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朋,张蓓蓓,孟 楠,王 荷
(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宝鸡文理学院 地理与环境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关中西部地区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研究
——以陕西凤翔县为例
王 朋,张蓓蓓*,孟 楠,王 荷
(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宝鸡文理学院 地理与环境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为减轻旱灾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增强区域防旱减灾的综合能力。以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评价模型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陕西凤翔地区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民众对农业旱灾的时间分布及预报方法的认识较为正确,对更深层面的农业旱灾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等认识片面、简单;(2)民众自救技能不够专业,缺乏节水意识,依赖外来救援,邻里互救意识淡薄,自救互救的主动性不高;(3)灾后民众情绪较稳定,能依据实况传播灾情,但获取受灾信息渠道单一,对灾后信息的关注和科普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4)手机、摩托车及电动车成为民众主要的通讯和交通工具,先进的互联网传播媒介未能在广大乡村得到应用,农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低,备灾物品观念落后。利用学校和基层组织,扩大防旱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和实用技能的普及力度,是提升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中西部;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
旱灾对农业生产活动造成巨大影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1]。灾害发生又具有突发性、客观性和复杂性[2],面对灾害风险,人类必须积极响应,通过调整适应能力来获得发展[3]。乡村地区受旱灾影响最为典型,造成的损失尤为严重,加强农业旱灾研究对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国内灾害感知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李景宜等[5]建立了国民灾害感知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周旗[6]、郁耀闯[7]等对乡村民众的自然灾害感知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感知强弱的因素;苏桂武[8]、王若嘉[9]等分析了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特点,并提出了减灾宣传教育的意义;周忻等[10]对风险感知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相关学者对农业旱灾的脆弱性及风险等进行了研究。王静爱等[11]对中国农业旱灾承灾体的脆弱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脆弱性评价的区域模型;何艳芬等[12]从致灾因子、承灾体等角度对农业旱灾指标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尹衍雨等[13]以川渝地区旱灾风险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对公众旱灾风险的可接受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地震灾害感知研究为提升区域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业旱灾感知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以灾害感知理论为基础,将灾害认知与响应纳入到农业旱灾研究中,对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农业旱灾知识认知、自救互救技能认知)与响应(灾后情绪与信息传播、应急基础设施)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期为区域农业生产制定防旱减灾措施提供新的依据。
1.1 研究区概况和对象
凤翔古称雍,是周秦发祥之地、位于关中西部,宝鸡市东北,县城距宝鸡市区44 km。现辖12镇233个村,地处秦岭纬向、祁吕贺山字型及陕西旋卷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总体特征为北山、南塬、西河谷,塬区地势平缓,耕地连绵。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半湿润半干旱,年平均气温11.4 ℃,降水量625 mm,雨热同期,土壤肥沃,有利于作物生长,但在农作物生长季节中,太阳辐射强,气温、降水年际变化大,易发生干旱。据统计资料显示,凤翔县总人口52万,土地面积1179 km2,其中农业人口46万人,占总人口的88%,耕地5.873 hm2,占土地面积的49.8%[14]。
本次调查以凤翔县乡村民众为研究对象,采用入户访谈的方式,分别在柳林镇、虢王镇、虢镇、南指挥镇、陈村镇4个耕地面积较广的地区设置调查点。随机发放问卷370份,回收306份,回收率83%,有效问卷276份,有效率为90%。为确保调查数据能更好地反映凤翔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整体状况,调查问卷充分考虑了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特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2 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调查问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魏本勇[15]和李曼[16]等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该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以农业旱灾认知(农业旱灾知识认知、自救互救技能认知)与响应(灾后情绪与信息传播、应急基础设施)2个大类4个小类作为评估体系(表2)。
表2 调查问卷基本结构
1.3 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指标权重的确定与赋分
参考已有研究者的成果[17-18],根据指标体系各部分及各题目的重要程度,分别确定其赋分与权重,同等重要可并列(表3、表4、表5、表6、表7)。
表3 指标体系各部分的赋分与权重
表4 农业旱灾知识认知部分各题目的权重及答案赋分
表5 自救互救技能认知部分各题目的权重及答案赋分
表6 灾后情绪与信息传播部分各题目的权重及答案赋分
1.4 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综合得分计算模型
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各部分权重与各部分每题目的权重和答案赋分,结合调查问卷来计算凤翔地区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的综合得分。
指标体系各部分各题目的得分计算模型:
(1)
式(1)中,Sij是第i部分中第j题的被调查者的得分;i=1、2、3、4,分别代表指标体系各部分即农业旱灾知识认知、自救互救技能认知、灾后情绪与信息传播、应急基础设施;j是第i部分第j题目;p是第j题目的第p备选答案;n是第j题目的备选答案数;Qjp是第j题目中选择第p备选答案的样本数;Cjp是第j题目中第p备选答案的赋分;M是样本总数。
表7 应急基础设施部分各题目的权重及答案赋分
指标体系各部分评价模型:
(2)
式(2)中,Si为各部分的得分;i=1、2、3、4,分别代表指标体系各部分;m是每部分的题目数;Wij是第i部分第j题的权重;Sij是第i部分第j题被调查者的得分。
在上式基础上计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综合得分:
(3)
式(3)中,S为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的综合得分;Wi为各部分的权重值;Si为各部分的得分。
为了更好地对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参照已有文献[19],将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得分进行等级划分(表8)。
表8 认知与响应能力分数等级
2.1 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状况分析
农业旱灾知识认知得分情况显示(图1),凤翔地区乡村民众农业旱灾知识认知得分范围为50.58~82.90分,综合得分为64.67分,处于及格水平,测评的7个题目中处于及格水平以上的有3个,占比43%。其中A4(农业旱灾预测方法的选择)和A5(农业旱灾时间分布)得分最高,分别为82.90、76.45分,处于优秀水平;其次A3(农业干旱与农业旱灾的区别)得分为67.39分,处于中等水平;A6(旱灾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的了解程度)、A2(形成农业旱灾的主要原因)、A1(了解农业旱灾知识的态度)得分一般,分别为60.80、60.36、55.43分,处于及格水平;A7(农业旱灾引发的次生灾害了解程度)得分最低,为50.58分,处于及格水平以下。由此可知,凤翔乡村民众对农业旱灾时间分布及预报方法的认识较为正确,因为农业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而对农业旱灾与干旱的辨别、旱灾产生的原因及带来影响认识片面、掌握深度不够。
图1 农业旱灾知识认知各题得分
自救互救技能认知得分显示(图2),凤翔地区乡村民众自救互救技能认知得分范围为37.96~64.57分,综合得分为49.60分,处于不及格水平,测评的7个题目中处于及格水平的有2个,及格率为29%。其中B3(基于往年农业旱灾如何选择农作物品种)和B1(面对受灾农业的处理办法)得分较高,分别为64.57、58.55分,处于及格水平;其次B6(面对受灾人群的做法)、B4(受灾时对救援方法的选择)、B5(受灾时是否愿意帮助邻里渡过难关)得分较低,分别为48.33、46.33、45.58分,处于及格水平以下;B2(对农业旱灾进行经验总结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B7(实施自救互救实况的评价)得分最低,分别为41.67、37.96分,远低于及格水平。由此可知,凤翔乡村民众自救技能掌握不足,节水意识薄弱,对外来救援依赖性较大,农时忙于生产活动,自利意愿较强,邻里互救意识淡薄,自救互救的主动性和组织性有待提高。
2.2 乡村民众农业旱灾响应状况分析
灾后情绪与信息传播得分显示(图3),凤翔地区乡村民众灾后情绪与信息传播得分范围为52.46~84.93分,综合得分为68.36分,处于中等水平,测评的7个题目中处于及格水平以上的有4个,占比57%。其中C3(灾后对政府人员访查的回答)、C2(受灾后对农业生产的看法)得分最高,分别为84.93、76.52分,处于良好水平;其次C1(灾后自身心态)和C4(灾后情绪和日常生活的恢复)得分较高,分别为68.68、68.77分,处于中等水平;C7(参加防旱抗旱科普活动的意愿)、C5(灾后获取旱灾实况、救援等信息的主要途径)得分一般,分别仅为62.17、56.65,处于及格水平;C6(灾后对受灾信息的关心程度)得分最低,为52.46分,处于不及格水平。由此可知,凤翔乡村民众灾后情绪较为稳定,能依据实况传播受灾信息,但灾后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以受时空限制的图书、报纸、电视等传播媒介为主,对灾后信息的关注程度和灾后科普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图2 自救互救技能认知各题得分
图3 灾后情绪与信息传播各题得分
应急基础设施得分显示(图4),凤翔乡村民众应急基础设施得分范围为30.49~74.96分,综合得分为48.06分,处于不及格水平,测评的9个题目中处于不及格水平的有5个,不及格率为56%。其中E1(家中主要的通讯工具)得分最高,为74.96分,处于良好水平;其次E5(附近区域的气象监测装置)、E6(附近区域的农业旱灾救助机构)得分较高,分别为67.03、66.55分,处于中等水平。但E5(1)(气象监测装置的服务水平)和E6(1)(农业旱灾救助机构的服务水平)得分尚不理想,分别仅为35.33和30.49分,远低于及格水平;E3(家中主要交通工具)得分一般,为56.45分,处于及格水平;E2(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E7(灾害救援人员的构成)、E4(备灾物品的准备情况)得分最低,分别为49.34、44.64、34.69分,远低于及格水平。由此可知,凤翔乡村民众以手机和自行车作为主要的通讯和交通工具,广播、电视等受时空限制较强的媒介成为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而高效便捷的互联网传播媒介未能在广大乡村得到有效利用,相应的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已有设施未能发挥其效应,缺乏专业的农业指导人员和灾害救援人员,多数民众备灾物品观念落后。
图4 应急基础设施各题得分
2.3 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状况综合分析
认知与响应综合得分显示(图5),凤翔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各部分得分范围为48.06~68.36分,综合得分为57.45分,刚好处于及格水平,表明凤翔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状况尚不理想。其中灾后情绪与信息传播部分得分最高,研究表明:灾后民众情绪较为正常,能依据实况传播灾情,但获取受灾信息的渠道单一,对灾后信息的关注程度和防灾减灾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其次是农业旱灾知识认知部分,研究表明:民众对农业旱灾的时间分布及预报方法的认识较为正确,但对更深层面的农业旱灾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等认识片面、简单,仅依靠自身经验作为判别标准。第三是自救互救技能认知部分,研究表明:民众自救技能不够专业,缺乏节水意识,依赖外来救援,邻里互救意识淡薄,自救互救的主动性不高。最后,应急基础设施部分得分最差,研究表明:手机及摩托车或电动车成为民众主要的通讯和交通工具,先进的互联网传播媒介未能在广大乡村得到应用,不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民众整体备灾物品观念也比较落后。
图5 认知与响应综合得分
3.1 凤翔地区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总体状况尚不理想
灾后情绪与信息传播得分较高,农业旱灾知识认知得分次之,应急基础设施和自救互救技能认知得分最差,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整体能力亟需提高。
3.2 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整体能力尚不理想的影响因素
(1)乡村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群体多数外出务工,加之第一产业地位的下降,乡村农业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又缺乏相应的科普宣传教育,民众对农业旱灾知识认知仅依靠自身经验做出一些简单、片面的了解。
(2)乡村民众缺乏节水意识,受灾后对农业生产的处理方法被动,依赖外来救援,农忙时邻里之间忙于生产活动,加之缺少重大农业旱灾冲击的经历,使得互救意识薄弱,自救互救的组织性、主动性不足。
(3)灾后情绪与信息传播得分相对较高,但灾后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防旱减灾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民众灾害认知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加之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未能更好地服务民众,缺乏专业的农业指导人员和灾害救援人员,导致应急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较低。
3.3 建议
建议积极开展如下防灾减灾宣教工作,以提升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综合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1)在农业旱灾认知方面,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推动乡村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型,从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留住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群体在乡村就业提供条件。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旱灾知识的宣传力度和防旱抗旱技能培训的普及力度,进而增强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的综合能力。
(2)在农业旱灾响应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扶持农业发展,依据农业生产规模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组织和灾害信息宣传网络,并配置专业人员,从而拓宽灾害信息获取渠道,提高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将有利于减轻农业旱灾灾害风险。
(3)加强对学校、基层组织的引导和管理,依托学校资源,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农业旱灾知识普及和自救互救技能专业培训活动,增强民众灾害认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1] 孙可可,陈进,金菊良,等.实际抗旱能力下的南方农业旱灾损失风险曲线计算方法[J].水利学报,2014,45(7):809-814.
[2] 周扬,李宁,吴吉东,等.中国自然灾害减灾救灾标准的演变特点[J].自然灾害学报,2013,22(1):1-9.
[3] UN/ISDR. L Living with Risk: A global review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itiatives[J]. BioMed Central Ltd, 2004, 7(4): 336-342.
[4] 宋海龙,万红莲,朱婵婵,等.关中西部地区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估[J].陕西农业科学,2016,62(5):102-105.
[5] 李景宜,周旗,严瑞.国民灾害感知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2,11(4):129-134.
[6] 周旗,郁耀闯.山区乡村居民的自然灾害感知研究:以陕西省太白县咀头镇上白云村为例[J].山地学报,2008,26(5):571-576.
[7] 郁耀闯,周旗.关中平原西部农村居民灾害感知现状浅析:以宝鸡市陈仓区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1):19-23.
[8] 苏桂武,王悦,张书维,等.汶川地震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农业旱灾的特点及其减灾宣教意义:以四川德阳市为例[J].地震地质,2008,30(4):877-894.
[9] 王若嘉,苏桂武,张书维,等.云南普洱地区中学生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特点的初步研究:以2007宁洱6.4级地震灾害为例[J].灾害学,2009,24(1):133-138.
[10] 周忻,徐伟,袁艺,等.灾害风险感知研究方法与应用综述[J].灾害学,2012,27(2):114-118.
[11] 王静爱,商彦蕊,苏筠,等.中国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30-137.
[12] 何艳芬,张柏,刘志明.农业旱灾及其指标系统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5):239-244.
[13] 尹衍雨,苏筠,叶琳.公众灾害风险可接受性与避灾意愿的初探:以川渝地区旱灾风险为例[J].灾害学,2009,24(4):118-124.
[14] [轶名].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8):511-512.
[15] 魏本勇,苏桂武,吴琼,等.农村家庭认知与响应农业旱灾的特点及其家庭际差异:以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灾区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12,21(4):116-124.
[16] 李曼,邓砚,苏桂武.基于问卷调查的四川民众农业旱灾响应能力分区评价[J].灾害学,2012,27(2):140-144.
[17] 郁耀闯,周旗,王长燕.普通民众认知与响应汶川M_S8.0地震特征分析:以陕西勉县为例[J].地震地质,2010,32(2):269-281.
[18] 文彦君.城市小区居民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的初步研究:以宝鸡市宝钛小区为例[J].中国地震,2011,27(2):173-181.
[19] 吕君,陈田,刘丽梅.旅游者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地理研究,2009,28(1):259-270.
(责任编辑:曾小军)
Study on Cognition and Response of Rural Residents toAgricultural Drought Disaster in Western Guanzhong:Taking Fengxiang County of Sha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ANG Peng, ZHANG Bei-bei*, MENG Nan, WANG He
(Key Laboratory of Disaster Survey and Mechanism Simul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721013, China)
In order to reduc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oss caused by drought disaster and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capacity to resist regional drought disaster,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drought disaster cognition and response evaluation model, the author investigated the cognition and response of rural residents to agricultural drought disaster in Fengxiang county of Shaanxi provinc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people had a clear cognition to the time distribution and forecast methods of agricultural drought disaster, but their cognition to the reasons and influences of agricultural drought disaster occurrence was one-sided and simple; (2) The rural residents had not professional self-rescue skills and water-saving awareness. They mainly depended on the external aid. Their awareness to neighborhood mutual aid was also thin; (3) The public mood was relatively stable after drought disaster, and they could spread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 disaster; while the channel they got the disaster information was single, and they had not high enthusiasm to pay attention to post-disaster information or to participate in post-disaste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y; (4) Mobile phone, motorcycle and electric vehicle became the main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 tools. Advanced internet media have not been applied in the vast rural areas. The service level of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was still low, and the concept of disaster preparedness items was behind. We should fully use school and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to increase the publicity of drought disaster mitigation science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skills, which was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cognition and response ability of rural residents to agricultural drought disaster.
Western Guanzhong; Rural residents; Agricultural drought disaster; Cognition and response
2016-12-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01016);陕西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2015JM4136);宝鸡市科技计划项目(16RKX1-14);陕西省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708)。
王朋(1990─),陕西安康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灾害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通讯作者:张蓓蓓。
X43
A
1001-8581(2017)04-0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