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丽, 李 艳, 刘 迪
(1.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2.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术理论研究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高校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而,面对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即时交互性、信息内容的良莠不齐性、信息主体的多元并存性,面对“95后”大学生特立独行的思想特点和代际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着“被弱化”、“去中心化”甚至“旁落化”的严峻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在“12·8”讲话中提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我们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是实现这一命题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关键所在。
中国故事包含着中国发展昨天、今天和明天,近40年来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和伟大复兴,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故事史。中国故事蕴涵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承担着传播主流价值理念、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价值理想的重要责任。话语权“是一种掌握、控制、支配和阐释‘话语’的权利与权力,是对话语背后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进行引导和塑造的一种资格、能力、身份与地位”。[3]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价值判断、理论观点,有资格和能力主导、指导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4]
“话语主体”在话语权建构中处于主导地位,是话语权生成的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制定者、话语实践的实施者、话语交往的发起者和话语资源的支配者。[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包括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面临“失语”、“失声”、“失踪”的话语困境,产生此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话语主体缺乏对网络时代特征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缺乏对“95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深入了解和正确对待;缺乏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理论话语转换为生活话语、时代话语、网络话语的能力。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人物讲事迹、通过事迹讲历史、透过故事悟精神,透过精神教育人,从内容到形式都高度契合了“95”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契合了网络时代特征,能够提升话语主体说服力、感召力和亲和力;深化话语主体的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强化话语主体的话语自信和话语自觉;提升话语主体权威性和思想性;帮助话语主体应对话语困境。
“话语客体”在话语权建构中处于主体地位,是话语权生成的关键,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客体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5”后,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视野开阔、崇尚创新、追求个性、反抗权威,尤其看重自我知情权、自主选择权、自由表达权,强调主体性与参与性。讲好中国故事是吸引大学生注意,获得大学生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的基本要求。话语客体对话语内容的认同是取得话语实效的关键。而话语客体的认同性主要取决于话语内容及表达方式是否符合话语客体的认知规律、思维特征、接受习惯。故事是孕育、承载、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讲好中国故事,利用故事独特的传播优势、情感优势和行动优势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即迎合“95”后的个性口味,又顺应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思维,能够提升话语客体的认同性和可接受性。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思潮激荡中辨明方向,在面对网络鱼龙混杂的信息时,提高信息鉴别力和自觉抵抗力。
“话语内容”在话语权建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话语权生成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生成与时代主题、受教育者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内容、思想内容、道德内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存在“三多、三少”问题,即关照理论多、贴近生活少;就事论事多、意义挖掘少;教条本本多、与时俱进少。归根结底是话语内容缺乏时代性和生命力,而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故事背后蕴含的价值理念、意义旨趣、民族特点讲深入,能够提升话语内容的时代性、价值性、意义性;将中国故事中的具体情节讲生动、将其中的榜样示范力和情绪感染力讲充分,将抽象的理论讲述或价值引领与可感知的现实情境或已有知识相融合、相连接,传播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能够增强话语内容的生命力、解释力、表达力。
“话语形式”在话语权建构中处于关键地位,是话语权生成的重要一环,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以控制式、劝导式、灌输式、命令式为主,即“我说你听”、“我做你学”、“我命令你服从”,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化魅力和叙事价值不断流失,导致话语失效、话语隔阂、话语断裂现象普遍存在。出现此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话语形式刻板、单调、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应在了解“95后”大学生思想脉动和成长需求的基础上,着力打造融通理论与实践,本质与现象的新表达。如用“微小叙事”代替“宏大叙事”,用“小众话语”传播“大众意识”,用“具体故事”讲清楚“深刻道理”;变灌输为互动、变刻板为生动、变理论叙事为生活叙事、变抽象符号为具体符号。而要想做到这一点,讲好中国故事是最佳途径。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将深奥的理论语言变成为日常语言,将意识层面的想象与思辨转化为现实实景,让原本“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的思想政治话语不但说的出,传的开,而且叫的响、记得住,不仅吸引耳朵,使人听得进去,还能调动脑袋,让人想得出来,从而提升话语形式的生动性、情境性,增强话语形式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把握好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个人和整体的关系;需要具有宏观的、整体的、全局的历史意识和明辨大是大非的大历史视角;需要在大局大势中把握中国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需要切实把握三个着力点。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创新性表达;是催人奋进的战略叙事、圆梦学说和时代符号;是当今中国快速发展逻辑的直观映照和中国精神的现实投射;是新时期中华民族为之不懈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6]。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应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方位上,按照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7]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8]的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就和理论成果的表达系统。这一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关乎表达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加工,即“说什么”与“怎么说”,而且还要重点考虑到话语表达效果的实际呈现,即如何“说得清”“说得好”“说得信”。从根本上讲全、说透中国自己的发展“故事”,关键要靠中国话语体系。[9]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讲好中国故事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10],应“立足实践,注重文本,面向世界”[11],应在全面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以尊重话语形成规律的方式,做到建构与控制、社会实践与话语实践的有机统一;同时运用适合的交流与宣传方式和形式,以此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影响力。[12]
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从而达成用事实说服人、用形象打动人、用情感感染人、用道理震撼人的育人目标。然而讲好中国故事并不在于表达故事的符号本身,也不是专注于故事的情节,而是要注意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即挖掘故事背后的文化属性和价值意蕴,[13]深刻阐释故事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及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既要从史实的角度注意讲好历史事件背后的前因后果,也要从理论的角度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到史与论相结合,情与理相统一;既要深入挖掘英雄人物选择的生活方式、追寻的生命意义,又要真实呈现人民大众对于生存意义的思考、对于生存困境的疑惑。
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故事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严格筛选故事内容、精心设计故事主题,核心在于讲好四种故事。
革命故事的内涵是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主要发生在革命战争年代,具体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14]讲好革命故事应着力突出英雄人物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捍卫真理的理想信念和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牺牲奉献精神,既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客观真实地讲述革命故事,突出崇高的革命理想、高尚的革命道德、坚定的革命信念,也要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既要注意聚焦革命故事的内涵和启示,也要注重挖掘历史故事中的警示意义,找准革命故事的思想启迪点,以此做好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长达20年的艰辛探索,从革命到建设,从社会主义改造到现代化建设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起点低、矛盾多、困难大的状况下进行的。在这种条件下搞建设自然需要人们崇高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刻苦的学习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雷锋精神是这些精神的高度凝练,讲好雷锋身上的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重要价值。选择建设故事不能回避发展中的问题、矛盾和缺陷,但是更应该突出的是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讲好建设故事应着力突出主人翁身上所体现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阐释这些传统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应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教育、熏陶和激励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既立意高远,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修好大德; 又立足平实,崇德修身、锤炼品性、注重小节。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故事的内涵是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创新的思想离不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和具体体现。讲好改革故事应着力突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突出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和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如“小岗精神”“特区精神”。讲好改革故事既要讲明白故事本身的人物、事迹、历史脉络等情节,更要讲清楚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即要以故事讲学理,注重揭示故事所承载的科学理论和思想内涵,又要突出故事主人公面对时代际遇时的理想信念和价值选择,从而激励大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创客时代,创业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多数人的机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创业故事的内涵是创业文化、创新精神,核心在于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讲好创业故事应着力突出主人公勇于开拓实践、乐于创新创造、自觉将自我价值实现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精神;突出当代青年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的励志精神。创业故事就是身边故事,就是榜样引领。讲好创业故事既要将时代楷模强烈的成长成才愿望讲生动,又要将其独立意识的养成过程讲具体;既要把时代楷模勇做时代弄潮儿,勇担时代重任的责任感、使命感讲清楚,又要把“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的重要价值讲明白,从而引导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自觉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勇做时代前列的奋斗者、开拓者。
讲好中国故事的重点在于强调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深化故事精神、故事意义。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育人平台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亲和力不强,针对性不够。产生此问题的关键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讲故事方式对突破这两个方面有重要帮助。[15]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围绕学生的所需设置育人目标、围绕学生所惑选择故事内容、围绕学生所喜选择故事呈现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坚持教书育人,讲出中国故事的知识性;端正授课导向,讲出中国故事的正能量;回应社会现实,讲出中国故事的针对性;挖掘故事素材,讲出中国故事的生动性。如教师应在课堂上用中国故事讲透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历程,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讲明白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将个体的日常生活作为价值起点,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体以高校辅导员、校团委老师、心理咨询教师为主,采取的教育方式主要依托班会、社团、社实践、德育课堂等平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做得好,学生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内容内化于心,才能把责任、重任、使命、担当外化于行。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应和学生展开平等对话、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共同探讨,既以饱满的热情讴歌社会的进步,也以客观平实的态度针砭社会的弊端。如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词语”,选择典型的人物故事、历史事件,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所在,从而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当前,新媒体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元素、师生学习生活的新空间、高校教学管理的新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12·8讲话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6]在4·19讲话中指出“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17]可见,能否占领网络新媒体阵地已经成为能否打赢意识形态攻坚战的重要指标。在网络阵地上讲好中国故事,一要适应“故事”本身的传播规律,二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技术优势,综合运用图画、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方式,使中国故事视觉化、画面化、立体化,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达到情感互通、心灵共鸣的最佳效果。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浓墨重彩的系统宣介“中国梦”,讲活中国人民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所发生的一个个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中国故事,为大学生提供人生榜样和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12·8讲话中指出,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肩负育人职责。高校专业课教师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思想道德的示范者。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师存在自我意识较强,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相对淡漠、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多数专业课教师专注于知识传递,忽略价值引领。在专业课上讲好中国故事,实现“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教学中,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嵌入专业知识教育,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育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协同化的教育方式,其实质就是对“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理念的贯彻落实。在专业课上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充分展现专业教师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对中国梦一定能实现的坚定信念、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充分信任,有利于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1] 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EB/OL].[2013-08-20].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2][7][8][16]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 (1):163.
[4] 郑永廷,曹群.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权与主导权[J].思想教育研究,2015(3):45-48.
[5] 向绪伟,向望梅.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本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49.
[6]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5-4(1).
[9] 吴超,张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怎样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105.
[10] 陈先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指导地位[N].光明日报,2015-11-14(8).
[11] 卢国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5(6):55.
[12] 杨生平.话语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6):45.
[13] 杜敏,王学俭.以故事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22-24.
[14] 韩玲,李正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讲好 “红色故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113.
[15] 王子蕲,齐卫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J].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2017(1):27.
[17]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0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