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战略下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2017-04-14 04:03支天越
山西农经 2017年6期
关键词:皖江经济带安徽

□支天越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支天越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是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举措,安徽作为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组成省份必须充分利用支持机遇,以期更好的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文章立足于安徽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与不足,重点探究安徽完善承接产业转移体系的对策,力争促进安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长江经济带;安徽;产业转移

2016年9月,中央正式发布《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立体式交通布局、创新型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其发展立足于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协调发展,通过开放、生态、技术、产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与创新,实现区域的跨越式发展。毫无疑问,长江经济带战略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增速顺利换挡、经济驱动创新转变的重要政策抓手,安徽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利用政策机遇与改革红利来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通过培育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和产业集群来实现安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安徽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与不足

理顺长江经济带战略下安徽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基本状况是探究完善安徽顺利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文章就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详细分析。

1.1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安徽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

1.1.1 安徽8市纳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承东启西与接南联北的战略枢纽省份。长江经济带是横贯东、中、西的跨区域经济协作带,安徽东连江苏、南靠浙江与江西、西接湖北与河南,处于中游城市群与下游长三角城市群的衔接过度地带,是我国承东启西与接南联北的战略枢纽省份,合肥市被列为全国主要流通节点城市,公路、铁路、航空相结合的立体式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内河航运优势异常明显,皖江沿岸建有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5大港口,沿江港口年吞吐能力3亿t。2016年安徽省8市纳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就是对安徽区域优势的一大肯定。安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安徽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方面具有运输成本、区域辐射、产业协作等优势,是江、浙、沪三大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区域。

1.1.2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红利催生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优势。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政策红利催生的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优势。2010年,为推进安徽深度融入泛长三角地区的协作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使得安徽成为唯一拥有产业转移为核心的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省份。皖江城市带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大力振兴发展新型装备制造业、优质原材料产业、现代绿色农业、轻纺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总而言之,安徽工业行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部分行业优势明显。

1.1.3 公认的中部地区综合性资源大省:安徽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优势明显是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优势,其中:自然资源方面,煤、铁、铜、硫铁矿等二十多种重要矿产储量居于全国前列,这为安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现行工业体系形成了以马鞍山为中心的钢铁产业群、以安庆为基地的石油化工产业群、以铜陵为中心的有色金属产业群、以淮南、北两大煤炭基地为中心的煤炭产业群,与此同时,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如黄山、巢湖等;人文资源方面,著名的徽商就是安徽的商业文化品牌,并且安徽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及拥有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学校110所,人力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著名的九华山、琅琊山也坐落在安徽境内,由此安徽作为中部地区综合性资源大省美誉名副其实。

1.2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安徽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不足

1.2.1 整体经济实力偏弱,现行产业结构欠优。从2005~2015年的GDP总量来看,安徽省在东部地区处于绝对的落后地位,2015年安徽省的GDP甚至不足安徽省的1/3,仅相对于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的1/2左右,而人均GDP的水平更是非常低,仅为全国人均GDP的73.12%。毫无疑义,总体经济实力偏弱决定了区域消费能力与经济辐射能力,从而会影响企业与产业转移的最终决策。与此同时,安徽省虽然工业部门基本齐全,基础较好,但是其“二三一”的产业结构长期难以改变,截止2015年末,安徽第二产业的比重仍在50%以上,这说明安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这将降低高新企业与产业对安徽的青睐度,不利于安徽省承接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

1.2.2 城镇化水平比较低,经济开放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安徽的城镇化率偏低,2014年仅为49.15%、2015年为51%,而同期全国平均城镇化率分别为54.77%与56.1%,城镇化率偏低说明安徽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状态,投资与消费力量存在不足。更加要引起重视的是,安徽在深化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也并未占据到地处泛长三角经济圈的优势,从2005~2015年长三角省份的进出口总额来看,江苏一直排在首位,上海和浙江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安徽排在末位,并且与江浙沪的差距逐年增加,2015年安徽的进出口贸易仅有479.69亿美元,甚至都不及江苏进出口总额的1/10,这说明安徽目前深化对外开放的进程仍旧滞后,经济发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1.2.3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力资源素质不高。区域经济不平衡是安徽省长期以来的发展弊病,具体表现在城乡与各市之间,其中:城乡差距方面,安徽作为我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先行地,农业无疑是安徽省重要的产业组成部分,但是安徽目前的农业发展比较缓慢,形成该现象的原因包括观念落后、机械化水平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远低于城镇居民;地区之间,合肥、芜湖、马鞍山依靠第二产业处于相对发达的水平,淮南与淮北依靠矿产、黄山依靠旅游处于第二梯队,安庆、蚌埠、池州等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阜阳、宿州、六安等第一产业比重高,属于落后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是人力资源素质不高,虽然是劳务输出大省,但是安徽省的人力资源素质远低于江、浙、沪。

2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安徽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探究

2.1 政府转变职能来强化区域优势,建立有基础、多平台、优布局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如前所述,安徽在区位、交通、政策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因此政府应该转变职能,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区域优势,核心内涵就是要建立有基础、多平台、优布局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奠定基础与提供条件,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有基础,其主要措施就是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皖江城市带内部的交通网络以及联系外部的交通体系,最终形成构建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同时在电力输送、原材料配给、建设水利保障体系、区域信息一体化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第二,多平台,皖江城市带8个市要各自基于自身产业优势搭建工业园区,以期吸纳各行业内优质企业汇聚,例如合肥、马鞍山重点发展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安庆、芜湖重点发展沿江纺织服装产业;第三,优布局,各大省市对开发区进行重新规划,通过建设产业承接工业园区,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实现园区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

2.2 注重优化产业转移的吸纳结构,积极引导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的深耕落地

随着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产业结构与经济驱动亟待转换,因此安徽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要有选择、有重点、有规划的实施,尤其是要注重优化产业转移的吸纳结构,积极引导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的深耕落地。首先,安徽要加大对电子信息企业、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现代生物医药企业等新兴产业的引进力度,给予其财税优惠、技术支持等政策倾斜;其次,要注重对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对于引进、使用高新技术及装备的企业直接给予财政补助,强化安徽产业的科技含量;再者,政府要积极搭建“高校+企业”的产学研链条,提升科研单位的科技转化率,同时要给予敢于创新、勇于尝试的企业财税优惠,并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机制;最后,安徽要积极搭建科技企业融资平台,鼓励、吸引优质金融机构注资安徽,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的力量,确保高新技术企业与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来源稳定,最终实现高端技术企业的深耕落地。

2.3 利用科技资源来培育人力资源,搭建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人力资源培育体系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安徽省劳动力比较充足,但是这并不代表安徽省人力资源丰富,尤其是基础技术工人与高端技术人才比较缺乏,这也就能解释安徽省基础工业“用工贵”与高端制造业“招人难”的现象。因此,安徽省应该利用科技资源来培育人力资源,搭建高校培养、职校教育、企业合作的多层次人力资源培育体系,具体来说:第一,通过政府搭桥,使得高等院校与企业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强化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水平;第二,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鼓励下岗工人、农民工等低文化水平的人群进行技能培训,最终为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智力资源。

[1]石奇,张继良.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协调性[J].产业经济研究,2007(1):38-44.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7-53.

1004-7026(2017)06-0023-02

F127

A

支天越(1995.5-),男,汉族,安徽宿州,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本科生,经济学专业。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6.014

猜你喜欢
皖江经济带安徽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小鲟”过皖江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基于三圈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