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效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常新的课题,从系统理论这一独特视野来审视,有助于掌握其规律的变化和发展的导向。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刻理解与敏锐审视,寻求最佳途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效
一、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效的前提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立德树人是被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提出,这无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目标和任务,也体现了其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一切的行动都是以思想为基础,对思想的主观判断和客观认知决定了行动产生的效果。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一是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人本为核心,系统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局部带动整体,打造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良好效果,眼前效果与长远效果的统一;二是必须要求高校广大教职工全员全程参与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大学生各个角落,以学生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在大学随时随地都得到教育,从而达到教育效果;三是必须要树立和谐的教育理念,来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就业和家庭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四是必须要有继承性、与时俱进,创造性的开展各项工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改进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从而使大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变化了的发展。
二、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效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强有力的发动者、实施者、设计者和贯彻者,其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一是要建立并持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配备素质较高、专业较强的专业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充分利用专业教师各种资源,实行兼职辅导员制和代理班主任制,选用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通过多种形式进修提高,获取新的理论信息,加强科学研究,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和特征,获取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效的基础
能否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殊性和固有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需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为基础,合理把握其特殊性和固有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一是要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学生活动等多种形式为载体,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引导、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主动配合教育者的教育工作;二是要关注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当代大学生心理矛盾,心理压力,心理问题,身心发展等多样化;三是要开展大学生分类别、分层次教育,大学生可分为党员、团员和一般学生、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等。由于他们的背景、处境和接收教育效果不同,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行分类别、分层次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能搞一刀切。
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效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涉及范围广、可持续性强的宏达教育工程,其环境的优化是极其重要的,这不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更是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增效的重要条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一是要优化社会环境,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正之风和不良印象,造成的巨大的影响,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引导其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要优化学校环境,要充分发挥高校各种文体活动,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来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培养正确三观;三是要优化家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家长进行理论教育,使他们明白家庭环境对子女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性,自觉创造良好家庭环境。
五、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效的重要保障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效的重要保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重大课题中,高校工作者应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己任,在工作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意识,并将其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贯穿始终。因此,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自然而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效的一个重要保障。对高校来说,第一,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进行宏观调控和把握,高校各系部处室要明确各种管理目标和工作任务,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目标为导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第二,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注重质和量的高度结合,加强主观能动性,以理智思考带动情感评价,客观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只有以教育评价结果为依据,才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有准确的掌握,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变化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和管理水平;第三,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和管理,其他领导成员也要明确任务,形成各级领导层层负责的体制,同时加大教学设备、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学校各方面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硬环境。
总之,未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始终坚持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思想统领,积极协调高校、家庭、社会以及大学生四大主体的良性互动,整合有利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全心全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通过这四大主体形成的强大合力,能够有力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与逐步深化,确保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国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读本[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4.
[2]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田保状,张小村,孙慧敏,王新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思考[J].山东农大报,2006(11).
[5]浓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孙其昂黄世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江苏: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