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术(四川文理学院1.文学与传播;2.巴文化研究院;四川达州635000)
一部将“文化审美产业”引入学术话语体系的力作
——评《缤纷的风景:文化审美产业》
刘 术1,2
(四川文理学院1.文学与传播;2.巴文化研究院;四川达州635000)
范藻和范潇兮的新作《缤纷的风景:文化 审美 产业》一书是将文化审美产业引入学术范畴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填补了学界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该书正式提出了“文化审美产业”这一概念,构建了文化审美产业理论的结构体系.该书在语言表达和篇章布局体现出很强的审美性.
范藻;《缤纷的风景:文化 审美 产业》;文化审美产业 ;理论体系
2014年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由范藻教授和范潇兮合著的《缤纷的风景:文化 审美 产业》一书,该书讨论的是文化审美产业这一全新的主题,是目前为止将文化审美产业引入学术范畴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填补了学界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
《缤纷的风景:文化 审美 产业》全书共计27万字,大篇幅的专书研究文化审美产业,全书除前言和附录外分为四章,分别是“概念:文化、审美、产业的三重奏”、“缘由:市场、传媒、娱乐的三合力”、“特点:日常生活审美化”、“表现:万紫千红总是春”.全书研究围绕文化审美产业这一主题,结构清晰完整、论证深入浅出,全面系统的研究了文化审美产业,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文化审美产业的研究思路,是目前学界系统研究文化审美产业的开山之作.笔者细读范教授大著,颇受启发,书之笔端,求教于作者及方家.
文化产业或者文化工业发端于上世纪初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一书中专辟一章深入反思了当时正在欧美国家兴起的文化工业.[1]但之后的100年左右的时间里,文化产业伴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和工业资本寻求最大限度的增值而越发繁荣.目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另一方面,随着西方部分思想家眼中的后现代社会的来临,原本平常而琐碎的日常生活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随之而起的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的兴起,沃尔夫冈·韦尔施和费瑟斯通分别在《重构美学》和《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两部著作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日常生活审美化,既是现实发展的自然结果,更是一种经济策略,资本拥有者通过将日常生活与美学联姻来实现资本的更大限度的增值.在此背景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审美经济产生了.2001年,德国学者格尔诺特·伯梅(Gernot Bhme)在《审美经济批判》中正式提出了“审美经济”的概念.审美经济概念提出后,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2]大卫·罗伯兹(David Roberts)在《只有幻象是神圣的:从文化工业到审美经济》则谈到了文化审美化和商品化的进程,从文化产业向审美经济的发展的问题.[3]文化产业和审美经济的融合产生了新的经济形态——文化审美产业.虽然实业界的商人们在文化审美产业大把的捞金多年,但是学术界却一直没有将这一领域纳入学术研究的领域,更别说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以及命名了.
令人庆幸的是,长期从事生命美学和现代传媒研究的四川文理学院范藻教授在近著《缤纷的风景:文化 审美 产业》一书中将审美经济概念上升为了一个新的产业概念——审美产业,同时重点研究了审美中的文化审美,最终范教授通过讨论文化、审美和产业三者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审美产业这一全新的概念来指称当下正在蓬勃发展的这一事物.作者独辟蹊跷,从文化、审美和产业这三个概念的演进论证了文化审美产业概念产生的正当性,从市场、传媒、娱乐三个维度验证了文化审美产业在实践中存在的具体样态.正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者深入揭示了文化审美产业概念存在的合法性,由此确立了本书研究的主题.
正如本书作者在文中所言,其本意是要构建“文化审美产业理念和体系”.文化审美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形态和一个复杂的理论范畴,需要构建起合理的理论结构体系才能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指导实践.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不易的,它需要高屋建瓴,同时又逻辑严密,还要洞察细微.作者在书中,对文化审美产业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讨论,构建起了文化审美产业理论的结构体系.
全书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通过对文化、审美和产业三个概念的梳理,提出了文化审美产业这一全新的概念.第二章讨论了文化审美产业产生的缘由,认为是市场、传媒和娱乐的合力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第三章讨论了文化审美产业何以可行以及如何可行的问题,作者认为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代,我们已经从对宏大事物的审美下移到“平淡而平静”的日常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审美无处不在,无人不参与,外加传媒作为推手,文化审美产业的产生则成了必然.关于文化审美产业如何可行的问题,作者从三个维度来进行说明,艺术是文化审美产业的支撑、传媒是文化审美产业的推手、创意是文化审美产业的核心.第四章讨论了文化审美产业的表现形态,场内与场外的狂欢,狂欢包含艺术的狂欢、收视的狂欢和效益的狂欢;此地与此时的共赢,开幕式、博览会和旅游节是共赢的绝佳文化审美产业形态;有形与无形的神话,实物媒质、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介的演进变迁只是有形的信息传递媒介的变化,但在其背后无形的意义则是永恒的神话.
在一个理论体系里面,对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讨论是最根本的.作者在对文化审美产业这一客观存在的本质的讨论中是通过对构成这一概念的文化、审美和产业三个更基本的概念意义的讨论来实现的.
在这个理论体系里,作者通过对文化、审美和产业三个概念意义演进的角度探讨了这三者是如何合流的.实际上这是在讨论文化审美产业产生的源头和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也只有将这个最根本的问题讨论清楚,文化审美产业这一概念才能真正进入理论话语体系之中.文化审美产业的本体论是这样建立的:作者通过对文化、审美、产业三个概念各自的演进历史和三者在当下的相遇产生的化学反应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推导确立了文化审美产业在理性层面的存在依据.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对文化审美产业在实践领域的发展总结了市场、传媒和娱乐三者以及相互的合力是如何在现实中形成文化审美产业的,这部分构成了文化审美产业这一事物在实践层面对其本体论的考察和证明.作者认为市场是通过调解文化生产、满足文化供给和提供文化消费等方面来架设经济与文化之间的桥梁的,同时深刻总结了文化审美市场所售商品是创意思维、营销模式和生活理念,而这一切通过品牌这一核心竞争力可以得到更好的价值增值.这一部分,作者对文化审美产业在实践领域存在的环境条件——市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通过与其它非文化审美商品存在的市场的比较,确立了文化审美产业的市场本质.传媒既是文化审美产业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审美产业的主要存在形态之一.任何一个产业的存在来源于人们的需求,而人们对娱乐的需求导致了文化审美产业的存在.作者从文化最可爱的一面、审美最本质的意义、商业世界赢利的最高境界均指向娱乐来论证人们对娱乐的需求是文化审美产业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
在第一和第二部分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践归纳两个层面论证了文化审美产业的本体论问题.接下来,作者在第三部分较为系统的讨论了文化审美产业在理论上和在实践中的方法论问题.作者认为,“自然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借助文化被赋予了“诗意的辉光”,而这一切需要借助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路径,在这一过程中,日常生活被收编为具有文化审美功能的商品,日常生活也成为了文化商品争夺的领地.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艺术作为支撑,脱离了艺术,文化审美产业则失去了核心的灵魂.文化审美产业需要传媒这一推手才能实现这一产业链条的连接,将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这一背景下,何为新闻,以及其功能和价值都与文化审美产业发生了联系,电视荧屏成了演艺节目的天堂,广告变成了既是文化审美产业的推广手段,同时其自身也成为了文化审美产业的一部分.最后,作者认为要实现文化审美产业产业的成功关键在于将创意这一核心要素贯穿其间.
在对文化审美产业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进行讨论之后,作者将眼光从哲学层面的讨论推向现实,在文化审美产业众多的业态中梳理出其表现的基本特征,作者将其归结为狂欢、共赢和神话.
随着学术研究的专门化,学术话语体系逐渐形成,在这一体系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语言表达风格和篇章结构布局方式.当然在美学研究领域的学术表达方式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当下的学术文本所使用的语言及结构方式和文学文本所使用的语言及结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某种程度上,初步鉴别某文本是否属于哪种类型的文本可以靠表达主题的语言来确定的.当然,学术话语的专门化也是学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语言风格在作为学术的表达上也经历了优胜略汰,最后倾向于尽量选用意义指代明确的语言来准确的表达所要呈现的客观研究对象,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学术语言符号主要使用了符号的所指所呈现的意义,而符号的能指部分则不指代任何意义.从形式主义的角度来看,符号的形式部分,也即是能指部分也具有意义,也能够承担起表达意义的功能的.同样,由符号所构成用不同方式组接的文本也一样,除了文本所使用的符号及符号的组合产生意义之外,文本本身的结构方式也同样产生意义.诗歌这一语言形态是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
作为将文化审美作为思考和描述对象的学术著作,学术界主流的做法是采用已经定型化了的学术语言和文本结构方式来呈现,这的确从表述的严谨性和准确性角度来说是较佳的选择.但是,这种表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论述的主体——审美.要讨论审美这一深刻的话题,除了使用理性的话语来论证,在此之外,是否可以通过表述的语言本身及其所构成的文本的结构方式来直观的体现何为“美”呢?
在本书中,作者在语言使用及文本构成方面则作了这样的尝试.首先从本书的标题来看,《缤纷的风景:文化 审美 产业》,作者使用“缤纷的风景”这一富有美感的短语是对文化审美产业这一研究主体的总体判断,既表达了作者对文化审美产业学术领域的理解,同时也是对文化审美产业实践领域的认识,两者都是风景无限,值得学人和实业界人士的参与.再看大的结构方面的标题,在讨论本体论部分,第一章的标题是“概念:文化、审美、产业的三重奏”,第二章的标题是“缘由:市场、传媒、娱乐的三合力”,作者使用“三重奏”这一音乐术语来表达文化、审美、产业三者相互独立又共同构成文化审美产业这一概念的相互关系,具有美感的同时,不失表意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三合力”是一个物理学上的力学概念,指的是三个力的合力,在这里,作者借用这一概念来表达市场、传媒、娱乐各自作为一支力量的价值和方向,同时阐释了三者向同一方向进行着力构成了文化审美产业在实践领域产生的缘由.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使用这一形象化的术语便具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第三、第四部分的标题在遣词上也具有上述的特点.同时,在节的标题遣词和组句方面也进行了精心的考究.此不赘述,读者自可开卷体悟.
在正文的叙述中,作者更是在遣词用句和篇章结构方面践行了“美的表达”.在每一章的开始,作者根据该章所表达的主题,分别对文化、审美和产业三个概念进行略带诗意化的阐释来代替使用专门术语对概念的表达.如在书的开端,作者写道:
“文化犹如罩住古今中外的一张巨网,我们都是它网中微小而伟大的网民;
审美好像统治男女老少的一个女王,我们都是她宫中拘谨而自由的臣民;
产业恰似带来功名利禄的一个魔鬼,我们都是他掌上痛苦而幸福的顺民.”[4]
用如此诗意而形象的表达,三个复杂而抽象的学术概念具有了形象感,同时在读者眼中也有了生机.读者可以根据形象所指引的方向结合各自对此的体验来理解三者丰富的内涵.大凡伟大的著作,除了其揭示了某一领域的真理外,更重要的在于它能够启发读者发现更多的东西.不得不说,使用形象而多义的符号比要比单意符号,至少在符号的层面更能够激发读者产生多义的解读和联想.
正如作者所言,“文化审美产业”的确是缤纷的风景.
[1] 阿多诺、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7-152.
[2]范 周.大审美经济时代的文化产业突破[N].中国艺术报,2011-07-12(4).
[3] 李思屈.审美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8):100-105.
[4] 范 藻,范潇兮.缤纷的风景:文化 审美 产业[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75.
[责任编辑 范 藻]
A Masterpieceto Introduce “Cultural Aesthetic Industry” into Academic Discourse System
LIUShu1,2
(1. Culture and Medium School, 2. Ba Culture Institute,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The new work Colorful Scenery: Cultural Aesthetic Industry by Fan Zao and Fan Xiaoxi is a book that brings cultural aesthetic industry into academic sector. This book, with strong aesthetic in writing arrangement or language expression, formally presents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aesthetic industry, constructs the structure system of the theory.
Fan Zao; Colorful Scenery: Cultural Aesthetic Industry; cultural aesthetic industry; theory system
2016-11-02
刘 术(1981—),男,四川宣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化产业方面研究.
I06
A
1674-5248(2017)02-01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