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堃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
试论网络素养教育的意义及其对策
朱堃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
网络时代来临,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网络素养也逐渐成为个人一项重要的素质。但在当前,我国网民网络素养普遍不高,一些高等院校也没有充分重视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由此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因此,应当加强网络素养的教育,尤其是高等院校需要从树立正确网络素养观、强化师资、深化课程等方面入手,全面开展网络素养的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联网;网络素养教育;高等院校
2017年中国共有在校大学生2695.8万人,是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一个群体,网络涵盖他们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但网络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成为网络诈骗或暴力的受害者或参与者、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听信或传播网络谣言等。
解决大学生使用网络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引导大学生合理、合法地利用网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网络素养,指的是现代网络活动参与者应具备的网络使用能力及网络道德规范,包括使用网络的能力;对网络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在网络沟通交往中的道德修养。
美国作家霍华德·莱茵戈德[1](Howard Rheingold)在其所著《网络素养》一书中提出网络素养是网络时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我国陆续有相关论文发表,例如张家萍[2]研究了网络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的深刻影响,并初步提出了培养青少年网络素养的重要性。黄发友[3]通过具体数据的支持,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如何进行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举措。刘洪波[4]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素养培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他认为只有将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杨丽英[5]认为大学生作为网络应用的主力军之一,其态度、意见和情绪既影响着网络舆情的走向,又受到自身网络素养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不仅关系到高校安全稳定,还与网络舆情健康发展息息相关。李燕[6]在目前“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结合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提出了“搭建新媒体平台”“加强网络监管”等具有时代特色的路径。本文旨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目前高校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
使用能力分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网络的技术不强,大部分学生都是利用网络进行浅层次的娱乐或信息的获取,而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利用网络进行知识的获取或有益信息的传播,如文献的高级检索、动漫画的制作、回答咨询等活动;二是使用网络时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大部分大学生都承认使用网络超出合理时间,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具有一定程度沉溺网络的现象。前段时间有篇报道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某大学生因在校期间沉溺于网络,导致荒废学业影响就业,近十年不与家人联系。期间滞留网吧继续身陷网络游戏,最后因长期呼吸污浊空气、熬夜上网等原因身患重病,临终前终于被父母接回。此类极端情况当然不多见,但大学生因沉溺网络,荒废学业影响健康的情况,任何一个高校都不在少数。
有句谚语“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正是这种虚拟性和隐匿性,导致法律和道德在网络空间的约束力削弱。很多网民,包括大学生在利用网络时,不能自觉地遵守相关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如浏览不健康的网页、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参与网络上一些非法的活动。打开一个网页,无论是什么话题,只要允许评论,你就会发现要么谩骂发帖、要么评论者之间互相谩骂、要么谩骂他人,其语言之恶俗令人咂舌。而实施这些行为的人,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是好室友、好学生、好老师。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网络空间也属于公共场合,实施的恶意行为也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网络上的活动也应当受到法律和道德的规范。如2105年陕西某高校学生在网络上扬言要在学校实施爆炸行为,该言论在学校引起不小恐慌,严重影响校园教学秩序,后该名学生被公安机关带走并受到了相应的处罚,害人又害己。
网络技术的进步,使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相比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具有一些特点:消息发布主体多元化,人人都能在网络上发布消息;消息全球共享性,在网络中地球就是一个村子,这个村子里发生的大小事情一经上网,村里各个村民都有可能知道;真假消息共存,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受到纪律和法规的约束,炮制假消息的可能性不大,而广大网民不受这方面约束,导致各类谣言不绝于网络。基于网络时代新媒体的以上特点,各类垃圾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如恶意攻击我国政府的言论、恶意丑化执政党的言论、煽动实施暴力的言论等。许多大学生既没有辨别真假的意识,也没有辨别真假的能力,盲目的相信一些谣言,甚至听从煽动进而实施各种错误行为。如破获的一些间谍案,有些涉案人员就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在被策反前大都是相信了网络上一些诋毁国家的谣言,使得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进而被策反实施了危害国家的行为;某杀害执法人员的行为,被网上描述成行侠仗义,竟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了同情甚至赞赏,这其中包括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大学里并不罕见,许多大学生缺乏对网络信息的理性分析能力。
网络安全意识是指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对网络中的潜在威胁、伤害、陷阱等保持警觉的意识[7]。很多大学生不具备这个意识,在利用网络时泄露个人信息甚至隐私,给各类非法网站以可趁之机;还有的学生盲目相信网友,赶赴异地会网友,往往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或损失;盲目点击各类网站、链接,使自己电脑受到病毒的侵袭。
导致我国大学生网络素养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对网络素养教育不够重视。网络素养是最近几年才逐渐为大家所认知的能力,社会各界包括高等院校,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受当前毕业生就业、院校科研评估压力的影响,高校大部分教育资源都围绕就业、科研等方面进行配置。网络素养教育对就业和科研没有直接促进关系,所以获得的资源配置较少。
首先,网络素养课程设置不足。我国高校中,除了新闻传播、计算机技术等与网络传播相关的专业,可能会开设网络素养相关课程外,其他专业基本上没有网络素养课程设置[8]。笔者对所在城市10所高校开设的课程进行统计,除去上述与网络相关专业外,其他专业开设的网络素养相关课程总课时与全部课程总课时的比例不到1%;
其次,师资力量不足。我国跨入网络时代的时间不长,网络素养概念的提出和对该素养的迫切需求,也就近几年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因此,教学队伍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大部分高校基本没有专业从事网络素养教学工作的老师,都是由其他专业老师兼职授课或由辅导员进行授课。这种师资力量,难以满足网络素养教育需求。
其三,网络素养课程体系不完整。网络素养主要由三方面内容构成:使用网络的知识和技能;对网络信息的理解、分析和辨证分析能力;网络交往道德规范。由于没有专业教师或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教师授课依据自己对网络的认知进行讲解,往往片面地将网络素养讲解成控制上网时间、不沉溺于网络游戏等内容。至于网络素养的核心内容,对网络信息的发布、理解和辩证分析等方面的知识,授课内容中一般没有涉及。笔者在所在学校随机选取了100名在校学生进行询问,30%的学生认为网络素养就是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不迷恋网络;47%的学生认为网络素养既包括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又包括使用网络的技能;16%的学生认为除了上文所述外,还包括遵循网络道德;7%左右的学生意识到网络素养还包括理解和辩证分析网络信息。
首先,促进网络素养提高的校园氛围有待加强。很多大学生入学后,会主动改掉之前的一些陋习,如不良的卫生习惯等,还有的大学生在穿衣打扮方面会主动进行调整。这是因为,环境让有些人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意识到改进的重要性。而目前,大学生在校园里感受不到网络素养的重要性,网络素养高的没人向往,网络素养低的也不以为差。网络素养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完全没有存在感。在这种状态下,要想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非常困难。
其次,学校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控力度不够。高校对思政工作越来越重视,但主要关注学生线下的言行举止,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表现,目前学校没有较多关注。大学生初入社会,自身认识不足、自我约束力不强,没有一定外界管控,容易随性而为,往往会实施一些与网络素养要求不符的言行;单就线下表现,对学生进行评比,有失偏颇,不利于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也不利于营造人人追求提高网络素养的局面。
其三,学校在网络空间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不够。网络里充斥着各类真真假假的信息,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理性分辨能力,如果不能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非常容易迷茫,进而影响个人健康发展,包括影响个人网络素养的提高。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不论是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还是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9]。
网络素养内涵之一就是使用网络的能力,这个能力既包括基本的网络使用技能,也包括合理使用网络的能力。基本的网络使用技能,这个对大学生来说不是问题,但合理使用网络的能力,许多大学生不具备。大量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肥皂剧等与提高自身能力无关的事情之中不可自拔,虚度光阴的同时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根据霍华德·莱茵戈德的观点,以上情形皆为网络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后果,沉迷于垃圾信息及不相关的信息中不可自拔。通过网络素养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性质,网络归根结底是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一种工具,为人们带来便利而不应该起到不良影响。在正确认识网络属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合理规划网络活动的能力,避免因网废学、因网废业的情况发生。
净化网络空间,需要靠外界的监管,更要靠内在的约束。通过网络素养的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网络暴力本身就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影响或伤害,同时人长期在网上实施暴力行为,这种行为模式往往会不自觉地延续到现实生活中来;网络暴力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网络资源,对社会和个人都是一种浪费。大学生是目前最活跃、数量最庞大的网络群体之一,相比较其他社会群体而言,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较强,良好的网络素养培育能引导他们在网络上多传递积极的、正能量信息,净化网络环境,从而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如以“认真回答社区”而著名的知乎网站,其大学生用户占到了10%以上的比重,他们贡献了各个专业的大量优质回答。
大学生正在人生的学习阶段,学习能力强,容易接受周围发生的新鲜事物。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学生已经和网络密不可分,他们每天在网络上接触海量信息。正因为如此,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能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只有拥有较高的网络素养,才能在浩瀚的网络信息中保持一定的辨识力,拥有积极主动地通过互联网解决学习、生活等方面问题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主要阐述高校在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中应采取的对策。
1.将网络素养课程作为大学生通识课程
每个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设置网络素养课程,并且作为必修课。同时,建立临时课程制度,当出现重大网络事件、典型的网络诈骗、网络热点话题时,学校认为有必要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一些理论进行阐述时,可以临时设置一些相关课程,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理论问题。
2.强化师资力量
当前,各高校都存在网络素养教育师资力量不能满足需要的现象,因此建立良好教师队伍是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盘活学校现有教师资源。根据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充分了解学校现有教师力量的组成情况,对那些具备网络素养相关知识教学能力的教师,可以将他们列入网络素养教育人才库,根据各自特长,合理安排课程;第二,对现有从事网络素养教育或愿意承担该项工作的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不断为其补充和完善网络素养教学所需的相关知识;第三,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既熟悉网络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教师,由他们专职从事网络素养教育工作;第四,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和相应的奖惩措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完善网络素养教育内容
首先,要根据网络素养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一是要提高大学生网络使用技能,虽然基本的使用技能比如浏览网页、发帖等,可以说大学生人人都具备,但有些更专业化的技能掌握的人不多,如专业文献的搜索、工具软件的使用等。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工作。二是教育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做到合理规划学习、生活、娱乐、社交,同时正确参与网络活动,在网络空间一样要遵循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10]。三是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进行积极、健康向上的行为,关注国家大政方针,通过网络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四是关注学生网络心里健康,大学生每天都接触网络,可能会接触到或受到各类不良网络行为的影响。及时疏导不良网络情绪,可以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其次,应当根据网络变化,来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网络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网络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因此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也不能一成不变,应当根据外界客观条件的变化来合理增减教学内容。
1.树立学生良好的网络素养观
利用校园媒体对网络素养进行宣传,如张贴鼓励提高网络素养的标语、制作卡通图像,使得大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感知网络素养的存在,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树立榜样来号召其他人学习;召开主题班会,就网络素养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定期就网络素养的相关问题举办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中不断获取这方面的知识。总之,通过各种措施,营造出一个以网络素养高为荣,网络素养低为耻的校园氛围。让大学生意识到网络素养的重要性,良好的网络素养与良好的卫生习惯、得体的穿着等方面一样,是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他们发自内心地愿意去提高。
2.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加以适当管控
哲学上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也是事物发展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并且能够通过影响内因进而影响事物的发展。良好网络素养观,能够促使学生发自内心提高网络素养,但没有一定的外部管控,单凭个人自觉,其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在法律框架内,学校应当适当对学生网络行为加以管控。第一,大部分高校都有校园论坛,对学生在论坛上的一些严重违背网络道德法律规范的行为,一定要坚决取缔,并视情节轻重,对实施该行为的学生进行禁言、封号、警告,或其他更严厉的处罚;第二,对学生利用浏览不健康网页、发表错误言论或实施其他不恰当行为的,应当及时发现,坚决制止;第三,对学生进行考评时,尤其是评优、评奖学金、入党考察时,要综合该学生线上、线下两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评比,对符合网络素养要求的学生应当予以肯定。
3.对不良网络情绪及时进行疏导
网络是一个公共平台,许多人为了各自的利益利用网络进行情绪渲染,大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非常容易被煽动,成为许多错误言论、虚假事实的盲从者。如前几年,西安发生的药家鑫杀人案件,受害人方律师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在网上散布药家鑫是富二代、官二代的言论,一时网民群情激愤其中当然也包括大学生群体,一致呼吁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法院可以说是迫于舆论最后判处药家鑫死刑立即执行。但事实证明,药家鑫只是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的孩子,虽然杀人但有自首情节,严格从法律上来说,罪不致立即执行死刑。那些盲从盲信的网民包括大学生,实际成为舆论杀人的帮凶。这种情况不加以避免,网络素养就没有办法提高。
因此,高校应当建立不良网络情绪疏导机制,负责思政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应当定期关注社会热点或校园热点话题,并定期收集整理。对其中可能触发学生情绪的热点进行评估,评估显示需要学校介入疏导的,由学校开展疏导活动。学校通过校园网、公开讲座、主题班会、辩论赛等方式进行,对真相不明的情况,引导学生克制情绪、理性分析;对真相明确的情况,引导学生客观、公正、理性的辨析其对与错、好与坏。在这过程中,教会学生理性、辩证分析和思考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技术进步,人们与网络世界的联系将更加紧密,网络素养将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当然应该紧随时代潮流,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高等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对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进一步丰富和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工作。
[1]霍华德·莱茵戈德.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2-13.
[2]张家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26-31.
[3]黄发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机制的构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27-33.
[4]刘洪波.创新、转向、融合:论网络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5):105-110.
[5]杨丽英,郁有凯.网络舆情引导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J].人民论坛,2014(32):114-116.
[6]李燕,袁逸佳,陈艺贞.“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多维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6(3):83-84.
[7]肖立新,陈新亮,张晓星.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培育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4(3):177-179.
[8]方楠.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其化育路径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坐标[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4-19.
[9]肖立新.大学生网络素养及其培育问题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12,26(2):35-38.
[10]崔浩,刘慧玲.高等院校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之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4):54-55.
(责任编辑:彭治民)
On Significan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etwork Literacy Education
ZHU Kun
(School of Occidental Studies,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128,Shaanxi)
In the Internet er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and people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closely,and network literacy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quality of individuals.But at present,the Internet literacy of our netizens is generally not high,some colleges did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literacy,which caused many social problems.Therefore,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network literacy education,the college education should strengthen teaching forces,deepen the curriculum,to carry out a comprehensive network literacy education,and training of qualified socialist builders for our country.
Internet network;literacy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641
A
1674-0033(2017)05-0068-05
10.13440/j.slxy.1674-0033.2017.05.014
2017-03-19
朱堃,女,陕西商州人,硕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