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韧彦
20世纪60年代,福特在勒芒赛场上对法拉利的那场复仇,有很多关于此的影像作品。最新的一部纪录片《24小时战争》(The 24 Hour War)近日在汽车圈里引发热议,里面的影像记录,如果你是个资深车迷,
定不会陌生,但其中的人物访谈,对这场两家之争的解读以及对传奇车辆和人物的点评,却是前所未有的,制片方采访到了当年这场比拼中的所有还在世的参与者,包括亨利福特和恩佐法拉利的后人。
圈内人士认为,汽车纪录片的典范之作依然是2010年的《永远的车神》(Senna),因为艾尔顿塞纳活跃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大量的电视报道,车载摄像机也很普遍,而在60年代,影像资料就无法那么充足。《24小时战争》尽管谈不上是经典,却是只有狂热粉才可以制作得出来的,它的最大魅力在于,让一件如此久远的历史事件,放到今天,仍有它的相关性和贴近感。
在电影中,汽车可以成就个故事,也可以毁掉个故事,可以成为最让人难忘的部分,可以成为全片的高潮所在,可以衬出主角的个性特征,也可以成为绝对的主角。它们总能激起观众的情感反应,在有关汽车的纪录片中更是如此,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的,可以让人重新看待已经习以为常的汽车,可以让人跟汽车之间产生更深厚的感情。本期我们就来向车迷朋友们推荐十部值得一看的汽车纪录片。
《都市叛逆者》
年份:2012
导演:塔米尔·莫斯可维西(Tamir Moscovici)
主旨:做你爱的,而不是别人要你爱的
做古董车修复,是很多车迷的梦想,对麦格纳斯·沃克(Magnus Walker)而言,这个梦想已成现实。这部影片仅30分钟,记录了他是如何修复、改装保时捷的。他的机械技术是自学的,修复、改装起来不是那么严谨,完全根据自己的口味来。他的作品被一些看重原厂修复、改装的人所不屑。他用的零部件都取自朽坏的911,他会将它们组合成特别款的保时捷,既承袭了保时捷的精髓,又融入了他个人的风格,还带有摇滚的感觉。之所以名为“Outlaw”(亡命之徒、法外之徒),是因为他的改装所处的边缘地位,他也有一批忠粉力挺他,认为如果他的改装是不对的,他们希望他永远也别是正确的。他的坚持也换来了主流的认可,比如在圆石滩上的成功拍卖,更多的定制订单、真人秀的邀约、品牌设计的合作、车模的制作等。他一直声称,他只为自己的兴趣而改装,不为他人而做,只做自己想做的。这部影片出来后,他十岁时写给保时捷的信件重见天日,当年他并没有得到回复,而若干年后保时捷正式邀请他参观他们的本部,以圆他当年的梦。
《超速者》
年份:1972
导演:迈克尔·凯泽(Michael Keyser)
主旨:20世纪70年代的赛车都不简单
20世纪70年代是运动型车赛事的黄金时期,各大厂商都携原型车参加当时的世界跑车锦标赛(World SportscarChampionship),其中包括法拉利、保时捷、阿尔法·罗密欧以及马特拉(MATRA)等。这部影片记录的是1972年的世界跑车锦标赛,并于同年放映。片中也有涉及迪通拿(Daytona)、赛百灵(Sebring)、Targa Florio、纽博格林、华金谷(WatkinsGlen)赛事的幕后故事。它并没有启用大牌明星或是专业旁白,而是围绕当时两位车手展开,他们是法拉利车队的车手马里奥·安德烈蒂(Mario Andretti)和阿尔法·罗密欧车队的车手维克·艾尔弗德(VicElford)。该片证明了电影不是一定要5.1环绕声和高清版,现场感、真实感是更能打动人的。尽管这场比赛的冠军,毫无悬念地被法拉利摘得,但这场比赛有一批顶尖赛手之间的较量,相当精彩,其中包括杰基·艾克斯(Jackv Ickx)、克雷·雷加佐尼(ClayRegazzoni)、罗尼·彼得森(RonniePeterson)以及格拉汉姆·希尔(GrahamHill)。此外该片也让人们看到了车手的生活,和他们对待这份工作的执着和认真,也让人见识到当汽车在速度上的技术远高于安全上的技术的年代,车手所面临的风险和所要付出的代价。
《永远的车神》
年份:2010
导演:阿斯弗·卡帕迪尔(Asif Kapadia)
主旨:只要你全力以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如果在所有的纪录片中只能选一部来看,那一定是这部。它是有关巴西F1车手艾尔顿·塞纳(Avrton Senna)的纪录片。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车手34岁便死在了赛场上,而年纪轻轻的他已是三届F1年度总冠军。这部片子跟一般的赛车电影不太一样,充满了感情,看了让人痛心,也没有太多回顾式的采访,更多刻画了他的永不妥协、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对同伴的关切,更多篇幅留给了他与对手阿兰·普罗斯特(Alain Prost)、F1管理机构FISA之间的冲突以及他在生活中的真实模样。影片没有将他塑造成—个圣人,而是个有缺陷的英雄,他总要证明自己比别人强,这是车神最大的弱点。该片在赛车方面的处理更像是艺术,多角度加上慢动作拍摄,充分展现了他在赛道上的才能。他最为出名的雨中驾驶几乎像是超脱了肉身限制与机器融为了一体。不要忘了,他那个年代的赛车是“原始”的,没有各种性能套件的加持,每一场赛事更像是一场战役而不是游戏。他曾是无数巴西穷苦人民的精神寄托。在为他举行国葬时,一名巴西车迷痛苦地说,巴西人民只有饥饿、貧困、疾病和一点点生活的乐趣,现在连这一点乐趣都没有了。
《爱上野兽》
年份:2009
导演:艾瑞克·巴纳(Eric Bana)
主旨:每天做些让你开心的事情,只有你可以理解你和某人和某事之间建立的联系
熟悉好莱坞大片的人,对于澳洲影星艾瑞克·巴纳(Eric Bana)这个名字不会陌生,他出演过《特洛伊》(Troy)、《孤独的幸存者》(Lone Survivor)和《黑鹰坠落》(BlackHawk Down)等好莱坞大片。通过这部片子可以更多了解他这个人。也许很多车迷都会有为自己的爱车拍部电影的想法,但少有人可以实现,但他做到了。这部片子是关于他的第一辆车,一辆1974年的福特XB Falcon,它的绰号是“The Beast”。很多人也许都把第一辆车扔了,但他没有,还用了一部电影表达了他对它的爱,记录了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影片讲述了这辆车25年的历史,从他15岁时用1100澳元买下它说起,他的生活很大一部分是在改装它、用它参赛,也通过它和朋友们有更深的交往,用他的话说,“它就好像篝火,让我和我的朋友聚集到了一起”。该片最主要的情节是他和他的朋友为塔加塔斯马尼亚公路拉力赛(Tara Tasmania Road Rally)做准备。这场比赛中他的爱车被撞毁了,他在片中表达了它的哀思和对人车关系、情谊的反思。车界名人杰·雷诺(Jay Leno)、杰瑞米·克拉克森(Jeremv Clarkson)等都有出镜。这部片子在澳洲放映总共有70多万美金的票房进账,在澳洲历史上是票房第二高的纪录片。
《每个星期天》
年份:1971
导演:布鲁斯·布朗(Bruce Brown)
主旨:每一种坚持都值得被尊重
如果你了解冲浪,可能会觉得布鲁斯-布朗(Bruce Brown)这个名字耳熟。他因冲浪电影《无尽之夏》而闻名,但这部关于摩托车的电影是他最好的电影。片中如同绘画般的拍摄手法和快速切换的镜头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机敏迅速的旁白也会让你兴奋。
它被公认为最重要的一部有关摩托车的电影,涉及了不同种类的两轮赛事,如沙漠、越野摩托车赛等。它曾获1972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提名。该片记录了摩托车赛手和赛车迷们的生活,并展现了不同类别赛事所需的特殊技能。比如越野赛的赛手常常是追求自由的人,而沙漠赛的赛手常常是喜欢独处的人。他还展示了不同状态的竞技,有的为商业目的,也有玩命式的。片中出现了很多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摩托车赛手。在资金方面该片得到了好莱坞动作片影星、赛车双料得奖选手史蒂夫·麦奎因(SteveMcOueen)的赞助,他也在片中有客串。
拍摄时布鲁斯·布朗比较完美主义,想到什么镜头,都要尽可能地想办法拍到。比如他想拍一个在比赛中浑身是泥的赛手,他们就在雨天去比赛场地,找到好的位置,不断等待。影片中的很多镜头是特写慢镜头,但因资金不足而无法用高速摄像机,据说他就给12伏特的相机配上24伏特的电池,以达到近似的效果。他还在赛手的头盔上装了摄像头,这在那个年代还是首次有人这么做。片中有一处日落时分在海滩驾驶的景象,摄于海军基地,也是托史蒂夫·麦奎因开了后门,才得以拍摄。
很多孩子很喜欢这部影片,电影散场后会躲在影院的洗手间,就为了可以多看上几遍,还有很多孩子开始存钱、打工,就为了早日拥有自己的摩托车。有关这部电影最戏剧化的是,很多人看了之后改变了对摩托车手的印象,片中的赛手墨特-劳威尔(MertLawwill)原本不被家里接受,是家里的败类,但因为这部片子而被视作家里的英雄。这部片子之后还出过续集。
《车舞狂沙》
年份:2005
导演:达纳·布朗(Dana Brown)
主旨:无畏可以带来最多的乐趣
所有喜欢越野的人,都会告诉你,那并不舒服。更不要说在墨西哥的巴扎(Baja)半岛上开上1000英里(1600公里)。沿途路况崎岖、恶劣,所有的危险都不可预知,这几乎等同于自杀,而在所有相关影片中,这部最能抓住Baja 1000越野赛命悬一线的感觉。Baja 1000在车迷心中代表着荒漠越野的极限,它对赛车性能没有限制,越狠越好,越猛越好。激烈的碰撞、机械怪兽的咆哮、腾跃是Baja 1000独一无二的标签。片中有不可思议的拍摄技巧,有传奇的赛车,也有真实的故事。该片的导演达纳布朗是《每个星期天》(On Any Sunday)导演布鲁斯布朗的儿子,为捕捉墨西哥沙漠和惊险比赛的珍贵镜头,摄制组动用了55部摄像机、4架直升机和4台车载摄像机,由80多人拍摄完成,完美传达出这场赛事的晕眩感、震荡感。如Baja 1000的赛手所言,这部电影就好像是把他们一辈子万把次的死里逃生都放在一天里发生。观看时,如你感到喉咙干涩、冒火,全身酥麻,请不要惊讶。在竞速之外,该片也对竞速的意义做了更深的探索。该片的续集据传将在2017年Baja 1000 50周年庆上发布。
《说来容易做来难》
年份:2013
导演:马特·约翰斯顿(Matt Johnston)
主旨:有时你必须走没人走过的路,才能体验到什么才是极限
这部影片是导演马特一约翰斯顿通过众筹的方式筹资拍摄的,全方位地展示了关于拉力赛的一切,可以让人真正了解到底什么才是拉力赛。该片主要围绕美国年轻的拉力赛冠军克里斯-杜普莱西斯(ChrisDupIessis)展开,他如何达到这一赛事的顶端,他如何参加世界拉力锦标赛(WorldRallv Champlonship)。片中穿插了肯·布洛克(Ken Block)、彼得·索伯格(Petter Solberg)等著名赛手的现身说法以及一些生死攸关的惊险对决。它用了18个月的时间,在8个国家取景。它揭示了拉力赛车手们为了开展赛车生涯,需要多么努力地去拉到赞助,维持赞助,不管是初出茅庐的新手,还是世界冠军的得主,也涉及了拉力赛事在赛车界的尴尬境地,在很多地方甚至都没有电视转播。这场赛事的参赛者,多是自筹经费,出于热情,它是昂贵、艰苦、危险的,也是最纯粹的赛事之一。
《引擎黑烟:别克Grand National全纪录》
年份:2012
导演:安德鲁·菲利波内(Andfew FiLikeppone Jr.)
主旨:请接受不能归入任何门类,不要让别人对你与众不同之处的看法,阻挠了你
很多汽车纪录片的导演都是狂热的车迷,这部除外。安德鲁菲利波内在拍这部纪录片之前,没有见过别克Grand National这辆车。他不是最快别克GNX的粉丝,也不是别克的粉丝,他根本就不是个车迷。所以这部影片也不只是关于汽车。这位纽约的导演只是将别克Grand National作为一个工具来传达另一个非常触动他的想法。他在阅读理查德罗德里格斯(Rlcharol Rodriguez)撰写的《记忆的饥饿》一书中,看到这么一个观点,即移位,将一个人或一件事移出某个团体,将它们推向另一个高度,但它们仍和它们的原点相连,没有一处是可以完整容纳、完全适合它们的。而这也恰是别克Grand National的境遇,它是一辆可以媲美超跑的别克,所有别克中的“异类”。它的故事本身就带有神秘色彩,这部片子只需看上头五分钟,就会被吸引。
《勒芒24小时》
年份:2008
导演:凯斯·克斯洛(Keith Cossrow)、贝内特·维塞蒂尔(Bennett Viseltear)
主旨:冠軍从不偷懒
奥迪是勒芒大赛的常胜冠军,曾在12年里,获得了10场胜利,迄今为止他们拥有13座勒芒奖杯,是仅次于保时捷最为成功的厂商车队。这部电影主要是讲述奥迪车队的幕后故事以及他们在勒芒上的征战,记录了他们为在2008年的勒芒大赛上连续五胜所做的准备。尽管该片有打广告的嫌疑,但它在汽车圈里口碑甚好,观影体验绝佳。从中可以领会运作一支勒芒车队所需要投入的精力和团队协作以及赛手们所要面临的风险,且可以了解车队是怎么制定车手和发动机策略的。更重要的是它有别于一般的纪录片,它展现了这项赛事的戏剧性和选手们的情感和。它还有部续集,于2012年推出。
《设计的胜利》
年份:1990-2000
制作:Gemini影业公司
主旨:汽车可以有多性感有多撩人
这是一系列纪录片,一部一个品牌,最早的一部是保时捷,是奥斯卡得主托尼-梅拉姆(Tony Maylam)导演的,主持人和试驾手是前赛车手阿拉因·德·卡德内(Alain de Cadenet)。之后又推出法拉利、玛莎拉蒂、捷豹、阿尔法-罗密欧、阿斯顿·马丁、路特斯、科尔维特、福特肌肉车、F1赛车等。该系列在DVD市场和网络点播上一直很火热。每一部都介绍了一个品牌的赛车和公路车,包括很多稀有款、天价款,几乎是每个品牌最好的车,都前所未有地集合到了一起,有些是从私人藏家那里借过来的,大多是按年份、时序来呈现的,涉及每辆车的历史背景、设计由来、重要的机械部件,还有相关的试驾。里面所有的汽车声响都是在驾驶者的位置原音呈现,后期剪辑也是能少则少,视听效果一流。看过的人,都觉得可以从画面中间到汽车的热油味和轮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