解释。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

中外学者都曾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出过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继万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等。[5]Spitzberg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某一行为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是恰当和有效的。张红玲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表现为交际者积极主动地接受挑战,在掌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际知识的基础上,用包容和欣赏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并将文化知识应用到实际跨文化环境中。[6]Perry和Southwell指出“跨文化能力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恰当地交往的能力。”[7]学者们所下的定义和所作的理论概括都承认“有效性”和“得体性”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点。交际行为的得体性指在交际的“特定场合”中交际者的交际行为符合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社会文化规范和行为期待。交际行为的有效性是指在交际的“特定场合”中交际者实现交际目标,获得交际的预期结果。有效性是交际的结果,得体性是交际的过程。

2 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素

Spitzberg和Wiseman等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知识、意识和技能三个要素。Byram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五方面要素:书本知识和亲身实践学到的知识; 个人的态度与价值观;对于自己和他人文化的思辨性判断;做事的能力; 学习的能力。杨洋基于对问卷调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识、技能、意识做了进一步说明。他认为知识部分包括与交际、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有关的知识,意识部分包括自我意识、移情意识、好奇心与求知欲、交际主动性、交际意愿等的情感和态度,技能部分为情节能力、认识与理解的能力、行为变通能力、辨别与解释的能力、核心思维能力、移情能力、母语能力、外语能力。[8]

二、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指的是交际者所拥有的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知识、交际编码和交际规则的知识,交际者对事物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知综合能力等。感情层面体现在交际者的交际意识、交际意愿、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移情能力、对本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对目标文化的宽容和尊重,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能够克服偏见与民族中心主义等的主观感受。行为层面主要是指交际者在实际的交际情景中处理交际问题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调适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认知方面: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认知模糊,他们把语言知识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能力及文化知识的其他方面。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文化比较十分重要,当前许多大学英语教师虽然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比较了解,但“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差异的不了解”,[9]来自39所高校的1081名大学英语教师参与的教师调查问卷显示,文化比较缺失的重要原因是当前高校英语教师十分看重英美文化,忽视本族文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10]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认知方面更显不足。研究表明,现在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储备匮乏;比较重视英语语言知识,忽视英语中的文化因素;重视英语国家的语言,忽视本族语言等。大学英语教师要增加跨文化知识储备,重视英语中的文化因素,不仅要关注英语国家的文化,更应该关注本族文化和其他非英语国家的文化。

情感方面: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晋职竞争大等因素导致大学英语教师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很多老师疲于应付各项压力,工作激情缺乏,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不强。[11]彭晓娥指出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反思意识淡薄,反思缺乏合作性,反思淡化批判性。[12]通过对我院英语教师访谈得知,大部分老师跨文化意识缺乏,跨文化交际意愿不强,对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解和适当行为不求甚解,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总结和反思,更谈不上反思缺乏批判性。2013年对东华大学33名英语教师调查研究显示,教师重视说英语国家的一般文化知识,对不同国家的文化持开放态度,有获得新文化知识的好奇心和动机,但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分享自己文化的主动性不足。[13]研究者采用访谈法对黑龙江科技大学8名英语教师进行调查研究,许多老师认为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时,感觉非常紧张,总会感觉自己英语水平有限,对自己的交际能力非常不自信。这些表明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不足,教师对发展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缺乏动机,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缺乏文化敏感度,主动与外国人交流意愿不强。

行为方面:Kumaravadivelu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时发现,教师研究方面的能力不足,他们也很难抽出时间进行学习。也有很多研究表明,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因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不足及心理、交际、统计等方面的知识的缺乏等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弱,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常常出现各种误解和失当行为。大学英语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弱,他们缺乏危机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14]戴炜栋、胡文仲也发现外语教师基础知识不牢固,对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这妨碍了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很重要的途径之一是海外经历或培训,夏纪梅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从来没有到国外接受过任何培训,[15]对黑龙江科技大学英语教师调查的数据显示,36名被调查教师中,15人没有任何出国经历,有些教师即使有机会出国,但由于文化体验时间短,跨文化交际能力无法真正得到提升。[16]

三、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理论学习和实践可提高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学习中,学习者要保持较高的学习欲望,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加跨文化交际所需的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各种技能、培养跨文化交际情感等。实践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培养途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笔者主要从个人理论学习、实地体验、机构培训、部门支持等方面加以论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理论学习

Williams研究发现,教师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并为满足需求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教师会产生更高的学习欲望,他们能够积极投身于学术学习之中。职业生涯的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对教师十分必要。[17]高校英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渠道多种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水平,一般通过案例分析、网络教育、电影、录像、听讲座等形式来提高。学习者在文化学习时应该注重文化对比和探索,这样更有利于理论水平的提高。

(二)实地体验

Byram指出,英国高等教育界认为实地体验是高层次的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得的唯一途径。[18]一家公司总裁认为,培养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员工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放到同一个工作环境中,这样员工可以在多元文化的环境里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海外学习交流和与身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机构培训

教师教育研究者(Lazar,1998;Hyland &Noffke,2005)指出教师教育培训项目可能会改变教师的信念。跨文化培训的模式包括:知识模式、文化同化模式、自我意识模式、文化意识模式和模拟模式。知识模式的培训是教师通过听课来获得不同文化群体的知识和认知方面的知识。文化同化模式中,教师找出特定的跨文化交际事件中的跨文化冲突,分析不同的文化差异及原因,并针对其中的文化冲突提出恰当有效的行为,培训者最后做出评价。自我意识模式和文化意识模式重点培养教师的本族文化和目标文化情感态度,这一模式下的培训方法包括:角色扮演、理论解释、材料分析等。模拟模式是通过学校的外籍教师、外国学生共同参与创造一个模拟场景,将教师置于一个模拟语境中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部门支持

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高校应为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给予良好的外部支持。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达到的标准应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各级各类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体现。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和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评价体系,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测试不仅能正确评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而且“能够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跨文化能力的关注意识”。[19]高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氛围,鼓励教师多参加文化学术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有条件的高校可派教师出国学习、参观等。

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并从个人理论学习、实地体验、机构培训、部门支持等方面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以及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外,更要增强文化敏感性,在深刻理解本族文化的基础上包容接纳外来文化。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既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1]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79.

[2] 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2):4.

[3] 宋 莉. 跨文化交际法中国英语教学模式探析[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14.

[4] Nieto,C.& Booth,M.CulturalCompetence:ItsInfluenceontheTeachingandLearningofInternationalStudent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0(4):421.

[5]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10-24.

[6] 胡鹏辉.变迁中的道德话语:特性、作用与未来[J].宜宾学院学报,2016(10):19-26.

[7] Perry ,L.& Southwell, L.Developinginterculturalunderstandingandskills:Modelsandapproaches[J].Intercultural Education,2011(6):453-466.

[8] 杨 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105-110.

[9] 杨学云.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文化导入研究[J].外国语文,2010(4):128.

[10]韩晓蕙.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思考——以高校英语教师为考察维度[J].外语学刊,2014(3):108.

[11]文兰芳.人文精神与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C]//曾凡贵.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多元视角探索.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32-133.

[12]彭晓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多元视角探索[C]//曾凡贵.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多元视角探索.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39.

[13]张 培.大学英语课堂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4:70-71.

[14]李 洁,刘孟欣,张凤华.大学英语教师 KASIB 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2):128-135.

[15]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结果报告[J].外语界,2002(5):35-41.

[16]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项基于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个案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122-123.

[17]Williams, R.Theroleofacademicstudyin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J].Journal of In-service Education, 2005(3):455-470.

[18]Byram, M.FromForeignLanguageEducationtoEducationforInterculturalCitizenship:EssaysandReflections[M].Clevedon,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2008:84.

[19]孔德亮,栾述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外语界,2012(2):25.

[责任编辑 范 藻]

Analysi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ANG Yan

(Da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Dazhou Sichuan 635001, China)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in the global context is increasing and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is inevitable. Because of this, scholars studies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e more and more.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most researches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teaching and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scholars paid little atten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rom three aspects of cognition, emotion, behavior and also puts forward training measures to cultivate it.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tself is a complex system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overs a very wide range, so the individual learning, practices, institutional training and multiple organizations’ support a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2017-02-18

房 艳(1979—),女,山东汶上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文化学研究。

H319

A

1674-5248(2017)03-0152-04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情景交际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交际羊
大学求学的遗憾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