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芬 赵凯丽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论析
王越芬 赵凯丽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培育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对于塑造新型农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一些农村面临着基层组织建设滞后、传统家族功能淡化、农村阶层分化以及个体意识和功利化意识出现、农民思想观念复杂等难题,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宣传,同时也使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变得复杂。因此,培育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以农村为本体,通过做好本土化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本土化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内容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供了鲜明的价值指引,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始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主体的国家,农民稳定社会才能稳定。对农民做什么样的价值引导,对于国家的稳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推动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全面小康,要将农村做为扶助的中心地区,扶助农村地区脱贫,决不能让农村成为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全面小康事业的推进,有赖于城乡的全面发展,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推进。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升,但是,我们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特别是农村地区,虽然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是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落后于物质文明的情况也阻碍了农村地区的全面小康。在农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导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把主流价值观渗入农民的精神生活中,这样既可以凝聚广大农民的共识,形成体现时代价值需要的价值观和道德操守;也可以汇聚力量,让广大农民同心协力,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二)促进农村和谐发展。改革开放让农民不断摆脱封建观念的束缚,使农民的思想得到解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相适应,农民的价值观也出现转变。在追求自由与公平的同时,也被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这些腐朽思想不断侵蚀着农民传统价值观念的根基,使一些传统道德规范被碾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农村精神风貌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但有些问题还没得到合理改善,如封建迷信盛行、宗教邪教等势力的发展,同时农村也产生了生态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农村发展。而在农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教导农民合理规范自身行为,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养,有助于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能够得到农民的认可并接受,将会产生强有力的思想力量,督促农民自觉摒弃与抵制落后与消极的思想,改善精神风貌,丰富精神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好,就能内化为农民自身的行为守则,就会在日常处理事务中不断体现出来,这有助于激发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并主动发挥创造性来创造更多的精神产品,满足农民精神需要,逐步改善农村的整体精神风貌。
(三)塑造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农民对农村情况最了解,建设农村的主要力量源泉依旧是农民。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应塑造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在过去的农村,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低下,许多农民还受封建陋习的束缚,甚至有些还相信封建迷信,这限制了农民自身的发展。培育新时代下的农民,应以转变农民价值观为先导,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养。新型农民不仅要改善物质贫困,也要改变思想上的愚昧落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于价值观念体系中的统领地位,为提高农民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也有利于农民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调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奋斗的积极性,从而督促农民主动改善自身的思想观念,并积极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结构性难题。
1.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滞后。某种价值观能否得到认同,除了其本身所蕴含的内容符合社会需求,还需要借助外在力量,积极宣传与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民群众中的培育,也需要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农村基层组织的宣传,发动农民群众学习核心价值观,使党所倡导的理念内化到农民的思想中。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纽带,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内外挑战。内部挑战主要是指基层组织自身内部建设问题,主要表现为村干部思想观念落后、知识更新迟缓、做事脱离实际、偏离群众路线等,这些都致使基层组织活力散失,不足以发挥其全部功能;外部挑战主要表现为农村城市化进程使农村精英人才流向城市,农民对于新的思想观念接受能力不足,对新政策的理解不够,基层组织的宣传工作得不到配合与支持,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
2.传统家族功能的淡化。在封建社会,传统大家族所传达的意志和观念是被农民普遍认可认同的,在农民心里,大家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社会大环境的变革使作为具有至高权威的传统大家族观念弱化,给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产生不利影响。首先,大家族传统的权威被瓦解。作为统一人们思想共识的传统权威不断被挑战,且这种权威下的意志不再是支配乡村社会的主导思想力量,宗法结构的一步步衰弱促使大家族所宣传的思想难以再有很强的约束力;其次,家族代际关系的松散使得家族内部的承接力散失,导致以代际传承为主导传播方式的传统美德丧失,使依靠强有力的大家族意志来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机会也消失了。
3.农村阶层的分化。原有的农村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导,整个村庄无明显的阶层差别。生产力的变革促使农村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的差异不断表现在阶级结构中,在农民阶级内部也逐渐分化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农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者等不同的阶层。[1]这些阶层的分化导致利益需求多样化,各阶层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并呈现不断被固化的趋势,长此以往,造成了底层农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种社会环境的变迁,使农民因阶级差异而难以享受同等待遇,他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也就弱化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伦理性难题。
1.个体意识与功利化意识冲击传统伦理公德。改革开放也使得农民的个性得到解放,个体意识不断呈现上升的趋势,在调动农民发展积极性的同时,也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挑战。个体意识的上升逐渐弱化了集体主义,导致村民在个人利益与村庄公共利益冲突时,不能选择维护村庄共同利益。由于个体主义的滋长,使得人们的公共责任意识淡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感也不断弱化。部分人忽视了自己在社会大家庭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对于农村集体性活动的参与度降低。功利化意识[2]的滋生影响原有传统美德的发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也出现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冲击了先辈所遗留下来的勤俭持家、辛勤劳动等传统美德,一些地方的交往由重情感转向重金钱,使得农村的熟人社会发生变化。还有一些地方极端功利化风气产生,特别是将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冲击以往道德规范,使得公共舆论的效用递减,影响良好乡风民风的培育。个体意识与功利化意识的不断上升,冲击传统伦理公德,影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对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受到干扰。
2.思想和文化多样造成农民思想观念复杂。农村思想文化多样主要体现在封建迷信、宗教思想以及多元文化的交汇。由于社会、心理、生理[3]等原因,农村的封建迷信复燃或非法宗教在一定范围内蔓延。再加上农村教育资源的限制,使得科学知识难以在农村大范围普及,致使封建迷信思想和宗教思想趁机发展,给农民带来精神上的影响,如:非法宗教势力给人民带来精神乃至肉体的痛苦。农村的改革开放也使得农村不断与外部社会接轨,但这也给外部文化涌入带来了机会,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汇聚于村庄共同体中,使得农村的文化世界变得复杂多样。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在繁荣农村文化的同时,也无形之中使农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变得复杂,尤其是一部分腐朽消极思想的侵入,不仅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益处,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培育和践行带来困扰。
培育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发展和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民群体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农民为本位,既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也应发挥农村本土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一)加强乡土化宣传教育。对农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应结合他们生活环境来进行,用乡土化形式让农民易于接受理解。首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生活化的释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亲民”。我国的许多传统美德在农村依然受到重视,如勤俭节约、与人为善、孝道等,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转化为传统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言宣传用当地方言表述出来,用人民群众能读懂的话语,来提高农民的理解力,容易让人民群众接受。最后,宣传形式也应当乡土化。在农村开展讲座等宣传形式会受到限制,所以应当运用具有农民生活气息的宣传形式进行教育,如:评比村里的劳动模范,大力宣传敬业;对于弘扬孝道的村民进行表彰奖励等。
(二)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利用农村本土资源的优势,增强培育的效果。首先,将核心价值观融进村规民约中。村规民约是村民心中共同默认需要遵守的规范,契合人们的日常生活情况,具有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中,有助于核心价值观进入人们的生活实际,成为村民的价值选择参考与行为准则。其次,充分利用地方传统习俗。地方的传统习俗具有内在承接力,是代际间流传下来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传统习俗相结合,既可以为地方风俗融入体现时代性的价值元素,也可以让核心价值观受到广大人民的追捧和认可。最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家规家训中。家规家训是依据亲情关系建立起来的,是祖辈对晚辈的劝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能寓于家规家训中,可以让家庭成员接受家规家训的洗礼时认同核心价值观。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有助于村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开展关于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活动,就要注重活动的质量,把娱乐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首先,对于基层干部、青年党员,应该督促他们学习理论,通过教育提升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与支持。这样既可以增加基层组织的活力,又可以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其次,对于农民群众,应该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如:开展文艺表演活动。在传统节日活动庆典中,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庆典增加新元素、新特色,把核心价值观渗入庆典仪式中,实现教育目的。在文化活动节日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中,使得文化活动形式既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亦有现代文化的注入。这样的文化活动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又有很强的时代气息,激发村民的参与欲望,并在参与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1]吴春梅,席莹.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困境与出路[J].科学社会主义,2014(6):92-95.
[2]简臻锐.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89-92.
[3]游训龙.当前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问题及改进[J].江西社会学,2014(9):239-243.
[责任编辑 刘金荣]
D422
A
2095-0438(2017)06-0017-03
2017-03-10
王越芬(1962-),女,吉林扶余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15YJA71003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主流意识形态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及培育路径研究”(2572016AC73);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研究生责任担当研究”(MY-SZXM-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