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方伟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22)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思路研究
□孙方伟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22)
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大发展必须以创新为引领,努力提高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十三五”建设期间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实现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中国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加强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电影院、剧院、文化馆、艺术画廊、公园、游乐场所等已有设施,鼓励和支持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文化设施向公众开放等,租赁部分企业事业单位的文化设施,这样,不但能够大幅提高已有文化设施的利用率,而且进一步加快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大幅减低建设成本。其中,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构建以市级图书馆为中心馆,以区图书馆与街道、社区三级图书馆(室)为总分馆的四级网络服务体系,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创新,需要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共建共享。
调动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能够拓宽资金投入的来源渠道,有效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总量。引导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捐助、捐赠、自办等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其中,群众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把群众参与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着力点,激励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城市公共文化的服务内容包括文艺演出、陈列展览、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影视节目等。除了面向大众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还要向特定人群提供特色服务,比如,向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
实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内容创新,首先需要从群众需求出发,根据地域、民族特点、文化层次、欣赏习惯差异等因素,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完善居民公共文化需求的“了解—决策—反馈—实现”良性机制,定期开展调查,及时掌握群众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工作安排,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需求无缝对接。探索开展“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内容。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活动之外,探索数字服务、流动服务等新方式。组织开展各类展览,读书月、市民大讲堂、艺术普及、法治教育、科学普及、读书征文、诵读演讲、社区文化艺术节、社科普及周、文艺演出、才艺大赛,书画摄影比赛、健身竞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等城市文化活动,向公众发放文化卡,吸引更多群众参与。
数字服务。抓住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有利契机,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将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资源和手段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的技术优势,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和共享,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文化馆和数字文化社区、网上音乐厅、网络剧场、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利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推动手机终端软件(APP)、微信和微博等基于新媒体的公共文化服务。
流动服务。因地制宜提供流动文化服务,通过流动文化大篷车、流动文化馆、流动博物馆、流动少年宫、移动阅读等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人性化、便捷化服务。
自我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服务下移,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支持群众自办文化活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自我服务。
在创新引领下,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将获得进一步提升,为我国实现2020年我国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1004-7026(2017)21-0019-01
F320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