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是信息时代的迫切要求,是摆在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早日建成符合高等学校和社会需要的信息中心,有待于广泛深入地探索。本文分析了高校信息中心建设现状,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工作的意见。
【关键词】高校信息中心 信息化建设问题 趋势
1 高校信息化建设意义
教学是高校的主要工作,教学信息化是管理信息化之后各高校优先发展的业务。信息化的普及极大地为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大幅提高了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效率。另外,信息化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创新思路,促进高校培养模式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和需求,培养出更多高层次人才,使他们能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为社会经济发展貢献自己的力量,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又将带动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高校信息中心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信息中心已不再局限在单纯的硬件建设、信息数据管理和提供数据共享服务,会向更加深层次的信息集成化发展。
2 信息中心建设面临的问题
首先,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逐渐落后。多数高校已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投入,目前的多媒体和网络环境基本满足正常工作的开展。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原有设备老化,信息化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核心机房受面积所限,缺少统筹规划,全校范围内硬件资源利用率偏低,各项应用缺乏扩展空间,学校信息化平台无法全面有效的整合。
(2)出口带宽限制越来越明显,网络速度较低不能满足需求,各层级的网络链路设备也有待更新。目前高校信息数据流量逐年加大,出口带宽的瓶颈更加明显。
(3)网络安全形式不容乐观。多数高校的校园网采用分段式防护,安全产品互不通信,缺少必要的整合,各自独立运行,导致安全防护能力较低。
此外,高校信息网络系统本应整合度较高,但部分高校软件应用业务流程比较杂乱,系统建设复杂程度较高,缺少对数据缺乏海量信息处理能力,导致对管理的指导功能较弱。这些都给校园信息网络的应用、安全带来一定问题。
3 信息中心建设规划模式转变
3.1 强化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
需要建立“统一服务,集约管理”的数据中心。提高服务器档次和数量,优化机房配套设施,合理应用服务器云服务技术,建设虚拟化、标准化的数据中心。
3.2 需要建立明确的功能规划方案
高校信息化规划的内容大致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设施规划:网络系统、数据中心、网络安全体系。
信息资源规划:学校业务模型分析、系统功能模型规划、系统数据模型规划、信息标准规划。
应用系统规划:用户管理、身份认证、信息门户、数据交换、一卡通平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科研、网上服务等等。
以此为基础,建立信息中心功能划分。
3.3 需要针对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提高信息中心安全管理
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如下:应用系统的用户身份识别和认证问题;信息机密性及完整性;用户及系统权限管理。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立足实际,以需求为导向,进行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保持建设理念的一致性和技术路线的延续性。在规划时,需要确保硬件具备足够的先进性,软件具有足够的可拓展性,才可以使高校信息中心不仅可作为当前教学业务管理的支撑,更可以通过系统预定义、系统拓展,满足未来其他业务管理的需求,进而在信息门户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与学校内部教学管理需求紧密结合、为全体师生服务的,快速化、多样化、结构简单、流程快捷的通信应用平台。
4 信息中心建设开发模式优化
4.1 坚持数据大平台与面向教研人员的微应用结合模式
信息中心需要构建一个全校性的数据大平台,同时在此平台上根据教研用户的要求构建各种业务服务。在实现业务微型化之后,应用系统会分为内部管理人员与具体用户两个部分。每一个业务单位会对自己数据、操作流程进行管理,提出需求由内部管理人员进行资源整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校应用需求变化快、系统跟进不及时的问题。
4.2 采取统一标准,注重规划、实施的一致性
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统筹规划、统一推进,全校的数据、软件开发采用一个标准规范,再由全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统一实施,确保一致性。另外,信息化开发模式也要从科研模式转变为商业服务模式,进行提高开发效率。
4.3 根据实际应用制定高校信息安全保护等级,提高信息安全综合防护能力,节约建设及运维成本
信息安全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五级——自主保护级、指导保护级、监督保护级、强制保护级和专控保护级。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安全等级主要集中在一、二和三级,而四到五级存在极少。为此,在安全技术开发时,应重点针对前三级进行保护,依据实际需求确定保护级别,进而制定安全策略。
5 结束语
未来,高等学校的信息中心建设,要更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信息化建设队伍,融入全社会信息化潮流。同时要推进学生、教职工、教育机构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形成覆盖全面、功能齐全的云服务体系,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升教学辅助效果。
参考文献
[1]文静.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36):115-117.
[2]孔政敏,徐媛,丁李等.MOOC模式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前景探究[J].科教文汇,2014(35):206-207.
[3]张鹏,蒋雪峰,姜忠民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内涵和发展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32):174-174.
[4]孟小璐.福建省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才智,2015(12):165-165.
[5]向宁.大数据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5(24):109-109,111.
[6]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J].教育信息技术,2012(11):1-1.
[7]王钰,蔡志辉,高述珉等.推进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01):33-34.
[8]林冬青.省级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强身之路的探索[C].//第九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2009:25-28.
作者简介
李和平,男。大学本科学历。工程师。现供职于淮北师范大学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 安徽省淮北市 235000